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当前我国理工科大学学生社团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当前我国理工科大学学生社团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大学生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加强校风与学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理工科大学在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知识结构以及学校管理模式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其学生社团发展模式和管理方法也应有别于一般的综合性大学。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问题;对策

大学生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加强校风与学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殊群体组织,不仅能活跃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而且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鉴于理工科大学在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知识结构以及学校管理模式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其学生社团发展模式和管理方法也应有别于一般的综合性大学。

一、影响理工科大学学生社团建设的因素

大学生社团不是一个绝对独立的组织,其健康发展离不开与校园文化环境的有机融合,这就决定了校园文化和社团成员组成结构对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文理分科造成理工科大学在校园文化和学生知识结构、思想观念等方面都有别于一般的综合性大学,所以理工科大学的学生社团有着自身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免不了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学生知识结构与思维习惯的影响

许多理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都不太合理,理工科知识所占比重过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对匮乏,致使知识结构失衡,形成了理工科知识占绝对优势的单一性知识结构。应当说,近年来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中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善,但从总体上看理工科学生仍缺乏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甚至有的学生作业中错别字连篇,缺乏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有些学生虽然也选修这方面的课程,但只是把它作为增加学分的手段。此外,理工科学生比较重视逻辑思维而忽视发散思维,这对社团活动也有负面影响。

2.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素质、思想观念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大学尤其是理工科大学轻视甚至忽略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结构中未能真正建立起完整的人格精神、人格力量的培养机制,导致一些大学生人格非理性化、价值观念庸俗化和理想信仰虚无化,难以满足跨世纪人才素质要求和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人文精神缺失导致学生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缺乏社会理想和超越精神,狭隘的实用性就成了他们评判事物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准,这种功利主义思想在生活态度上往往表现为自私自利、目光短浅、做人与做学问不一致等。当大学生缺乏人文素质教育时,就无法为自己找到生存的意义和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正处在朝气蓬勃、青春向上的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充满活力而又极具可塑性,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条件,为他们提供多方面健康成长的环境。

二、当前我国理工科大学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理工科大学学生社团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管理方法,而现实中很多学校的社团工作都没有抓住要领,存在着工作方法单一、管理观念陈旧、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规划和指导、资金支持不到位等问题。

1.管理模式传统化,管理效果不明显

目前,大学生社团主要由校团委直接管理,或者设置管理机构――社团联合会,由校团委间接管理。这一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引导社团发展,掌握社团的发展状况。但是,这一传统的管理模式也存在很多弊端。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团委本身就有大量的工作,投入社团建设、管理的人力与物力就非常有限,而社团建设本身又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这就形成了很大的矛盾,使得管理效果不明显,长此以往对社团的发展十分不利。

2.社团组织结构涣散,管理制度欠缺

社团作为一个组织,本来应该组织结构健全、人员配置合理。但是,多数社团在成立之初就没有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成立之后也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社团内部管理不规范,为了增加社团成员、扩大社团规模,学生进出社团时不设任何“关卡”,缴纳一定会费甚至不用缴纳会费就可以直接加入社团成为会员,当会员感觉在社团没有意思或者有了其他想法时就可以直接退出社团,也就是说社团对会员没有足够的约束力,会员流动性非常大,这样极不利于社团的稳定与发展。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众多社团之间以及不同院系的社团之间往往存在着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缺乏沟通等问题。

3.社团数量多,结构不够合理

在很多理工科大学,学生社团的数量非常多,学科覆盖面也比较广,但社团建设却没有总体的发展规划和育人目标,社团设置相互交叉,理论学习、科技创新类社团发展比例较小,活动开展较少,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而一些娱乐型、商业型社团较多,活动频繁。从总体结构上看,社团结构严重不合理。

4.社团发展缺乏必要的支持

第一,社团缺乏专业教师指导,活动质量差、层次低。由于缺乏合理的发展规划指导,社团之间良莠不齐的现象比较明显。有些社团规模大、活动多、影响面广,而有些社团自身建设不完善,开展活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基本的凝聚力和持久性。第二,社团建设经费缺乏,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社团数量增加很快,而学校划拨的经费总量增长却不是很明显,再加上其他资金来源渠道不畅,社团的发展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致使社团的质量得不到保障,这也是严重影响社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社团建设缺乏必要的活动场地,这也是造成一些社团不能深入、持久开展活动的重要原因。

