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杨田田作品小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杨田田作品小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伊织介绍杨田田,女,祖籍河南唐河,1991年12月4日生于河南舞钢市。现为舞钢市第一中学初三学生。喜爱运动,喜欢画画。零星读过一些古诗文,如《论语》《孟子》《史记》《资治通鉴》等。2001年首次在北美《世界日报》发表习作散文《小表弟》。至今有20余篇习作在海内外报刊发表。下面请大家来欣赏一下她的一组文章。对自己的文章很有信心的同学,可以给伊织发来你们的小专辑!觉得自己学生的作文很棒的老师,也可以向我重点推荐你们学校的“写作小明星”哦!

琦君奶奶

几个月了,一直想着琦君奶奶,心中很难过。

我读的第一本课外书是《琦君散文》。琦君奶奶写她小时候读书写字的事,我几乎可以背下来。书放在床头,不知看过多少遍了。

我以为琦君奶奶在台湾,就给台湾一家报社的编辑先生写信,说我很喜欢琦君的散文。这位编辑先生回信说:“琦君在美国,我已经把你的信转寄给她了。”

想不到琦君奶奶真的来信了,航空信越过千山万水,清清楚楚地写着我家的地址。她说:“田田小朋友,非常感谢你这么喜欢我的文章。”琦君奶奶这封信写得很长,一直写到她小时候背不好书被老师罚跪的事,最后嘱咐我好好背书,尤其要背古文。还说她曾在中文系教过古文,问我喜不喜欢古文。

我回信说我喜欢古文,我还会背《木兰诗》哩!

她很快来信了,说:“你会背《木兰诗》,好了不起哟!你能把它写成故事寄给我看看吗?”

我很快就把《木兰诗》编成了小故事,第一次用竖行纸,用繁体字写出来,还把我的照片寄给了她,背面写上“田田给琦君奶奶”。

很快又收到了琦君奶奶的信!

“亲爱的田田小孙女,”琦君奶奶高兴地称我为小孙女,“我把你的照片压在我书桌的玻璃板下了,每天都看着你,我们就离得很近。我也送你一张照片让你看看琦君奶奶是个什么样儿的老婆婆,将来我们见面,就不会陌生了。”琦君奶奶这封信还是很长,像有叙不完的话。琦君奶奶一定是见到我写的繁体字,心里倍感温暖吧。后来我们一来一往地通信,她一直称我“小孙女”,再没有称我为“小朋友”了。

常常在开学发新书的时候,收到琦君奶奶的信,嘱咐我爱惜新书,别折页。信中夹一枚她自制的书签。我常常在腊月二十前,自制一张贺卡,用彩笔画琦君奶奶坐在沙发上,画“田田”手捧鲜花向琦君奶奶鞠躬。腊月二十投邮,计算邮程,除夕那天贺卡会到琦君奶奶手中。因为我画得不像,把琦君奶奶画年轻了,并且穿红上衣,琦君奶奶看见一定会哈哈大笑。

有一次她来信说她下楼不小心跌倒伤了骨盆,已经治好了,正在家休养。信还是很长,字还是一笔一画,但可以看出她拿笔的手在颤抖,写得很吃力。

我拿着这封信和我的爷爷奶奶商量,决定不回信了――不忍心让八十多岁的老人用颤抖的手写信了。

六年忍痛不给琦君奶奶写信。我想她,我也知道她想我。

我想着,总有一天我还要给她写信的。可我没有想到,亲爱的琦君奶奶却在2006年6月8日清晨走了。这是来不及哭泣的悲痛。

几天前我在琦君奶奶的一篇《蓝衣天使》(写一位美国的女邮递员)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我每天一大早醒来,就会涌上一阵快乐的希望:今天一定会收到好友的信!”这句话使我惊心,使我追悔莫及。

