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环渤海魅力领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进入2010年,环渤海地区进出口一路高涨,带动区域外贸不断升级。
环渤海地区位于我国华北、东北与东北亚地区的接合部,是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该区域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我国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2003-2008年,环渤海地区外贸进出口规模逐年放大,年均增速高达20%以上。
危机之后大发展
2009年环渤海地区对外贸易增长势头戛然而止,全年进出口总额5101.8亿美元,同比下降17.9%。其中,当年1季度受到的影响最大,同期贸易规模下降28.3%。
进入2010年上半年,环渤海地区进出口震荡走高,不仅一扫上年颓势,外贸规模恢复到金融危机以前水平,而且进出口增速高于泛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领跑我国外贸实现大踏步前进。今年上半年环渤海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3261.7亿美元,增长48.8%,高于泛珠三角地区12.3个百分点,高于长三角6.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整体增速5.7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的24.1%,对我国外贸实现增长贡献率达到26.2%。
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出口618.8亿美元,增长28.3%,占51.1%,对同期环渤海地区出口整体增长贡献率达46.4%。而大批国有企业总部云集于北京,令国有企业在环渤海地区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在进口领域。2010年上半年,国企进口1049.4亿美元,增长63.7%,占51.2%,对同期环渤海地区进口整体增长贡献率达52.7%。作为民营企业中最具代表的私营企业, 2010年上半年,其进出口465.1亿美元,增长56.3%,增幅高于整体水平7.6个百分点,继续在各类企业中成为外贸增长的排头兵。
制造业扛大旗
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作为我国第三大区域经济,环渤海经济区的制造业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区域外贸发展进程中作用突出。2010年上半年,该地区制造业实现出口1133.1亿美元,增长33.7%,占同期该地区出口总规模的96%;同期,进口规模999.9亿美元,增长34.6%,占50.6%。
与此同时,由于环渤海地区的汽车电子、通信、家电、电子元器件等产业已经具有相当基础,因此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该地区制造业整体进出口中占据较大比重。2010年上半年,该单项制造业对外出口246.5亿美元,增长34.3%,占同期环渤海地区制造业出口总规模的21.8%,在总共30个制造业子行业中独占鳌头;同期,其进口198.6亿美元,增长31.4%,占19.9%。另外,2010年上半年,环渤海地区农林牧渔业实现出口25.4亿美元,增长19.3%;进口98.9亿美元,增长59%。
“五大引擎”齐发力
近年来,环渤海地区所辖的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这三省两市,积极利用各自优势将外贸引擎发动到最大功率,共同带动环渤海地区外贸发展不断升级。
北京:贸易规模居榜首
长期以来,北京外贸规模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2007年至2009年的3年间,北京进出口规模在环渤海经济圈中所占比重均到达40%以上水平;2010年上半年,北京贸易规模1443.2亿美元,增长60.1%,占同期经济圈外贸总额的44.3%,对该经济圈整体实现正增长贡献率达50.7%。具体来看,北京外贸在经济圈中的主导地位更多地体现在进口方面,其进口规模长期占据着该区域进口的近一半,2009年这一比重达到54.8%,2010年上半年为57.7%,达1183.3亿美元。
天津:借力外资起航
2009年,天津外商投资企业实现进出口448.8亿美元,占同年天津外贸总值的70.3%,该数字远高于经济圈内其他各省同类企业所占份额。2010年上半年,天津该类企业外贸规模273亿美元,增长40.4%,所占比重上升为72.1%,较排名第2位的山东外商投资企业高出21.2个百分点;同期,北京、辽宁和河北该类企业同期比重分别为22.7%、47.2%和42.8%。同时,从贡献率来看,天津外商投资企业对天津外贸整体增长贡献率达到80.8%,同样远高于环渤海其他地区同类企业,进一步彰显其在天津外贸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
河北:一般贸易大行其道
长期以来,河北正是依靠一般贸易在本省经贸领域中的优势作用,实现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壮大。2009年,河北一般贸易进出口246.3亿美元,占同年河北贸易总值的83.1%,该比重高居环渤海各省、市之首。2010年上半年,其一般贸易外贸总值159.8亿美元,增长41.8%,占84.1%,对河北整体外贸增长贡献85.8%。一般贸易在河北外贸进出口中的主导地位和增长势头,充分表明该地区国际竞争力正在逐步提升。
辽宁:外贸发展剑指东瀛
2010年上半年,辽宁进出口规模390.1亿美元,增长47.2%。受地缘因素影响,辽宁与近邻日本隔海相望,双边外贸往来日益频繁。2009年,日本为辽宁第一大海外市场,两地贸易规模达到121.3亿美元,占同年辽宁进出口总值的19.3%,该比重在环渤海各省、市对日贸易中高居榜首;进入2010年,辽宁与日本上半年实现进出口70.5亿美元,增长29.2%,占同期本地贸易规模的18.1%,对辽宁同期外贸整体实现增长贡献率12.7%。
山东:农业进出两旺
多年来,山东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外贸发展,采取多项措施大力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通过产品的“高质量”跨越国际市场的“高门槛”,实现着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不断突破。2009年,山东农产品进出口合计181.4亿美元,占同年环渤海农产品贸易规模的51%。2010年上半年,其出口农产品54.2亿美元,进口56.2亿美元,分别增长25%和49.1%,分别占63.3%和42.9%。
区域发展的优势
立体交通
