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跳出琐碎 提升厚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跳出琐碎 提升厚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生新闻的琐碎是众所周知的,这也是民生新闻与生俱来的属性之一。与时政、法制等 “硬新闻”相比,民生新闻作为“软新闻”,更强调通俗易懂、喜闻乐见、感性生动等特质,这就使民生新闻不可避免地显得琐碎,柴米油盐、街谈巷议都会成为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但如果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原生素材的堆积上,就会使民生新闻流于表面化,形成同质化。因此,如何增加民生新闻的权威性,提升民生新闻的厚重感是对党报民生新闻提出的挑战。

党报主流媒体的定位明确了党报民生新闻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应以“高度”和“深度”取胜,这是党报平台资源的优势所在,也符合公众对党报的心理期待。

高度和权威源于平台

民生新闻虽然以百姓生活点滴为报道的基点,但同时应兼顾国家的大背景、大环境,以此增强新闻的权威性和厚重感。党报肩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职责,这个高度决定了它新闻的权威性。

例如:每天生活在什么样的空气环境中与人们息息相关。今年冬天,在大半个中国都处于阴霾天气、PM2.5严重超标的情况下,沈阳的百姓更关注自己城市的PM2.5,这时就需要来自相关政府部门给出一个权威声音,更要有来自相关领域的权威解读和分析。为此,《辽宁日报》民生版在“民生调查”栏目发表了《连续7天空气污染 沈阳启动紧急预案》,这篇报道中不仅有翔实的图表解释、数据分析,还请专家解读了PM2.5来自哪里,更为重要的是,报道了沈阳市环保局发出的积极的声音:启动环境执法应急预案。这让公众及时了解了沈阳PM2.5数据如此之高的原因,倡导了少开车少打车、多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环保出行方式,提醒公众注意的健康事项,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平息了百姓对PM2.5数值的不解和恐慌。报道让人们少了抱怨之声,多了更加积极的应对。

深度和厚重来自策划

与常规报道模式相比,深度报道往往注重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力图将新闻与时政、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起来,透视、剖析新闻现象,以示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而民生新闻策划紧紧围绕百姓生活的热点、焦点进行,选择那些民生小事来反映社会大环境,从“百姓小事中见社会大意义,社会大事中找百姓焦点”,从而使民生新闻跳出日常鸡毛蒜皮式报道的束缚,拓展其深度和广度,提升民生新闻功能,维护民“权”,消解民“惑”,扶正民“风”,启迪民“知”。

第一,在常规报道中寻找民生新闻策划点,从小事抓起,融入民心。不可否认,民生报道每天基本都沉浸在诸多小事当中,油盐酱醋、家长里短,出行、住房……这些琐碎构成了民生新闻的主要内核。如何从这些琐碎小事中寻找具有潜质的新闻策划,就需要从微观着手、从宏观把握,从而提炼出“独家视角”“独家观点”。

例如:小区物业和小区业主之间的问题似乎是当今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与其他媒体一样,《辽宁日报》民生版也曾报道过这类新闻,同时在此基础上“高看一眼,深看一层”,又从业主委员会角度策划了“关注业主委员会系列报道”,从业委会的视角对物业和业主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评价,记者大量采访了沈阳众多的业主委员会,掌握了运行较好、较差以及不作为等各种类型业委会的一手材料,运用案例分析,专家点评等报道形式,写出了一系列关于业委会的报道,如《业主不知业委会 沟通协调有难度》、《这儿的业委会真能代表业主监督物业》、《自治小区:两毛物业费管出花园小区》,分析了目前沈阳业委会的众生相,探讨了业委会如何能在物业和业主之间建起沟通和了解的桥梁,起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第二,解读剖析民生政策措施,让民生新闻变得厚重。如果把“小民生”界定为注重传递老百姓的声音,那么“大民生”可以界定为将国家的声音和百姓的声音整合为公共的声音。当前民生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措施,如何将“国计”和“民生”结合起来,这是党报民生新闻关注的重点。

例如:辽宁省高速公路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细则出台后,《辽宁日报》民生版进行了特别策划,对具体细则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对如何上高速、出行应注意事项及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下降等新闻进行了整合,为读者出行提供了参考。与此同时,在细则出台前,民生版就提前做了充足的功课,对可能出现的自驾游热进行了深入采访,对租车、自驾游线路、景区停车等热点问题进行前期报道。另外,针对沈阳近百万车辆将受益高速公路免费,分析了自驾游游客的旅游成本将降低40%,而高速车流量将比以往增加2倍左右,这一系列报道不仅提供了可读性很强的资讯,而且也让新闻有连续性,变得质感、厚重、实用起来。

第三,通过经济现象剖析策划民生新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每个普通人的衣、食、住、行都与经济有关,可以说,人们的活动都联系着经济现象。上饭店吃饭、汽油价格起伏、工资调整、股市涨停、银行利率下调、蔬菜价格涨跌等,这些触手可及的经济生活,与每个人都紧密相连,也与民生新闻密不可分,因此,一旦以民生视角、理财方法,对这些经济活动进行剖析,民生新闻将会引起读者更大的关注,增加可读性。

例如:人们每天都在消费,但钱都花到哪了去呢?《辽宁日报》民生版策划了系列消费调查,通过观察消费现状,访谈高中低收入人群,看看市民消费意愿怎样。首篇《居民收入增长 消费结构升级》从整体上分析了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流向,商场、健身、旅游都是消费较多的地方,但家庭消费的重头还是教育支出。接下来,具体报道了年收入6万元以下的家庭,《食品消费占家庭支出“大头”》;年收入10万元的家庭,《还房贷养孩子成为家庭主要支出》;年收入20万至30万元的家庭,《有房有车 消费选择相对从容》;年收入50万元的家庭,《健身旅游已成平常事》,这组系列调查虽然不具有统计数据的全面性,但以点带面,更具真实性和贴近性,并采用图表分析的方式,每篇报道家庭的消费收支一目了然,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这样不仅使受众能在报道中找到自己消费情况的写照,而且也对如何拉动消费增长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由此可见,加强经济现象剖析,不仅解读了个体经济本身,同时也剖析了这种经济现象,从而引起公众的关注。

总之,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党报的民生新闻只有打破陈规、走出新路、创新模式、才能更好地体现民生新闻的价值,真正做到服务百姓。

(作者单位:辽宁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