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251-01

脑梗死出血转化是脑梗死后发生的继发性出血,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一种并发症,可以发生于溶栓、抗凝等治疗之后,亦可发生于脑梗死自然转归过程中,轻度的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原有的临床症状没有明显波动,但严重的可表现为原有症状加重或出现意识障碍、瞳孔改变,甚至脑疝形成而死亡。分为出血性脑梗死及出血性转化,出血性脑梗死( hemorrhagic infarct,HI)是指短时间(数小时或几天)内在同一病灶内先后发生缺血和出血性改变的一种脑血管病;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指对缺血性病灶进行溶栓治疗引发了脑出血,是溶栓治疗的一种并发症。

1 分型

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CASS)[1]根据CT将HT分为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 ,HI)和脑实质出血(parenchymal hemorrhage PH)。HI和PH又分别分为两个亚型:1)沿梗死边缘小点状出血的HI21型;梗死区内小片状无占位效应的HI22型;2)有血肿形成,占位效应轻,小于梗死面积30%的为PH21;血肿超过梗死面积的30%,有明显占位效应及远离梗死区的出血为PH22型;根据Berger等的分型标准,又分为以下4型:1)出血性脑梗死Ⅰ型,沿原梗死灶的边缘形成的小斑片状高密度影;2)出血性脑梗死Ⅱ型,在梗死区内融合形成的大斑片状影,但无占位效应;3)脑实质血肿Ⅰ型,在梗死灶内形成血肿,但肿块不超过病灶的30%,有轻度占位效应;4)脑实质血肿Ⅱ型,梗死灶内有血肿形成,肿块超过病灶的30%,占位效应明显。Monlina[2]等根据发病时间,把HI分两型:1)早发型:即脑梗死后3d 内发生的HI;2)晚发型:脑梗死3d后发生的HI。

2 发病机制

HI的发病机制有:①脑梗死后血栓和栓子发生自然崩解、溶栓治疗后发生碎裂、溶解以及血管痉挛减轻后,栓子移向动脉远端,使部分闭塞的血管再通,而闭塞远端的血管因缺血血氧已发生变性损害,当一定压力的血流通过受损的血管时,即可引起血管破裂出血,从而引脑出血。②梗死区内或周边的血管因缺血缺氧,自身调节功能下降,当血流恢复后,血管过度扩张充血。发生过度灌注,容易发生渗血或血管破裂出血。③发生脑梗死后第2~3 周侧枝循环开始建立,而新的毛细血管尚未健全,在正常压力的冲击下也容易渗血或破裂出血[3]。

3 诊断

脑梗塞患者若出血原因症状和体征加重,并出血新的症状体征,需考虑梗死后出血可能,目前认为, CT检查或复查能及时发现出血性脑梗塞,并明确出血部位与范围,是临床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减少病死率与后遗症发生率的重要手段[10]。出血性脑梗塞的表现为原有的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的扇形、楔形、椭圆形或不规则低密度梗塞区内不均匀的点状、斑片状、条索状或团块状高密度出血影。MRI诊断脑出血虽比CT敏感,但出血后急性期典型表现为等低T1、等低T2信号,与脑实质及脑脊液信号无特大差异,在HI脑水肿的干扰下易造成误诊,影响临床治疗。

4 治疗

HI的治疗,一般主张,对临床症状不加重的患者,可不予特殊处理,继续原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对临床症状加重的瘀点状HI患者,应注意脱水减轻脑水肿,管理血压和血糖。血压过高易加重出血,但降压过快、过低又可降低脑灌注,加重脑缺血缺氧,调整血压,以150~160/ 90~100 mmHg为宜,不应低于发病前的一般水平。高血糖可破坏血脑屏障,促进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研究发现,与非高血糖大鼠相比,高血糖大鼠的出血转化发生率增高5倍。对伴或不伴糖尿病患者的预后的研究发现,血糖> 8. 4 mmol/ L时差异较明显。入院时血糖增高者出血转化风险增高,转归明显较差,且与t PA的应用无关[11]。

5 结论

综上,对于大面积脑梗死及梗死后有明显脑水肿、中线结构移位的患者应积极降颅压,同时监测血糖、血压,慎重选择溶栓、抗凝、扩容、血管扩张剂及绛纤治疗,有条件患者在2周内注意复查头CT,对于病情有变化:如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时均应及时复查脑CT,及时发现及诊断HI,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 1 ]Fiorelli M ,Bastianello S ,von Kummer R ,et al . Hemorrhagict rasformation wit hin 36 hours of a cerebral infarct :relationship with harly clinical deterioration and 32mont houtcome in t he 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 roke study I( ECASS) cohort [J ] . Stroke ,1999 ,30 (11) :2802284.

[2]Monlina CA ,MonlanerJ,Abilleira S ,et al..Timing of spontaneous recanlization and risk of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inacute cardioembolic stroke[J].Stroke,2001,32:1079-1084

[3]李军,袁亮.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表现与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4):87-88.

[4]巫顺秀,陈显光,李森美.出血性脑梗死常见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05,27(5):358-359

[5]田晶,刘海波,常红,等.出血性脑梗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8(11):760-762.

[6]濮孟久,李京.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07,22(5):367-368.

[7]王雪梅,杜会山,杜明艳.出血性脑梗死相关因素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16(2):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