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专家评说浦东新区档案工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专家评说浦东新区档案工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6年4月18日,浦东新区档案新馆正式启用。崭新的体制、漂亮的馆房、一流的设施、丰富的馆藏、全方位的服务,浦东新区档案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建政只有十几年的浦东新区,档案工作为什么取得了如此突出的成绩?带着这个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各位专家――

张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

近年来,浦东新区档案局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加快档案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去年5月,浦东新区档案局局长钱娟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今年5月,新区档案局又被评为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章)获得者。档案工作取得如此成绩的根本原因在于四个方面:

一是观念创新、宗旨明确。新区档案局树立“后台工作、前台意识、窗口形象”的工作理念,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需要作为档案工作的生命线,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和档案工作独有价值,实践为浦东开发建设提供资政服务、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为各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提供业务服务的宗旨。

二是体制创新、服务职能拓展。浦东新区对档案资源进行整合,创立了新的档案管理体制。能够把握大局、抓住重点,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拓宽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容、增强服务效能。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齐头并进,经济工作发展到了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了哪里。

三是强化资源建设、基础扎实。为了更好地服务各项工作,新区档案局非常重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广泛收集档案,对大量的档案进行缩微和数字化处理,基础工作扎实。

四是领导班子强、队伍有朝气。新区档案管理体制整合以来,档案工作成效明显,班子执政能力、队伍精神面貌、职工综合素质都有较大的变化。正如区委领导对新区档案工作评价的那样:“班子有干劲,整合有成果,队伍有朝气,业务有创新,服务有提升,大局有作为。”

贺真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

浦东新区档案新馆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建政只有十几年的浦东新区在档案工作上取得的重大成绩,令档案界瞩目,凸现了浦东人进行体制创新的智慧与魄力。

机构是管理体制的依托,机构形式决定着管理职责。在信息种类与规模激增的信息时代,信息共享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在众人整合信息资源的企盼中,综合档案机构、专业档案机构竞相发展、壮大的结果,却与这整合的形势相背离。浦东新区抓住了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性问题,建立了“三合一”的档案管理机构。新机构拥有的“向心力”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铺平了道路。无独有偶,这种以机构整合促进资源整合的尝试,成为近年来档案管理机制创新最响亮的和声。广东顺德、深圳市、安徽和县也都进行了些类整合……,这些向我们昭示着档案机构整合的新趋势。

机构形式与管理效果相辅相成,决定着管理成本与效益;浦东新区档案机构整合以后,馆藏档案信息的种类与数量迅速扩展、档案队伍壮大,通过统一管理,形成了“大档案”的规模效益。在此基础上,浦东新区优化结构,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先进、高效、科学的管理模式,并进而形成了新区“大文化、大档案、大服务”的氛围。

王向明 (上海大学文学院档案学系副主任、副教授)

浦东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浦东档案工作的发展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改革是我国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浦东改革的最大特点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即“创新”和“整合”。

先说“创新”。浦东的创新有三方面,一是体制创新。浦东新区的改革建立了“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统一管理”的体制,这一模式为精简机构、提高效率进行了一种有益的尝试;二是功能创新。浦东新区档案馆在实现其基本功能的同时,积极拓展其社会功能,实现了国家档案局提出的综合档案馆“四位一体”的功能要求。三是服务创新。“提前介入,主动服务重大工程建设”、“积极促进先进文化建设”、“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各项举措尤其可圈可点。

再说“整合”,浦东新区的整合是全方位的“整合”,是对体制、职能和资源等各方面的全面整合。我国档案界对档案资源整合的时论由来已久,但由于档案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掣肘,有关实践往往局限于综合档案馆内的各种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根本谈不上对某一区域性档案资源的整体组合。浦东新区的改革建立了“三合一”的管理体制,走出了体制整合、资源共享的新路。

潘玉民 (上海大学文学院档案学系主任、教授)

