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中学数学“情境—问题”课堂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中学数学“情境—问题”课堂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情境一问题”教学是一项结合中国教育的特点、具有中国特色并吸收了发达国家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具有鲜明的现实性、时代性,对提高中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观察、分析、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较好的效果,从而促进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对数学当下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关键词:中学;情景;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63-01

数学是一门研究空间结构和数量关系的基础学科。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但在新课标的不断指引下,中国的数学教育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在不断变化,在这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值得值得中学数学教师学习和效仿的教学理念,贵州师范大学原数学系主任吕传汉教授提出的情境问题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理念。

中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的提出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明创造层出不穷,发展速度前所未有。“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现代学校教育肩负着培养科学家、高新科技人才的重任;基础教育为科学家,高新科技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各种专家、人才的关键素质就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而各种创新行为与创新成果都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

数学是数学问题的科学,是数学问题提出与解决的科学。同时,数学又是人类悟性的自由创造产物,数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就是数学创造的成果。因此,数学的本质是创造或创新。

数学问题产生于数学情境。数学情境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人们通过对数学情境中数学信息的观察、分析,产生疑虑、困惑,逐步发现、形成问题。因而在实施提出数学问题教学中,设置数学情境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设置数学教学情境既要结合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靠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又要具有较丰富的数学信息,其展现形式应尽可能地生动直观,易于理解,以便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数学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的四个环节互相联系。设置数学情境是提出数学问题的基础,同时所提出一个好问题又可以作为一个新的数学情境呈现给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与解决数学问题形影相伴、携手共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和提出新的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在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也可以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而一个好的数学应用问题本身又构成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四个环节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情境——提问——解决——应用——情境——提问——解决——应用”教学链,这是一个有机相联,前后贯通,不断延伸的、开放式的、动态的教学系统。在课堂教学中既可以从某个环节切入,也可以在某个适当的环节结束。

教学是否科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践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我们在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开发提炼出一系列课堂实施原则与策略,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的顺利实施。

1.数学“情境——问题”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依据数学“情境——问题”教学宗旨,数学课堂教学应遵循如下基本要求:

(1)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精心创设数学情境,注重数学情境中数学信息的发掘与分析。提供生动、直观的思考空间,以利于学生提出问题;

(3)善于引导、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要关注学生独特、奇异的提问与回答。重视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尤其应把握好“情境——问题”教学链的灵活运用。注重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4)追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新意和不断探索多种解题策略;

2.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的基本原则

基于数学“情境——问题”教学宗旨和基本要求,其数学课堂教学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

(2)以提出问题为中心;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4)帮助学生矫正、解惑与启发式讲授相结合;

(5)重视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6)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由于城乡存在教学资源和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教师要在“情境——问题”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最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模式,不要为情景而情景,反而抑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认知水平,导致教学目标偏离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实践表明数学“情境——问题”教学可行而有效,易为中小学教师操作。学生从创设的数学情境中,在教师诱导下确实可以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而且可以通过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有效地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通过启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地展开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在数学活动中完成学生自己的数学“再创造”与自我主动的数学建构,达到了获取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