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沉溺网络缘于逃避现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沉溺网络缘于逃避现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根据新近出台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症状的界定有七项标准,其中一项量化的指标是平均每天连续使用网络达到或超过6小时,而且这种症状达到或者超过3个月。这一标准在学术界引发了热烈争议。在临床方面,如果依据症状界定标准来处理青少年网瘾个案,将超标者按照精神疾病(精神行为障碍)的方法来诊治,甚至在封闭型的医疗环境中使用化学药物和矫治器械,这些对于罹患“网瘾”症候的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否合适、有效、无损害?

即便一个孩子3个月以上每天玩6小时游戏,是否就必须依赖医学介入的方式来解决?这主要取决于我们对“网瘾”成因的理解,并需要参考以往的非医学背景的专家们依赖心理教育的方式矫治“网瘾”的成功率。为什么今天有那么多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少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出现障碍,比较疏远,在教育环境当中又无法获得基本的接纳、肯定与支持,才会以网络中的“虚拟实境”来替代不完整的现实境遇,填补强烈的心理缺失感。这时候,尤其对于未成年的“网瘾”少年,我们必须知道最根本的过错并不在孩子本身。

中国政法大学萧瀚教授在《文化、人格障碍及其他》中这样诊断当下的精神症候:“人们将长期处于大量社会人格与感情人格都不健全的家庭与社会氛围之中。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是,理性的自由主义信念艰难起步,庸俗个人主义盛行,许多人的情感变得或偏执或冷漠。”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一些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咨询、辅导和训练活动中,那些“网瘾”少年能够有比较令人吃惊的觉醒和改变。当他们得到来自“助人者”的真挚的接纳和鼓励,当他们内在的真实自我受到关怀和滋养,他们知道他们是有价值的、有方向的,甚至是有使命的,在这个并不完整的世界,他们不再仅仅是弱小的和被动接受的,他们同样可以是内心强大的和富于创造性的。这时候,“社会人格与感情人格都不健全的家庭与社会氛围”依然存在,但是被唤醒的精神生命有巨大的潜能,他们的情感和意志都开始成长与复苏,“网瘾”也成为可能被自我克服的诸多人生问题之一。

一个好的“助人者”就提供了一种充满希望的支持方式。这也印证了陶宏开教授反对“随便滥用药物”而主张“心理沟通”的意义所在。当世界仍然不完整也不完美时,我们依然可以努力唤醒自己。但是现在许多父母并不知道这一点。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之下,他们自己脆弱而混乱的内心状态不能好好整理,反而投射在孩子的生命中。他们以所谓“爱”的强压来转嫁心中的焦虑感,强迫孩子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所谓人生抱负,并强制孩子向扭曲人性的过度应试教育就范。他们所投射的阴影当中有愤怒,有贪婪,有紧张,甚至有仇恨,唯独没有高远的情怀,丰富的情感和爱的情操。可怜未成年的孩子精神尚未独立,就成了人生负面价值的垃圾箱,无从宣泄,只好逃脱。所以虽然很多父母没有罹患“网瘾”,但是又哪里谈得上“正常”?恰如弗洛姆所说:“失去了真正的爱以及思考能力,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生命的丰富性、创造性以及独立自主,缺乏出自内心的快乐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这正是精神不健全的有力证明。”这样的人自己的适应能力极好,其实只是执迷于“金钱、权力和荣誉”(弗洛姆语)来逃避真实的人生问题,可是当他们把如此严重缺失觉醒与洞察的生命状态复制于下一代,不堪承受的孩子们就只能执迷于虚幻的网络来逃避意义缺失的精神煎熬。

孩子们所接触的信息是极其狭窄而有限的。只要知道生命可能觉醒,只要听说这世上还有真正自由、舒展、不役于物的心灵,他们被唤醒的进程就开始了。生命被唤醒的进程是强大而不可逆的,生命不再屈从于社会、时代以及周围人的压力,做回原初的自我,本来是顺理成章的。印度圣哲克利希那穆提这样说:“遵从你的社会,或你的父母和老师所告诉你的东西是非常容易的,那是一种安稳的和容易的存在方式,但那不是生活,因为在其中存在着害怕、腐朽和死亡。要生活就必须为你自己弄清楚什么是真的。”可是,出于对“腐朽和死亡”的“家庭与社会氛围”的恐惧而逃入网络世界,却没有发现那里其实只是现实困境的精致翻版。沉溺出自恐惧、自卑和深深的不满足感。从最根本的意义上,结束沉溺状态不能依靠“对那些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随便滥用药物”(陶宏开语),而只有通过进入另一种“存在方式”,以真实的爱和真实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