环渤海地区东临太平洋,毗邻韩、日、俄三国,是东北、华北和西北内陆地区进入太平洋的主要出海口,也是我国参与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重要门户。当前,区域航线网络布局基本形成,铁路、公路建设正加速发展,这为其承接国内经济增长的重心北移和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在实现南北协调发展以及参与全球经济协作的进程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资源丰富
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及劳动力资源。其中,本地区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多达11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达70多种,尤其煤、石油、铁的储量均居全国前列。同时,渤海地区水海产品种类众多且质量上乘,素有“天然鱼池”的美誉,其海盐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此外,区域内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5.4%,人口总数为全国的17.5%,人力资源相对丰富。
错位竞争
由于环渤海地区各省、市拥有不同的地缘、经济及文化特点,因此各地区既可以向内深挖特色优势独树一帜,也可以向外扩展形成彼此互促的利益共同体。北京作为首都,总部经济特色突出,在全球21个主要城市中,北京的“世界500强总部数量”排名第三,仅次于东京和巴黎。天津地处环渤海地区海陆中心,港口通达全球500多个港口,吞吐量位居世界五强行列,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国际物流中心。同时,分属东北、华北、华东三个大型经济区域的辽宁、河北、山东,均以各自相对雄厚的综合实力,成为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此外,大连、秦皇岛、青岛等环渤海区域内的沿海城市,也为各地区整合资源、进行对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
政策扶持
发展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由小范围向较大范围推进的重要阶段,一直以来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充分关注和大力扶持。2007年,天津滨海新区被写进十七大报告,发展规划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09年 7月,国务院会议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使得环渤海与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北部湾形成由北至南相对完整的区域经济连接,也为环渤海地区在东部沿海一线获得重要战略地位奠定了基础。此外,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带动了周边城市建筑、建材、广告、旅游、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环渤海地区经贸发展形成积极影响。
弊端尚存
区域内发展不平衡
在环渤海地区,京津冀以其经济总量、人口总量、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在区域内处于重要地位,其发展步伐明显快于辽东地区和山东地区。同时,各地区之间相对独立,自成一体,缺乏合作,对于先进生产要素由核心地区向扩散,形成较大的阻碍作用,不利于整体经济发展。
此外,在各板块的城市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北京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成为环渤海地区甚至是北方地区的绝对核心和榜首城市;而周边城市与北京的差距较为悬殊,即便是次级核心城市天津,其城市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与北京仍相去甚远。另外,京津两市在地理上处于河北省的心脏位置,河北省为核心提供了各方面的综合支持,但在省内却没有自己的突出经济亮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成为京津冀地区的“洼地”。
产业结构趋同
在环渤海地区的经济结构中,产业呈现出“二、三、一”的工业化结构特征。其中,除北京以第三产业为首要产业外,其他城市基本以第二产业为首要产业,既包括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行业,又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布局高度集中,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相对缺乏。而这一状况面临的直接后果便是降低了资源禀赋的利用率,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
与此同时,环渤海地区分布着多达60个左右的大小海港,盲目扩张、重复建设等问题日益突出;而伴随而来的是港口之间对货源、靠港船舶、货物出口的竞争日益加剧,低价战略下各港口的利润空间逐渐缩小。
共享机制缺乏
环渤海地区呈带状分布,包括三省两市,土地面积广阔,人口规模庞大,由不同行政主体和不同功能区域依托地缘复合而成,这在为经济提供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推行区域一体化带来难度。从行政区划来看,环渤海地区由三个次级经济区(辽东半岛经济区、京津冀经济区和山东半岛经济区)组成,次级经济区由不同等级城市组成。尽管各方对于整个区域的整合、协调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共识,制定相关措施积极促进融合,但由于涉及范围较大,具体情况多样,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具体问题。
总体上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环渤海地区的经济模式应尽快由“切块式”转向“合作式”,这样才能提高基础设施和信息的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充分共享和优化配置,使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纵向深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