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喜马拉雅山红雪之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喜马拉雅山红雪之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喜马拉雅山上,经常出现一种神秘的红雪景象,海拔5000米以上的冰天雪地中,灿若彤云,像玫瑰一样艳丽,又像血染的红绸一样的奇特雪景,令世人惊叹不已,它已被列为了神秘事件之一,到底红雪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而又为什么只有喜马拉雅山才有红雪呢?

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一支喜马拉雅山的科考队员,从一座海拔5000多米的山峰上下来,抬头望,发现喜马拉雅山的主峰变成了火一样的色彩,往日的白雪全披上了红色的外衣,红若丹霞,绚丽多彩。从此,红雪之谜的各种版本便传了开来。

附近村子的人,有的说是喜马拉雅山披着红色毛发的雪人搞的怪,也有的说是被冰封的巫师施的咒语复活了……各种大胆、离奇、魔幻的猜想在村民中口口相传,弄得人心惶惶。

就在这混乱的时刻,科学家们及时地给予了红雪景象科学合理的解释,据分析,喜马拉雅山上的红雪是由雪衣藻、溪水绿球藻和雪生纤维藻等藻类组成的。藻类是低等植物,它们具有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由于它们所含的色素比例不同,能呈现不同颜色。这些雪藻含有特殊的色素——血素。当白茫茫的冰雪被这些雪藻染成血红色后,在阳光的照射下,使瑞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变成了一片玫红色的红雪。

高山冰雪征服者——雪衣藻

对于红雪之谜的产生,读者也许会产生疑问。那些含有色素的藻类植物一般都生长在湿润的地方。为什么在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上也会有它们的存在呢?原来,在藻类植物中,有一种雪衣藻,它们不仅耐寒,而且还具有发光的作用。尤其是在永久性冰雪中,它们分布广,耐寒性强。零下36℃也不至于死亡,但在4℃以上反而难于生存。这些雪衣藻类生长适宜温度是0℃左右,常常在夏季冰雪融化时生长最好。在高入云端的喜马拉雅山上,能产生色素的雪衣藻在那里顽强地生存着。

那么,它们又是怎样获得养料和抵抗低温而生活的呢?据植物学家们分析得出:雪衣藻周围的湿气是它们得以生存的主要源泉。由于它们含有特殊的血素,能吸收短波长的紫外光和蓝色光等,提高光合作用能力,制造大量可溶性糖,降低细胞内含物的冰点,使细胞的肢体结构在低温下不起剧变或被破坏,从而提高了抗寒能力。有的含有较高的脂肪。这些都可能是雪衣藻类在低温的冰雪中能生活的原因。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它们获得了这一特性,成为高山冰雪的征服者。

在终年积雪的环境中,雪衣藻的白色小球一动不动地躺在雪里,虽然已经冻僵了,但仍活着。它们就这样沉睡着,当雪的表面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微有一点融化时,才从梦中醒来。

当白天充足的光和热使雪衣藻的红色素迅速积累起来后,雪衣藻便在喜马拉雅山,红雪与自云相互映照,大片大片地展现出红色的“雪”来。其实,这是由无数的雪衣藻聚成的,每一个雪衣藻都是静止的小球体,它的内部充满了红色素,外面是半透明的外壳。这样的球体生长缓慢,它们成熟后开始分裂,一个球体里的东西先分成两半,而后,这两半再照样分成两半。新生的小雪衣藻从破裂了的外壳中蹦了出来,开始其独立生活。

雪衣藻的这种繁殖方式叫做营养繁殖,单细胞的种类经细胞分裂后,分成2个或4个子细胞,各成一个新个体,此时母细胞不再存在。就这样,在喜马拉雅山上,每当太阳下山的时候,雪上开始时出现鲜红的斑点,以后这些斑点占的地盘越来越大,最后形成一大片红雪。

美丽的传说——绿球藻

巍峨险峻的喜马拉雅山上,是高原藻类植物生长的最佳之地。

在前面的介绍中,我们知道,喜马拉雅山上的红雪主要是由雪衣藻、溪水绿球藻和雪生纤维藻形成的。虽然红雪构成的主体是雪衣藻,但溪水绿球藻也有同样的功劳,而且民间还有许多关于绿球藻的传说。

远眺喜马拉雅山,经常有神秘的藻类植物闪闪发光。

相传很久以前,在一个古老的部落中,有位美丽的女子,是酋长的女儿。酋长要女儿与一名男子结婚,但是她早已与另一位部族勇士相爱,酋长仍执意要女儿与他中意的男子结婚。

婚礼之夜,酋长女儿远远听到勇士吹奏的草笛,依循着笛声到了阿寒湖畔,就在淡淡的月光下,两人乘着木舟划向湖中,约定来世结缘,然后就一起投入湖中。酋长和村人感受到两人的深情,转而为他们祈求永远的幸福。

两人相恋的魂魄在湖中化成了由两人名字合称的绿球藻,世世代代在阿寒湖底继续着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因此绿色的绿球藻也象征了坚定不移的爱情与执著于幸福的努力。

