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闻摄影的“决定性空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闻摄影的“决定性空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闻摄影研究中流行的“决定性瞬间”理论从时间的角度揭示了新闻摄影的特征,但是这种单维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研究盲区,常态下时间不可逆转的特点使人们对所谓“决定性”的瞬间难以认识和把握。因此,在时间维度的基础上,结合空间维度是全面认识和研究新闻摄影的必然要求,我们有必要关注“决定性空间”。

关键词:决定性瞬间;决定性空间;新闻摄影造假

中图分类号:J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3-62-3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生存的条件,时间是人类活动的顺序和过程,空间是人类活动的目的和结果。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客观世界的物质其存在和运动都具有时空特征,物质占有一定的空间,存在于一定的时间,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运动也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所以列宁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

在黑格尔之前,人们常把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对立,认为空间是不可改变的。福柯有一段著名的话:“空间在以往被当作是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东西。相反,时间却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力的、辩证的。”黑格尔了传统,他把时间与空间统一于运动之中。至此,人们发现不仅物质是可以改变的,空间也是可以改变的。随着马克思、爱因斯坦以及现代后现代诸多理论家对时间理论的阐释和发展,空间哲学逐渐成为考察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一个新视角。

20世纪中后期,随着现代、后现代和全球化等理论的兴起,空间性理论作为一种观察和审视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受到哲学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逐渐兴起、流行起来。被誉为前瞻性地指出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正在由时间性向空间性转向的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早在1967年便指出:“19世纪最重要的着魔(obsession),一如我们所知,乃是历史。……而当今的时代或许应是空间的纪元。”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1974)一书中也预言:“实际上,我们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所谓‘现代’社会中,空间正在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可以说,空间理论的兴起是对过去长期偏重时间性、规律性、历史性而忽视空间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一种反驳。当今社会空间批判理论主要集中于这样四个主题:空间与时间、空间与场所、空间与超空间、空间与地理。虽然这些理论可能还不是很成熟,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但是这种理论却带给我们一种研究的新视角,回应了一些用传统理论所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一、“时间”之外的“空间”视角

在媒介研究领域,最早感受到从时间向空间转向的是英尼斯。英尼斯提出的媒介偏向理论认为每种传播媒介都有一种偏向,或者偏向“时间”,或者偏向“空间”。“‘时间偏向’的媒介,如石头上的象形文字,产生了相对较小的、稳定的社会。……相比之下,具有‘空间偏向’的纸草上的信息使罗马维持了一个巨大的帝国统治,中央集权政府可将政令输送到遥远的地域。”英尼斯的学生麦克卢汉进一步从空间性的角度探索了广播、电视等新兴媒介对人的感觉和所处空间的影响。麦克卢汉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他认为广播、电视、卫星等传播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的传播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传遍世界,曾经在空间上相互阻隔的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即所谓的“地球村”。地球村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跨越了地域的界限和文化的差异,地球村变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全球性空间。

梅罗维茨考察了新兴的电子媒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他认为电子媒介重新组织了环境并削弱了自然空间对情境的重要性,它使人们的经验和行为不再受其所处空间及与之共处的人们的限制,电子媒介可以复制或者模拟我们所能感知的空间,它推动了人们空间感的消失。

20世纪末,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麦克卢汉的“地球村”预言成为现实。在被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所包围的环境中,空间的透明化、共享化以及全球化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心理防线。这种急剧变化的空间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观念。

就传统的新闻摄影来说,新闻摄影的载体新闻图片本身也是一种媒介。在今天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中,新闻摄影既是一种媒介,又可以作为媒介的内容出现在报纸、网络、电视等可以展现的各种媒介上。长期以来,人们对新闻摄影的研究,基本上是从时间性的视角来切入的。人们把新闻摄影看做是对新闻事件所作的一个个时间截面和对应时间点的画面截取,提出了“决定性瞬间”、“精华瞬间”等理论,这些理论从时间维度上揭示了有关新闻摄影的一些规律,切实推动了新闻摄影研究的发展。但是,从时间与空间相互依存及其辩证关系来看,很显然,单从时间视角来研究新闻摄影显然是不完整的。时间视角所提示的规律性认识正如时间的抽象性、历史性、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的不可逆转性等等特点一样,表现在这种理论对新闻摄影实践的指导性、操作性等方面很是单薄。从理论与现实的层面来看,又必须打破传统单一的时间视角,重视和开拓空间视角来研究新闻摄影。

从本质上讲,新闻摄影是新闻的一种类型,它借助摄影手段来抓取瞬间,以图片和文字说明的形式来报道新闻事实。如果我们从空间角度来观照新闻摄影,就可以这样来理解:“时间瞬间同时也是空间瞬间,因为对于新闻事件来说,时间不是孤立的,新闻事件总是要在特定的空间中展开,世界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实际上也是空间差。”新闻摄影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摄影者的新闻拍摄活动而交织在一起。在新闻图片的表达中,被截取的新闻瞬间转化成了以画面为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的空间,这种由时间向空间的转化过程,具体化了摄影者的新闻素质和劳动价值,也使新闻摄影完成媒介的功能并实现了传播者的价值。