这些天眼前总浮现出这个画面:琦君奶奶每天早晨醒来看到书桌上我的照片,自言自语:“今天田田小孙女会来信吧!”于是,拄着拐杖,佝偻着身子,紧抓住楼梯扶手,颤巍巍下楼,去抓捞信箱,接着,两只手无力地垂了下来,空空的,失望了。她整整失望了六年。失望是一种折磨,比病痛更使她难受!如果当时我没有做出那个错误的决定,照常给琦君奶奶写信,她可能会更快乐一些,会多活几年。更使我伤心的是,连我这篇忏悔的文字琦君奶奶也看不到了。古诗说:“望去恨无千里眼,寄来都是隔年书。”这是说古代交通不便信件传递迟慢。而我再给琦君奶奶写信寄去却也是“隔世书”了。

中华文化――中华魂

从前,有一个国王在临终时向儿子交代:“目前有一个国家对我国的威胁很大,我却没来得及消灭它,这件事就交给你来完成吧!”小王子说:“好的,我一定要杀掉那里所有的人!”老国王摇了摇头:“不不不,不需要杀人,你只要……”一番耳语之后,老国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小王子安顿了父亲的后事,便下令烧掉那个国家所有的书籍,砸掉所有刻着文字的器物,强迫人民改变他们的语言、衣着和生活习惯……不久,果如老国王所料,那个国家慢慢地消亡了。那个消亡的国家就是曾经与北宋共存的党项族人建立的西夏国,那个老国王就是曾经被评价为“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蒙古首领成吉思汗。由此看来,这个成吉思汗可不是“只识弯弓射大雕”啊,他深知文化是可以决定一个民族的存亡的。文化没有了,西夏国消亡了,党项族也消失了。

党项族因为文化灭亡而消失的事,不禁让我想到中华五千年的命运。试想:如果中国没有《论语》,没有《孟子》,没有《史记》,没有《资治通鉴》,没有“四大名著”;没有屈原,没有陶渊明,没有李白、杜甫,没有王羲之、吴道子、张择端……那就不仅是我们的生活没有色彩、没有味道,我们的历史苍白贫乏,连民族存亡都很难说了。

前些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张献忠的文章:“1645年,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国名大西……装模作样开科取士,骗进士、举人、贡生一万七千人于青羊宫内,尽数杀戮,连钦点状元也杀了。”“在他军队的铁蹄横扫四川后的13年内,成都城内绝无人迹。”张献忠杀死了人,但没有杀死文化。两百年后,四川仍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片灿烂,出现了大批文化名人,如巴金、郭沫若等。

中华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我们要感谢文化的创造者,还要感谢那些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冒死保存“禁书”、汉武帝“罢黜百家”时冒死保存不一样思想的人们。他们保存了中华文脉,保全了中华文化,守住了中华魂。

传统文化要求人们去适应社会、适应自然,不是对抗,更不是刚愎自用,而是从我做起,化解与社会与自然的矛盾。传统文化强调“克己”、“不迁怒”、“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其身正,不令则行”,熔炼出了“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是这些,支撑着中华民族一步一步走了五千年从未倒下。

据说,居住在国外的很多华侨都为子孙订了一份《世界日报》的儿童版。我见过那报纸,起初我对它每个字旁都注拼音感到不解。后来我慢慢明白了,这是一种忧虑,他们担心自己的子孙忘掉祖国文化,他们想努力守住中华魂。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易事,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更非易事。这“继承”和“发扬”两副重担,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我们青少年的肩膀上。

守住五千年的文化,守住中华魂――这是对我们的挑战,也是我们的宣言。

表弟,加油!

表弟今年十岁了,又胖又壮,皮肤白白嫩嫩的,小肥猪似的,长得怪可爱,可就是学习不咋的。说他不聪明吧,他动起歪脑筋来脑袋瓜转得比陀螺还快。比如骂人,他变着法儿骂,每次都不同。骂得让人忍俊不禁,也就不去责怪他了。

小表弟叫院达,小名叫院笑。每当他干了错事,你要给他一点惩罚的时候,他就目不转睛地对准你微笑,微笑……一直到你也忍不住笑了,他才蹦蹦跳跳地离开。在学校,在他家住的那片地方,没有人管他叫院达,都喊他院笑。

