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策划一个节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策划一个节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古以来人们都过节,很多节日甚至漫长到无从考证。除了像清明这样祭奠性的节日外,大多数的节日都是让人快乐的,这种快乐可能来自于吃喝,也可能来自于某些热闹的仪式。比如春节,除了为过节吃喝准备半个月外,还可以在春节期间看到各种文艺表演、逛庙会、放鞭炮等。国外的节日更是如此,有些节日从名称就可以听出浓浓的欢乐味道,比如各式各样的“狂欢节”。

可是,节日所带来的明确经济效应被认识到的时间并不长,所以,“节日经济”这个词初现的时间也没有多久。因为能够带来全民经济效应的节日并不多,而且这样的节日往往要伴随着假日,所以在很多地方“节日经济”这个词被“假日经济”所取代。有人考证,“假日经济”最早于1998年提出,由于假日包含了周末休息日,所以当时“假日经济”的概念还是“大假日经济”。而现在,假日经济已经专指除周末外的法定节假日所形成的经济效应了。

节以食为先

大概因为几千年来的饥饿造成的恐惧感吧,中国人时刻不忘“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训,这也造就了中国人喜欢吃、会吃。而吃在中国的节日里有更为明显的体现——几乎所有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一样独特的食品。从一年之初的春节开始,有饺子、元宵、春饼、粽子、月饼、腊八粥……即使是祭奠先人的清明,也有“寒食”以区别于平日的饮食。到了今天,虽然温饱已不像往日那样是生活的重头,可吃在节日里仍是重头。所以,每个重要的节日都会带动餐饮市场的上扬。

最典型的就是春节的年夜饭。有童谣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所以, 吃年夜饭一直以来就是人们过年的重头戏。以前年夜饭都是自己家中动手制作的,可现在大家都喜欢一家人到饭店里订上一桌,在外面守岁。由于近些年这种在外吃年夜饭习俗的盛行,每到岁末,餐饮市场就极度火爆,而有些夸张的年夜饭预定更是从年中就开始了。

至于其他的节日,不管重要或者不重要,只要有可能,人们总是喜欢找点借口出去吃点喝点,尤其是放假的节日。所以,餐饮是对节日反应特别明显的市场。

人山人海的旅游

五一劳动节刚被批准为法定假日的时候,我还在读大学。有一个五一长假,堂弟邀我一同去游泰山,可当时我恰恰有事情,所以就没去成。长假过后,堂弟给我看了他在泰山上拍的照片——说实话,我差点没找到他,只看到比春节期间的庙会还要拥挤的人群。当时我十分庆幸没有和他一起去,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在长假期间到热门景点去旅游过。我自认为我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每个长假都会看到热门景点人满为患的报道。

因为平日工作都很忙,所以趁着长假出门旅游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了。可现在,游客们也看到了长假中拥挤的景点,也不愿意花费宝贵的时间去景点数人头。于是,全国各地又开始推出了传统景点之外的特色旅游。比如今年3月12日,武汉市首次召开“赏花游”新闻会,印发了《武汉赏花导游线路图》,向全国游客推荐了12条赏花精品旅游线。此条赏花路上重要的沙洋县旅游局局长孙加文介绍,虽然游客赏花不收取门票,但带来的经济效益却相当可观。去年沙洋油菜花节,共接待各地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同比增长450%;旅游综合收入达3.09亿元,同比增长218%。

虽然如此,长假的旅游人数仍然可以检验一个传统景点是不是热门。以前一直是热门景点的湖南凤凰古镇,今年因为突然收门票而导致清明节小长假收入骤减,这就足以让当地相关部门感到紧张了。可见,门票仍然是旅游经济的重头,仍然是游客十分敏感的问题。

原因以及现状

节日经济(或曰“假日经济”)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节日自身特点方面的原因,也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方面的原因,还有人们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转变方面的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代消费的特点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节日经济说到底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当前,绝大多数人早已解决了基本的生活必需消费,有了向更高消费水平迈进的经济实力,居民消费已开始由基本生活消费为主过度到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为主。而紧张的都市生活使得人们崇尚大自然,渴望享受“放纵一下”的惬意。从社会大背景看,节日经济是在我国市场需求不足,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其客观必然性

还有,节日经济是中国人重文化消费的心理特征的产物。中国人具有重文化消费的心理特征,加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假日经济正好将二者结合起来,为其消费提供了动力纽带,使闲情逸致的消费意向变为现实。从消费的条件看,节日经济是现代消费实现的重要方式。现代消费主要是闲暇消费,即旅游、娱乐、购物等,而闲暇消费的实现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有钱”和“有闲”。在现代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是快节奏的,闲暇变得很稀缺。因此,只有将“有钱”与“有闲”相结合,消费才成为可能。

各种不是节日的节

其实我们在这个专题中要说的“节”并不是那些传统的节日,而是各种以“节”的名义举办的大型活动,比如刚刚结束的中国设计节。

这样的节很多,我们最熟悉的大概就是电影节以及音乐节了。每年我们都会关注世界三大电影节:嘎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以及柏林电影节。除了这三大电影节,还有东京、多伦多等电影节同样吸引全球影迷的目光。音乐节也是如此,自从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之后,音乐节已经成为乐迷集体狂欢的最佳形式。

近年来,不但电影、音乐、动漫、设计要过节,甚至各种想象不到的节都被策划出来。比如北京大兴会有西瓜节、平谷会有桃花节,各地都会根据当地的特产策划出相应的节来。甚至,有些企业也会为自己的消费者生生制造出一些节日来。

过节在今天已经不是一件需要期盼的事情,只要你愿意,有大把的节日等着你。

不过,无论多少节,只要是节就离不开文化,哪怕只是企业策划的一个促销活动也要多少带一点文化的基因。没有了文化,“节”就显得师出无名,就无法吸引人了。也正因为如此,以文化为根基的创意产业才会有那么多的节初现。文化和消费是各种策划出来的节日的基本构成。正像一位媒体评论员所说的:“节日经济是由文化‘陈酿’带动的消费热潮。离开节日的文化氛围,离开民众对这种氛围的普遍认同,所谓节日经济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