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鼎跃水龙腾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树恒与我是相识多年的老友,郑州与深圳虽相隔数千里,但我与树恒在金石书法上的交往,从未因生活地域的不同而受影响。
无论是书法篆刻中唯美、渊雅的树恒,还是生活中沉稳睿智,却不乏豪情、甚至不乏浪漫与梦想的树恒,他所付出的每一份努力和收获的每一分成绩,都是他对古老厚重的中原文化的热爱之情和感恩之心的具体呈现。在同树恒的交往过程中,他对朋友的真诚和对艺术的执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书坛对于树恒的了解,可能更多地知道他是一位有成就的篆刻家。其实,树恒习书甚早,20世纪80年代从师上官化隆先生学习书法。后又得李刚田、汪新士诸先生亲炙。树恒虽客居深圳并多年沉浮于商海,然心与艺术息息相通,于金石翰墨锲而不舍,执着勤奋,不断有新作问世。近日,树恒将其准备集结出版的书法作品集清样寄来,嘱我为其作品集写个序言。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看到树恒的书法作品。作品集中,书体涉及篆书、隶书、行书、草书、小楷、魏碑。小楷《邛唐何所有》是其2000年创作的作品,在集子里算是最早的,更多的是其近年的新作。在时间跨度上已有十年,足见树恒在创作上的勤奋和用心。
中原是篆隶的故乡。河南的书家不自觉地在这个氛围中受到熏陶,它影响着河南书家对高古、博大、雄浑之美的崇尚。树恒作为一名在中原文化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书家,在创作上本着入古出新、转益多师的精神,潜心体悟和继承书法优秀传统的同时,他也注重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强调个性。其篆书取法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隶书取法《礼器》《曹全》《张迁》诸汉碑,同时兼取简帛、汉碑额等精华。通过对大量碑帖的心摹手追,将其中有益的精华吸收并转化为自家的笔墨语言。
个人思维能力是书家对传统具有独到理解,并深入到书法本质的一种分析能力,这样才能调动书家去最自然、最真实地接近书法本质层面。树恒每有得意之作,必以长款记之。在其创作的隶书《云开远见》作品题款中写道:“当代书法创作,余认为应多潜沉于经典,在自觉文化追求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在传统和现代中获得新的张力,进而获得书法文化自觉与书法文化自信回归。”书法经典必须从传统中来,这是书法艺术的性质决定的。
向经典学习不仅是一个吸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风格积累及审美意识积累的过程,并且也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客观地说,树恒的行草作品深度与他的篆隶作品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点,就擅长篆隶创作的书家而言,在全国范围内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现象。这点是不容回避、也不能回避的。
三十年来,随着当代书法复兴和繁荣,在崇尚经典、崇尚古雅与气势的审美思想主导下,当今书法创作无论是笔法、结体及作品表现形式都发生了细腻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复原书法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具时代特点和个人风格显现的创作。在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之下,树恒篆书审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古雅”为美的,其在篆隶作品深得古典书法的审美意蕴。树恒临写的《邾公华钟》金文条幅,在笔法上,其用小篆之笔法,却把金文书法的醇古朴茂、奇谲雄健意蕴表现出来。结字随形就势,一任自然。字距行距适度,笔画提按变化多端却又十分协调,无论是通篇,还是欣赏单字,都有一种淳古的意味,这显然是源自于结字、用笔、章法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
以传统和个性“融合”,可说当代书法的创作主流。要真正达到传统和个性的融合,必须具备较强的个人思维能力和理性表现能力。只有对传统经典有非常牢固的掌握,才能有比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比较敏锐的书法美感,才能在某一方面找到与古人相契合的地方,进而达到“融合”。树恒认为,如果不能从优秀的书法经典中汲取艺术元素,也就不可能构建与书家自我书法风格相吻合的艺术语言。作品集中,他的几件意临之作,很见功夫,也可看出他对传统的理解和在个性“融合”上的有益尝试。其临写的《元略墓志》,行笔洒脱,风骨内敛。笔法中锋与侧锋兼用,方圆兼施,刚柔相济。可以看出他对此碑的到位理解和老到的笔墨功夫。临《毛公鼎》虽是一件临作,细细观看,线条醇厚古朴,弹力十足,遒劲爽健。树恒在有意无意之间把《毛公鼎》的笔意、结字,按照自己的审美进行悄悄地改造,多了几分率意和自然。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因此,历代书家都非常注重用墨这一书法技法的运用与研究。树恒在其创作的《天接云海》这件楷书作品中,也可看出他在用墨上新想法和新尝试。通幅作品在枯湿浓淡的对比中,借助于滋润与枯涩的墨色变化找到了属于树恒的审美情趣。由此可以看出,树恒在持有自己的审美观时,其书法创作是在传统书法资源充分挖掘的基础上,讲究字形结构变化,追求章法上的鲜明对比,更加张扬个性,追求情趣、强调个性,与现代人的审美颇为契合。
由于从事篆刻的原因,树恒长期浸淫于甲骨、金石、简帛书之中,久而久之,其篆书和隶书作品中的古雅淳真气息自然而然地渗透在笔法里。作品集中创作的《归去来兮》隶书作品,高古醇酣,内蕴深沉,有着很浓的简帛书意味。创作中,树恒一改分书体势,将字体化扁为长、为方,吸收小篆之修长垂落形态,揉进行书之写意用笔。这一件作品在用笔上也较为大胆和丰富。
平日里在看完书家的作品后,常常有个习惯,喜欢将书家的作品风格与生存现状和书法审美思想粗略地对照一下,以便更好地体会书家在创作时赋予作品的种种情感和意境。习惯成为自然,在看完树恒将付梓的作品集时,亦是如此去赏观其书,体察其人。
写到这里,我想:在书法创作和探索的过程中,没有既定成型的路数可供借鉴,正如艺术的本质就是创造一样,专注并持之以恒地深入古代经典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仅仅是一种可以成功的可能。在当代书法的创作发展中,如何潜悟书法本质,感悟书法审美的内在涵义,在更高的精神层面去独步与反思,是能否出新的一个前提。
赘此数言与树恒兄共勉,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