“时间”虽然无始无终,在目前的现实条件下也是不可逆的。新闻摄影对新闻事件线性序列中不同时间点的截取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经验性。因此,对于新闻摄影而言,我们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所谓“决定性瞬间”的抓取上是生硬和吃力的。相比较而言,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是可感、可知和可以进行预判的。

二、“决定性空间”

一直以来,在摄影界,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被广为推崇。布列松用对“决定性瞬间”的描述为: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瞬间,这个瞬间来临,环境中的诸因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的几何形态,这个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有时候,这种形态瞬间即逝。因此,当正在进行的事件中所有因素都是平衡状态时,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时刻。布列松认为,如果快门是在决定性的瞬间按下的,就会本能地赋予画面以栩栩如生的生命。如果不能把握这个瞬间,照片既没有内容,也没有形式,也就没有了生命力。

沉浸于对瞬间的陶醉中,人们并没有对其作空间性的思考。从空间的视角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偏向于时间的理论。我们知道,时间与空间不可分割,有什么样的时间,必然存在一个相应的空间。所谓“决定性瞬间”必然对应着一个“决定性空间”。再进一步来看,正如空间性理论所认为的那样,空间性并不依附或从属于时间性。也就是说,一方面,“决定性空间”可以自主存在,并不一定受制于那个所谓的“决定性瞬间”。另一方面,即便该空间与其所对应的时间存在着一种呼应关系,但所呼应的并不一定就是唯一的瞬间,它完全可以是一系列瞬间的组合甚至是更长的一个时间段。

如果我们深入到上面这段话的内核,考察这个所谓“决定性瞬间”的本质和内容,就会发现真正决定这个“决定性瞬间”的内容恰恰不是由瞬间所决定的,事实恰好相反,而是由诸多的“空间”因素所决定的,即“环境中的诸因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的几何形态,这个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正如布列松所说,这样的“空间”因素赋予了摄影的“生命”、“内容”和“形式”,这个“决定性的瞬间”实质上是由“最平衡的”或者是“最佳的”、“最能体现事物本质”的“空间”所决定的。这完全符合事实,摄影者首先是发现了他所要拍摄的合适空间后,然后才决定摁下相机的快门,这个快门闪动的瞬间只是一个时间节点而己。也就是说,是空间决定和成就了时间,而不是相反。这个所谓“决定性瞬间”的作用只是一个时间标签,标志和注解着“决定性空间”的状态和内容。所以,从本质上讲,“决定性瞬间”是由“决定性空间”所决定的,当我们发现“决定性空间”时,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必然也就诞生了“决定性瞬间”。由此可见,新闻摄影的目的和任务并不是围绕“决定性瞬间”发力,而是要把握、抓取和传播“决定性空间”。

事实上,就目前的科技水平和实践能力,时间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不能进行穿越于过去和未来的。在新闻摄影实践中,作为时间的瞬间稍纵即逝,不可回转。这一个个瞬间既难以捕捉也难以预判。但是,如果我们从空间的角度来把握新闻摄影的对象,这个难以确定的瞬间就会变得相对具体和实在。按照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等诸要素来看,时间只是事件发生的一个标注,而地点、人物等空间要素才是新闻摄影真正所要关注和表达的内容。如果地点、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关键空间要素都具备了,这个时刻基本上就相当于此前新闻摄影所主张的“决定性瞬间”。从这个意义来理解,这种标注空间的瞬间未必就只存在唯一的时间节点,它可以是多个,也可以分布在事件发生的开始、过程或者结束的不同时段。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为什么对于同一事件来说,众多的摄影记者同一时段出现在同一现场,甚至是同一瞬间拍摄下了对同一对象的图片,新闻图片的内容却有不同,新闻图片的水平存在着高低之别?很显然,从时间性角度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而从空间的角度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新闻图片水平的高低就体现在不同的摄影记者对空间的把握能力上。其中拍摄最佳的新闻图片一定是空间要素最完整、表达事件的主题是最恰当的那张。因此,真正决定新闻图片质量的因素不在于决定性瞬间,而在于决定性空间。所谓的“决定性瞬间”所体现的只是一种对应关系,其对应于“决定性空间”所形成和存在的时间。相对于决定性空间来说,决定性瞬间只是回应于决定性空间的一个时间性标签,空间是承载新闻事实的载体,它表现和体现新闻事实的本质和意义。

三、“新闻摄影造假”的空间视角分析

当前,新闻摄影所面临的一个挥之不去的阴霾是造假问题。这些造假者何以造假?固然,我们可以首先把其归因于摄影者的主观造假意图,值得探讨的是,这种主观造假意图源于新闻图片造假者对其图片内容的不满。而这种不满显然不是针对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而是针对新闻图片所表现的空间。造假者认为,通过对新闻图片空间的元素或者结构进行改动,以补充新闻图片画面的内容或者进一步扩张相关的形象因素,以提升图片形式和内容的质量。因此,从本质上讲,新闻图片造假行为是造假者在对时间无法重新选择的情形下,而只能对空间所做的一种修改和改造。很显然,这种主观构建出来的虚假空间突破了新闻摄影真实性的伦理底线。