我佩服姑姑对他的耐心、心疼姑姑的劳苦。每次辅导他写作业,他都能哭着闹着喊叫出一大堆理由来拒绝,有时说:“俺老师就没留这作业!”有时叫:“这儿俺还没学哩!”再不然就是故意写错字。隔着房间听他歇斯底里的号叫,想象着他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模样,我就想,要是换了我去辅导他,恐怕早就把本子一摔,撂给他一句“九点钟我来验收,写不完等着瞧”就扬长而去了。哪会像姑姑一样,不愠不火,一字一句地教他。

其实表弟并不是啥话都不听。那天他把书包扔了,三天后从校长室领回来时已是沾满污泥、破烂不堪了。姑父对他实施了“棍棒教育”,从此却屡打屡扔。最后一次,姑姑给他买了个新书包,带他回家。不知那晚姑姑给他说了些什么,从此表弟就再没扔过书包。

表弟再顽皮,也并非一无是处。他爱朗诵。这是姑姑发现的。我也观察到表弟朗诵古诗和古文时的表情、动作,那是相当到位、相当流畅。有一次他们班举行元旦联欢会,老师安排了好多同学表演节目,却没有安排表弟,这使他小小的心灵感到了老师对他的轻视。姑姑知道后,什么也没说,就教表弟背诵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元旦那天,表弟戴着我帮他做的儒生头巾、假胡子,登上了元旦联欢会的舞台,做了一回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挥洒自如的朗诵使大家对表弟刮目相看。他班里会背古文的同学不多,大家很佩服表弟。姑姑说,表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回到家写了一篇很长的日记。

我曾经试探着问姑姑灰心过没有,姑姑说没有。因为表弟一直在进步,从一、二年级时考试交白卷,到现在能考四五十分,所以她不灰心。

姑姑书桌里放着她为表弟写的成长日记,从怀胎十月到现在。还有一些幼儿启蒙教育的磁带,那是姑姑当时胎教用的。不知道表弟以后会不会知道这些。

姑姑最近调换了一次工作,是为了抽出更多时间辅导表弟。表弟一直在进步,希望他继续进步,进步再大一点,让姑姑的脸上再多一点欣慰的笑容!

表弟,加油!姐姐和你一起,加油!

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是农村人,而且是从很偏僻的农村来的,所以,他满嘴土音土语,咋也改不掉。这天,电视上有一个记者,把黑黑的话筒对准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那农民说:“‘三株口服液’真灵。压头我喝了一瓶,病轻些了;末肚儿又喝了一瓶,病可好了。”我忍不住对老师笑,老师也笑。我和老师都知道对方笑什么。“压头”就是开始,“末肚儿”就是最后,我有一个小本子,专门记录老师给我翻译的土话。老师还曾有这样的留言:“我回来了,羊啃儿(恰巧)您锁了门,我没门儿(没办法)就只好到街上转了一圪老(圈)。回来门还是锁住。我就枯桩(蹲)这儿,等镇扎往子(好长时间)了。”

老师确实是个农村人,他却给我讲解了许多古文古诗,但他不像学校老师讲得那样流利,而是磕磕巴巴,有时还念错字。有一次老师给我讲《淝水之战》,其中有“应期”这个词。老师不懂。但他不想让我看出他不懂,于是他就慢慢地说:“这个‘应期’呀,它的意思是,这个这个这个……”趁着“这个这个”的时候,他迅速翻注释。他翻到了,也停止了“这个这个”,变回严肃上课的样子:“期,是时运。‘应期’是应运而生。”老师说完,看着我,发现我正捂嘴偷笑,于是他也笑了起来。他这一笑,活像电视上那个老农民。

老师不会讲普通话,不懂四声,把“国”读成“乖”。有时,我纠正他的读音,他跟着我读也读不准。不过他却能把我读错的字揪出来。有一次,我看到了一个“雠”字――这是什么字呢?趁着老师闭目养神,就乱读了个音过去了。谁知,老师马上睁开眼睛问我:“你刚才是不是念错了个字?那个字应该念chóu!不会的字问我,别乱念!”