当然这不过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现实中的溪水绿球藻只是绿球藻的一种,刚出生的绿球藻非常细小,一年的绿球藻也只有0.3毫米,一般是以每年5毫米的速度成长。绿球藻的生长期极长,要150至200年才能长得如棒球大小,世界上至今为止发现最大的绿球藻直径为30厘米,推算已有近千年的寿命。

解释完了红雪景象的形成原因,可大家内心还会深一层地追问,那为什么只有喜马拉雅山上有红雪呢?昆仑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这些雄伟的山都有那些耐寒发光的藻类生长条件,为什么其他的山上就没有红雪呢?为了进一步地解开谜底,让我们来重新了解一下喜马拉雅山吧。

地貌特征

喜马拉雅山脉东西绵延2400多公里,南北宽约200~300公里,由几列大致平行的山脉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在中国和尼泊尔境内是它的主干部分。平均海拔高达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9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截至1997年,全世界8000米以上高峰仅14座),主峰珠穆朗玛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说到珠穆朗玛峰,我们不得不提一下珠峰上的自然奇观:“旗云”。

当珠峰顶上晴朗无云时,皑皑白雪被风吹起,片片相连,在阳光照耀下格外美丽,因其形如旗,故称为“旗云”。

当苍莽大地沉没进暮霭的阴影中,唯有珠峰之巅,高踞群山之上,仿佛宇宙把它的全部光华,在这一瞬间都倾泻在地球最高的锥体上。山峦奇峰在云海中时隐时现,耀眼夺目的冰雪世界尽收眼底。然而,这些美景却远远比不上那飘浮在峰顶的云彩,这些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形状姿态万千,一会儿像波涛汹涌的海浪,一会又变成袅袅上升的炊烟;一会儿似万里奔腾的骏马,一会儿又如轻轻飘动的面纱。旗云,便成为珠峰顶上一道亮丽多彩的风景线。

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如果旗云飘动的位置越向上倾,说明高空风越小,越向下倾,风力越大;若和峰顶平齐,风力约有九级。因此,珠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外国探险家称之为“圣母的面纱”。

言归正传,喜马拉雅山脉最典型的地貌特征是扶摇直上的高度,一侧陡峭参差不齐的山峰,令人惊叹不已的山谷和冰川,被侵蚀作用深深切割的地形。深不可测的河流峡谷,复杂的地质构造;表现出动植物和气候不同生态联系的系列海拔带(或区)。从南面看,喜马拉雅山脉就像是一弯硕大的新月,主光轴超出雪线之上,雪原、高山冰川和雪崩全都向低谷冰川供水,后者从而成为大多数喜马拉雅山脉河流的源头。不过,喜马拉雅山脉的大部却在雪线之下。创造了这一山脉的造山作用至今依然活跃,并有水流侵蚀和大规模的山崩。

看完了喜马拉雅山的介绍,或许大家对雪线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其实,所谓雪线就是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喜马拉雅山脉的雪线,北坡大约6000米左右,南坡约为5500米,北坡比南坡约高500米。从气温分布分析,南坡暖于北坡,为什么南坡的雪线反而比北坡低了呢?这是因为雪线高度是由温度和降雪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南面迎冈坡接受从印度洋来的潮湿西南季风,空气温和湿润,降雪比背风的北坡要多得多;北坡雪少,加上空气干燥,蒸发大,到了夏季,在阳光照耀下积雪容易融化,于是,就出现了北坡雪线比南坡高的现象。

另外,从卫星云图上不难发现,喜马拉雅山山脉雪线以上不是处处地方天天都有雪的。这是因为在一些较陡的山坡上积雪薄,容易融化。此外,还有风的影响,珠穆朗玛峰地区冬春季节西风特别强劲,高山积雪常被吹落后岩石。

一般来说,喜马拉雅山的红雪大都产生在主峰的顶端,这是因为主峰离太阳最近,光线产生得最强,雪衣藻产生的色素也最多,所以看起来最红。

气候特征

喜马拉雅山脉作为一个影响空气和水的大循环系统的气候大分界线,对于南面的印度次大陆和北面的中亚高地的气象状况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位置和令人惊叹的高度,大喜马拉雅山脉在冬季阻挡来自北方的大陆冷空气流入印度,同时迫使(带雨的)西南季风在穿越山脉向北移动之前捐弃自己的大部水分,从而造成印度一侧的巨大降水量(雨雪兼有)和的干燥状况。

喜马拉雅山脉由19条主要河流排水,其中以印度河与布拉马普得拉河为最大,各拥有约259,000平方公里的山地汇水面积。喜马拉雅山脉的植被可以大体分为四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及高山带,主要是根据海拔和雨量划分的。地方地形和气候以及光照和风吹的差别,造成每一带内植被构成有相当大的变化。

分析完了喜马拉雅山的独特的地貌和气候特征,以现在的科学水平,我们无法确切地说出为什么只有在喜马拉雅山上有红雪的原因,但也因这层神秘之纱,促使着世人—代代地接近它,研究它,或许将来的某天,人类凭借自身的智慧,能将它身上的这层神秘之纱解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