撇开造假者的主观意图和道德堕落不说,如果把新闻摄影的发展放到时代的科技水平和社会文化背景中,我们会发现,一方面,新闻图片造假是由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条件作便利性和诱惑性支持的。另一方面,新闻摄影的造假是和空间视角中观照到的“场所主义”暗示分不开的。

从科技水平层面来讲,传统媒介对时间和空间的改变是力不从心的,而电子媒介的出现则改变了传统媒介所表现出来的时间滞后和空间复述失真的状况。电子媒介改变了时间和空间对于媒介的意义,它以各种方式将时间和空间同化,减小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误差,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者之间的平等地位。

在新闻摄影史上,作为印刷媒介的新闻摄影和作为电子媒介地位的新闻摄影空间能力是不一样的。印刷媒介时期的新闻摄影表现形式是图画,是表象符号。电子媒介特别是数字化电子媒介中新闻摄影的形式是一个个比特所组成的文件,是抽象符号。表象符号与抽象符号有诸多区别。朗格认为表象符号与它所描述的事情有直接的联系。一个物体的图片看起来像这个物体,它具有直接的物理上的相似性。图画模拟了现实世界的许多方面:形状、比例、阴影、颜色和纹理。抽象符号与它所表示的东西的关系总是不同于表象符号与它所代表的内容的关系。抽象符号是抽象的、随机的,它们在物理上与所描述的物体或事件没有相似性。由于表象符号必须代表现实的形式,所以它们比抽象符号难于“编辑”。而抽象符号可以轻易进行结构的重新组合、编排和修改。

因此,在步入数字化阶段以来,由比特组成的以计算机文件为形式的新闻摄影对于空间的表达出现了一种可以重构画面的可能。新闻摄影本该是现实空间复制品的功能发生了异化,在数字技术的介入下,数字化的新闻摄影所截取的空间充满了被不露痕迹改变的风险,它变身为一个暗藏有修改空间元素、结构和关系的后门程序的系统。这个系统的稳定或者崩溃取决于用道德代码所编写的查杀在后台修改图片系统的恶意程序的能力。因此,人们满怀担忧地认为,新闻摄影难以从整体性和系统性上确保与现实空间的一一对应。

从文化层面来看,上个世纪70年代,作为现代主义理论的“场所主义”登场也撩拨了摄影者对新闻图片修改的兴趣。“场所主义”认为传统的“空间主义”过于机械、保守,缺乏人的主观创造精神和人文关怀。“那么,遭到场所主义诟病的空间主义是什么呢?在地理学当中,空间主义主要是指计量地理学所代表的地理学科学化的倾向,在那里,空间的确主要被看做是客观的、中立的。但是对于建筑和城市空间这种‘人工环境’,空间主义就不那么‘中立’了,而是表现为充满科学热情地对空间秩序进行积极控制和干预。”

场所主义敏锐地注意到社会空间所掩盖的不平等性,这种不平等性表现为社会场所深深地嵌着场所建造者和支配者的价值预设。但是问题也恰恰因此而生,在场所主义者的视野中,空间可以被用做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加以操控。场所主义的这种“使空间合理化”的观念用于新闻摄影上,无疑是灾难性的。

在被“场所主义”影响的视觉文化时代里,电视、网络图片、视频等电子传媒的广泛应用,伴以三维技术、仿真技术的出现,新闻摄影和其他媒介一样为大众提供了数不胜数的图像,在虚拟和真实的空间里,真像和虚像交织,提供了一种新的空间体验。正如以符号学方法来解码大众文化的鲍德里亚认为的那样,我们真实世界正在被虚像所取代。他说:“从今以后,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完全真实的东西――政治的、社会的、历史的以及经济的――都将带上超真实主义的类像特征。”在我们的眼中,这些比真实环境更加真实的虚拟环境变身成为“超空间”。

从认知意义上讲,这种类像与现实的区别己无意义。但是从关系意义上讲,超空间的出现事实上正在消解新闻摄影所约定俗成的一种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替代和信任关系。就新闻摄影而言,摄影者是那些置身于新闻现场之外受众的替代者,摄影者代表受众观察和认识新闻现场。所以,法宁格才说:“一幅好的照片能使读者看到比自己亲眼所见的内容更为丰富。”新闻摄影置身于这种迷宫一样的超空间里,当“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己不复存在”,如何消解这种丧失时间性和空间性方向感的迷茫?如何在一个由虚像堆积的超空间环境里留存自己的实像?正是新闻摄影实现真实存在所面临的新的课题。

作者简介:

刘成,男,江苏滨海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