档案资源建设始终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主旋律。科学整合国家档案资源,实现档案资源的优化配置,无疑是信息化和市场经济背景下档案资源建设的必由之路。如何根据我国经济建设和档案形成利用的实际把握档案资源的流向,如何在国家档案资源整合中妥善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如何以人为本地创新现有的体制机制,就成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从目前综合档案馆的档案资源建设来看,如果仅有党政机关的档案,而没有文化、教育等社会各方面的档案,那是畸形的资源;如果仅有城市管理的档案,而没有城市规划建设的档案,那是短腿的资源;如果仅有的档案,没有经济活动和人居资源的档案,那是割裂式的资源。针对畸形的资源,科学整合要求全面发展;针对短腿的资源,科学整合要求协调发展;针对割裂式资源,科学整合要求可持续发展。

只有科学整合档案资源,才能统筹好一个地区的国家档案资源,切实转变档案资源条块管理所带来的成本高、效率低、利用不便的弊端;只有科学整合档案资源,才能使综合档案馆名实相符,达到馆藏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充分提升档案服务的综合能力;也只有科学整合档案资源,档案工作才能紧跟国家经济建设的步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有作为。

可以说,浦东新区对档案资源整合的实践,为新时期我国档案资源整合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潘积仁 (青岛市档案局副局长、研究馆员)

雄伟的建筑、超一流的设施、丰富的馆藏、现代化的管理,浦东新区档案馆已跻身于全国一流档案馆之列。如果说建筑、设施有赖于经济的强力支撑而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话,那么实现档案资源整合,却不是仅靠经济支撑就能办到的。浦东建区不过16年,档案馆就拥有180多万卷档案,不能不说是一种超常规的速度,而超常规的速度有赖于超常规的思维。所谓“超常规”,就是打破原来基本上只接收文书档案的“常规”,实现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和各种专门档案的有效整合。

浦东新区整合档案资源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资源才能有作为。以前我们说有作为才能又地位,这是非常正确。但怎么才能有作为?除了主观因素外,必须拥有资源。当今社会,谁拥有资源,谁就掌握了主动权。档案部门要想有所作为,想赢得社会的关注和尊重,必须在掌控资源、丰富和整合资源上下功夫。

二是资源整合要有正确的思路。资源整合不是无原则的、主观随意的整合,而是要本着既方便形成单位,又利于社会利用的原则。整合的着眼点或者说主渠道恐怕还是各级党政机关。实际上,仅党政机关形成的各种专门档案就不下百种,有必要将其中那些与公众有关、且具有社会利用价值的集中到档案馆,以便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当然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将所有的档案都集中到综合档案馆,譬如在职干部档案、金融档案、医保和社保档案等等,这些档案分别是相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到档案馆或许会给相关工作带来麻烦。

三是要从根上理顺管理体制。要实施资源整合,必然解决档案管理体制、国家馆网布局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关系到部门利益,因此解决起来有一定难度,有必要从宏观上进行设计和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当然处于变革时期,不排除甚至应鼓励地方进行大胆的探索,在探索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但要在全国推行,还是要上升为国家政策甚至是法律,不然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增加改革的阻力,甚至产生副作用。

马淑桂 (中央档案馆技术部副主任)

浦东新区档案新馆开馆以建设现代化的档案新馆为理念,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重点,以提高档案服务能力为根本,根据国家有关信息化建设规划,结合浦东电子政务和档案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个以计算机技术、缩微影像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先进的信息支撑平台,为加快档案现代化管理步伐,全面实现档案信息利用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档案安全保管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浦东新区档案新馆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先进、齐备。建成了有110万条案卷级目录、1500多万条文件级目录的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及土地、房产档案等16个专题档案目录数据库。同时他们对110万卷馆藏档案实行条形码管理,对70万卷的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加工,产生了3TB数字化容量。这些大量的基础工作充分满足了四个中心(档案GIS目录中心、政府电子文件服务中心、现行文件和信息公开中心、档案资料全文数字化服务中心)、一个系统(城建档案GIS地理信息系统)、一个网站(档案局门户网站)的应用,从而大大加快和促进了浦东新区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