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究学生自我教育的培养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究学生自我教育的培养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自我教育是素质教育推进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因此,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对教育发展的呼唤。笔者首先厘清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的辩证关系,其次对自我教育的内涵、基本特征进行阐述,进而提出学生自我教育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自我教育 能力培养

一、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的辩证关系

人类文化只有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两种传递方式,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文化的传递性、工具性与手段性。依社会整体性来讲,他人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文化传承中的师授性、非自控性。这其中体现了教育者的历史使命,以及文化“中转”的功能。虽然自我教育包含在他人教育活动之中,但是他人教育更多的是通过人类互相合作的形式才得以展开,这与自我教育存在本质的区别。根据这一特质,可将自我教育定义为:“以社会生活为背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所进行的自教的、自控的教育过程。”

作为不同的文化传递形式,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在社会中衍生出的品质构成了其主要特性。实质上,二者特性的首要区别是发生学意义的起源。在这种个体追求真实、物质化的触摸中,发生了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因此,最初他人教育传授的是来自自然界的感受、经验,并通过最直接的方式取得结果。同时,有些人认为自我教育是从他人教育中衍生出的概念,这种理解是狭隘的。自我教育在早期远多于他人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我教育是接受别人教育的前提。因此说,他人教育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把人看成客体;自我教育是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把自身当作客体。从方法上来讲,他人教育坚守的是从上至下、从大至小的一系列程序化的原则,好比机械的零件,他人教育提出的是同样的要求。自我教育要求的是发现的方法,提出应由深到浅、由内至外的自由性、无目的的原则。他人教育往往是以感受作为起点。

在学生的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学校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人类文化继承与发展过程中,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是统一与互补的辩证关系。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这一过程,也正是从被动性到积极性、从强迫性到主动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的他人教育功能越发淡化,教师由传授到指导,使学生由接受到主动吸纳。辩证法中的内因、外因论指导我们,人的发展主要受内因支配,应该从自身出发,做自己学习的主人。从人与社会角度来讲,人的发展需要个人教育与他人教育的结合。

二、自我教育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1.自我教育的内涵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基本功能是以造就未来社会的主体为目的,内化经验及文化为个体所需的精神需求。现代教育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要求个体主动地投身社会生活,并作出积极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在本质上来说是个体自我教育的过程。

目前学界对于什么是自我教育并没有统一的说法。鲁洁学者在其《 德育新论 》中,把自我教育作为德育的一种方法,指出:“自我教育法是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1] 程文晋学者在《 自我教育论 》中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指出:“广义的自我教育是指人们依据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促进自我发展的活动;狭义的自我教育是自我德育和自我修养。”[2]《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也将自我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认为“广义是指受教育者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主观世界和教育自己的全部过程,又称自我修养。即人们以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为基础,而提出一定的奋斗目标,监督自己去实现这些目标,并评价自己实践结果的过程。狭义即自我批评、德育的一种方法”。[3]

概括各家观点,可将自我教育释义为:指根据个体及社会发展的要求,施教者引导受教育者寻求自身对教育的需求,并有计划、有目的地规划教育活动,以达到受教育者自身主动发展的需要,自觉地完成实践活动的目的,并最终确定其社会的主体地位。

2.自我教育的基本特征

(1)主体性。主体性是自我教育中受教育者特征的集中体现,在一般的教育情境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掌握教育的主动权,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因此二者的地位有着严格的界限。在自我教育的要求下,“自我”涵盖了施教者的主体、受教者的客体,主体与客体的“我”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同一特征。自我教育将知识内化为施教者自身的品质,而不是从表面上看来的仅使人获得知识,是自我主动改进的行为过程,最终追求的是自身综合目标的达成。自我教育应该符合主体性的特征,将自我教育理解为写检查、进行自我批评、自我贬低是有失偏颇的,失去了自我教育的真正精神内涵。自我教育的进步发展体现了个体追求自我成长、要求进步的时代特征,源动力是个体的主动性,个体应培养自身主体精神,追求自身品质的发展。

(2)内向性。与观察法、内省法相同,自我教育具有内向性的特征。一般教育的特征是人对人的,表现为教师作用于学生,自我教育指向受教者自身,作用方向是向内的,自我教育将个人作为客体存在于教育之中。自我教育强调个体应明确发展目标,使主体客观化、现实化。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一切外因都通过内因起作用。将教育看作影响人的发展的外在因素,就需要通过内因,即自我教育起作用,以达成预期目标。在目标未达成时,人们应从客观出发,解决问题的成因,而不是从主观上臆测。因此,笔者认为受教育者应通过内向性的自我教育以完成个人发展。

(3)实践性。自我教育在社会条件中进行,追求的是个体与环境交互性成长的过程。实践在现实中起着“通道”的作用,只有通过这一渠道,个体的成长与环境之间的连结才得以实现,自我教育的能动作用才能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这一观点知道自我教育,具有自我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意义,自我教育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检验、修正,才能不断地提高。通过实践,个人与环境的关系才得以和谐地维系,二者才会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因此,我们应反思传统教育的知行脱离的现象,完善自我教育的形成。