三、理工科大学学生社团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对理工科大学学生社团的特征、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促进理工科大学学生社团的良性发展。

1.创新管理模式,更新思想观念

在社团的组织建设方面,要加强宏观调控,成立校、系两级社团组织,并将社团建设纳入共青团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使学生社团真正成为共青团组织开展工作的有力抓手,努力构建以共青团组织为主体、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联合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共青团组织体系。从管理方面也要加强宏观调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成立专门的社团管理中心,聘用专人进行指导,对社团的成立、活动内容、场地、经费的审批等进行管理与指导。但同时也要给社团一定的自由空间,减少对社团的限制,如对于社团活动的内容,只要从大的方向上进行把握就可以了,具体细节由社团自主决定,以便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2.完善管理制度,创新运行机制

首先,加强社团管理最基本的就是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大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对社团的成立审批、社团人员的录用、大型活动申报的审批程序以及社团活动经费管理制度作出明确规定,使社团管理走向程序化、规范化。同时,还要把社团管理纳入学生管理中来。

其次,建立社团内部各项制度,完善社团的考核激励机制。社团内部也要建立规章制度,主动接受学校有关部门的管理。完善社团的考核激励制度,坚持以育人功能和增强活动效果为主要目标,按社团的组织结构完善程度、社团活动的规范程度、社团活动质量、社团活动创新程度等指标体系,以分类和排名的方式对社团进行考核,对优秀的社团进行表彰,对考核分数较低的社团进行整顿。这既是对优秀社团的成绩的肯定,又是对社团人员工作热情的鼓励。此外,还要对学生社团干部进行培养、考核与激励,注意平时对社团干部的定期培训,努力提高社团干部的业务素质和个人素养,将社团活动绩效纳入学生的学分评定和奖学金评定体系中,使培养优秀管理人才与促进社团工作开展有机结合起来。

3.加强规划指导,优化社团结构

学生社团的性质及特点使社团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大部分社团活动之所以缺乏有序性、规范性、创新性,之所以活动质量差、结构不合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因此,要鼓励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着力提高活动意识,确保活动质量,这样既能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又能对社团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保证社团健康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平时的活动要避免“休闲娱乐”化倾向,特别要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和科技创新型社团,采取倾斜措施,努力把这类社团做大、做好、做强,使学生在社团中切实能有所收益。娱乐型社团和商业型社团比例不应太大。毋庸置疑,高校需要娱乐型社团,这对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是有益的。但是,如果这类社团数量太多,就会直接干扰学生正常的学习甚至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还要改变“花架子”作风,不能只图外在形式和表面热闹,而无实质活动,搞形式主义。要切实站在广大会员的立场上开展有现实意义、创新意义的活动,确保每次活动都能按原计划保质保量、高效率地完成。

4.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资金匮乏是制约社团开展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社团需要一定的场地、设施和活动经费,学校应该在设施和场地上给予保障,划出专项经费,这是提高社团活动质量的基本保证。近年来,学生社团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这就必然要求学校要投入更多的专项资金用于学生社团的正常发展,所以学校要克服困难确保学生社团的活动资金到位。除了学校正常的资金支持,社团还要注意开动脑筋,解放思想,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还要注意将社团的活动和资金的来源结合起来,在正确的价值导向指引下适当引入商业赞助,既为社团活动筹集资金,又不失去活动最初的目的,不至于使社团沦为商家牟利的工具。

5.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

社团之间不能各自为政,而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学生社团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只有发挥好各部分的作用和力量,整合各个社团的整体作用和力量,才能更加突出地体现学生社团的文化魅力。各社团之间可以通过联谊等方式加强平时的合作,通过合作交流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标。各个院系的社团与校级社团之间的联系和类似社团之间开展定期的、形式多样的合作,既能够促进资源共享,提高成本效应,节约开支,还能够群策群力,提高活动档次和质量,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扩大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最终使各个社团之间形成合力,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曦,舒建国.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人文精神渗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2]张红文.论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0).

责编:路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