有一天,我做数学题,遇到一道思考题很难,我不想做了。老师说:“难能可贵。”停一停,又说:“有‘易能可贵’吗?”我明白这话的意思,终于把这道题做出来了。

老师有个习惯,知错认错。那天,我问老师:“‘涂炭’是什么意思?”老师说:“‘涂’,就是血流成河,把地涂红了;‘炭’是烧焦的房子。”过了好久,他又对我说:“那天我给你讲错了,‘涂炭’比喻极困苦的境遇,与‘水深火热’相同。‘涂’是烂泥,‘炭’是炭火。”

说来你也许不相信,凡是老师教会我背的古诗文,他都不会背,他也承认自己不会背。有一次,我背《醉翁亭记》,老师把书扣在桌子上,闭目静听。我把“峰回路转”给背丢了。老师闭着眼睛,慢悠悠地说:“丢了一句。”我惊讶地问:“您不是不会背吗?”老师说:“我是不会背,我就是偏偏知道你背错了。”我心中暗笑:己不正也能正人。

嘻嘻,这个老师就是我的爷爷。

那些人

闹市少年

下午6点钟的街头已是热闹非常,初中放学,高中也放学,我的肚子早已敲起了小鼓。远远地,看到十字街口有一堆人,形态各异,但在夕阳的余晖映照下,特好看。走近了,才发现那也许是一群高中生吧!稚气未脱的脸上有装出来的冷酷表情,少年爱美的天性在他们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真是标准的帅哥美女啊,养眼!

走过他们身边时,我忍不住多瞟了几眼,呀――有几个帅帅的男孩指间夹着烟,另一只手随意地搭在几个漂亮姐姐的肩上。他们……看起来并未成年,光天化日下这样真让我“叹为观止”。我叹了口气,走过去了。

一辆出租车驶来,其中一位发型最酷的男孩挥了挥手,对其他人喊了声:“走,喝酒去,今儿老子请客!”人就这样散了,原来我的眼睛又一次欺骗了我。

卖瓜人

太阳火毒火毒,扇着电扇也会出汗。农村人不怕炎热到城里来卖瓜。我家楼梯口总是蹲着几个卖瓜人。他们饿了就啃几口干馍;夜里,就躺在水泥地上露天过夜。

瓜又大又甜,价格又便宜。农村人发愁卖不完,大人和小孩一齐进城卖瓜。城市人挑剔,切开一个瓜,有一点儿不好,就不要了。买了瓜,还要卖瓜的给他背到家。

上午,奶奶在街上走,卖瓜人不停地叫卖,很热情。奶奶身上没带钱,卖瓜人是个阿姨,就带着她女儿帮奶奶抱着瓜,来到我家。奶奶说:“我要是带了钱,就不劳您送了。”阿姨说:“俺是下力气人,跑几步路不算啥,只要有人要,俺就愿意送。您住的是一楼,很省劲儿,我给人家送瓜还爬上过四楼哩。”她身边的女孩说:“妈呀,我还给人家背到过五楼哩!”

我看看那小女孩,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躲到她妈妈背后了,看样子比我还小点儿。

奶奶说:“您娘儿俩进屋来歇歇,喝口茶吧!”

卖瓜阿姨说:“不进屋了,俺鞋上有泥巴。”

卖馍女孩

最近我家附近小街拐角电线杆下总是站着一个小女孩,守着一筐馍,筐上写着“手工馍”。她旁边还有两个卖馍的阿姨,又高又大,嗓门也大,小女孩又矮又小,静静的不出声。

小女孩年龄也许比我大点儿,眼睛不大,但是很亮。她向着行人微笑。小女孩不会吆喝,那俩阿姨会吆喝,吆喝的声音很大,人们都走向她俩,去买她俩的馍。小女孩的馍摊很冷清,但她不急不恼,依然微笑着看过往行人。

我总怕她卖不完,总去买她的。给她钱,她向我笑笑,很不好意思,我俩算是认识了。

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了,路灯也亮了,那两个卖馍阿姨卖完了馍都走了。小女孩孤零零地站在馍筐边,嘴角仍然挂着笑,看着行人,不时低头再看看那没有卖完的雪白雪白的馍……

我在另一个路口看见了一个卖馍的阿姨,她的面相跟那个小女孩很像。我很是看了看她,她也很是看了看我。后来,我知道她是那个小女孩的妈妈。小女孩的妈妈说:“俺女儿刚考上高中,暑假里帮我卖馍。”

(以上文章指导老师均为刘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