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语文\数学角度思考初中科学“功”的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语文\数学角度思考初中科学“功”的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多种视角思考学科教学,全方位发展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相结合是当今基础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我们长期从事着科学教学,在“功”的教学时多以力学角度思考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两个因素乘积就能得出功的定义,功是力和在力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每次不管听别人的课,还是自己上课,教学思路无非都是从力学角度思考这两个因素,力是抽象的概念,学生思考起来有点困难。因而学生在课堂上似懂非懂,教师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记住两个功的必要因素,告诉学生只有两个因素同时符合时,物体才算是做“功”了。但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两个因素相乘就算做“功”呢?本文通过语文数学角度等多种视觉审视初中科学“功”的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也收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下面是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我们不妨换成另一种思考方式,从语文角度提问学生:“功字怎样写?”学生肯定很快地回答,左边一个“工”字,右边一个“力”字,两字左右结构就合成了一个“功”字。再从数学角度启发学生,“工”这个符号在数学里可以表示什么?这时可能好多学生不能反应过来,科学的问题,一下子从语文角度转变为数学角度,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工”的数学含义,老师在黑板上或者在课件中故意拉长“工”字,画一条线段,启发学生线段的距离如何表示。在数学里“Ⅰ”符号横放就可以表示距离的意思。那么科学中“功”这个字是数学里“距离”符号与语文中“力”字相结合的产物。然后让学生把弄这个字不同组合,只有当这两个字都站着成一条直线时,才能构成一个“功”字,通过这样文字组合,我们向学生讲解什么情况下做功,什么情况下不做功,我想学生是很容易接受的。1.如果有力,没有距离,那么不做功。2.如果既有了力,也有了距离,但两者垂直,也不做功,因为这两个字不在一条直线上,构不成“功”字。3.如果既有了力,也有了距离,也在同一直线上,那才算做功,只有这样,两个字才能构成“功”字。经过这样多角度、多学科的思考后,再提高学生什么叫功,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这样很自然地产生学习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习功的兴趣。

这样新颖的教学,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玩文字游戏,学生感觉到上科学课轻松,很有新意,课堂气氛活跃,在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的课堂,才是最理想的课堂。

参考文献:

齐艳娟,郭飞君,高宏伟.科学课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2).

(作者单位 ①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与信息学院 ②永嘉县鹤盛镇岭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