(4)终身性。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个体追求自身的发展这一命题是无止境的,正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差距,并且二者也无时无刻在矛盾中发展着,这种永恒的发展同时也决定了自我教育的终身性特征。这一特征通过两个具体方面得以体现:首先,是人的内在发展需要无法满足个体实现由真实自我走向理想自我的现实情境,当个体的近期目标得以实现之后,又开始了向下一个目标进发的追求,如此反复。其次,学校教育环境所提供的条件、能力与强度具有限制性,自我教育通过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角度出发,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所需。

三、学生自我教育的培养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

学校领导层的教育观念决定了该校教育方针的指向性,因此,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能否得以提升,关键在于领导的教育观念。教师认识的提高及观念的转变也应从领导层开始,上行下效,教师才能转变教育观念。首先,学校的领导与教师应确立全新的理念,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出发点,辩证地看待在稳抓升学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同时,应该重视德育对学生的关键性作用,并将其引入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中。学校教育要同时进行教学改革与德育改革,在二者中找到平衡点,使学生全面地发展。教师应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深刻了解自我教育实施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其次,从实践层面上来说,学校应积极引导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例如组织专家的讲座、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大范围的宣讲等形式都是必要的。与此同时,教师应与学校的步伐相一致,主动配合,促进教师自身观念的逐步成熟与完善,以达到教师提高自觉性的要求,从而在学校内部更好地实施德育改革的措施。

2.加强教师专业培训

教育管理的实践只有配备合理的管理培训体制才能发挥其高效性,教育实践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学校要对教师的理论体系及教育观加以指导,认清客观规律性,为自身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避免盲目的、低效的工作。如果教师不能及时丰富自身的知识理论体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就会捉襟见肘,也就不可能沉淀出先进的自身理念。这种现象目前普遍存在于各级各类学校当中,教师缺乏经验与系统的理论做指导,对于先进的理论、理念了解不够透彻,更不用说在实践中去合理地应用。因此,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素养的诉求日益彰显出来。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不但能满足学校发展的内部需要,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培训制度的建立保证了教师运用先进的理论作为自身指导,使其具备先进性、高效性。由此可见,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构建科学的教师培训指导体系,通过对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进一步专业化,例如为教师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组织专家讲座、使教师之间充分地沟通、为教师寻求提高自身素质的资料等;学校还应减轻教师繁重的教学负担,给予充分的时间作为保障;同时,学校领导应从教师的内心诉求出发,关注教师的内心世界,给教师以鼓励与支持,以增加教师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3.加强自我教育意识的引导

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其自我教育意识的引导。自我意识作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需要逐步地转化为自我的教育意识,这种内发的、正面的需求使自我教育得以长久地发展,这一过程需要与教师的合理引导。不可避免的是,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都会有倒退与前进的不同选择。由此可以判断,学生的自我意识会导致两种差异悬殊的结果:第一种是消极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导致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阻碍了学生的发展;第二种是积极的自我意识,学生在发现自身问题之后,没有去回避,而是主动地、积极地去改变它,使其走向正确的发展轨道,这种自我意识是值得教师去鼓励的、激发的。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正面的自我意识,协助学生跨过消极的自我意识,为自我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4.建立良好的自我教育环境

(1)家庭环境。首先,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家庭环境。学生对失误会有自身的判断,同时会对自身进行评价,但是,学生的自我理解、自我认知水平还不高,这就要呼唤平等、民主的家庭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学生才会表达出自身的真切感受,乐于与家庭成员进行交往,同时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中,给学生和家庭成员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平等、民主的交谈,使学生与家长的想法得以交换,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思考能力得以提高,进而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其次,家长应给学生确立自我教育的积极榜样,家长应善于自我总结、自我思考,应正视错误的概念,当着孩子的面进行检讨。同时,家庭应树立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逐步引导孩子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

(2)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教育。要追随积极的社会舆论导向,因为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有力地推动着自我教育的发展,在现实中,应引导学生对社会舆论加以清晰的辨别,不盲目跟风。同时要确立学生自我教育的榜样,用榜样的形象影响学生的积极发展。学生正处于一个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时期,因此,榜样的形象更容易使学生去吸取其内在的精神,从而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3)学校环境。营造自我教育的良好学校环境,呼唤学习型学校的建立。“学习型学校系指符合学习型组织理念的学校,是一种不断在学习与转化的学校组织,借着学校成员不断自我超越及改善心智模式,在交互学习下,以系统思维模式来解决学校的问题,并透过共同愿景的建立,使学校能在校长、教师、学生与家长的相互学习下,发展创新的学习文化,以强化学校变革与成长的能力,推动校务革新,达成学校教育目标。”[4] 学习型学校有利于整合各类资源,以解决自我教育的实践问题。对学生自我教育的实施起推动作用。建立学习型学校,要求在学校层面整合目标,规划其共同愿景,进而推进自我教育的发展。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110034)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程文晋.自我教育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

[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4]林新发,邱国隆,王秀玲.新世纪学习型组织在学校之应用与展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