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习活动中的“俭”之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习活动中的“俭”之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俭”虽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华传统美德之一,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俭”的理解还仅限于“节用、爱物”这样的认识,而对更深层次的人际交往中的“节制与自我约束”等思想内涵往往认识不足。本文通过对“俭”的释义,进一步阐释了“俭”的思想内涵与实践意义。本文首先探寻了“俭”的涵义;其次阐述了如何认识并做到“俭”;第三部分是通过对具体例子的探讨,揭示了“俭”之美德在学习活动中的意义与价值;第四部分是结束语。

关键字:俭;节制 ;学习者;自我约束

导 言

《论语•学而》里有一段话。“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意思是说,子禽(孔子弟子,名陈亢)问子贡:“先生(孔子)每到一处,就一定能了解到那里的朝廷政事,是自己打听来的,还是别人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先生是靠温和、善良、庄敬、节制、谦逊的态度得来的。” 这里是说,有求于人,请求别人指点或帮助时应有温、良、恭、俭、让的态度。能做到这五个字,别人对你的帮助,既是你请求的,也是人家心甘情愿主动给予的了,这既符合“仁”的要求,也符合“礼”的规范,这样一种思想对于一个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正是从如何做一个有效的学习者的视角,探讨五德之中“俭”之美德在学习活动中的意义与价值。

一、“俭”之释义

“温、良、恭、俭、让”当中,对这个“俭”字的解释出入最大。很多辞书,包括《现代汉语词典》这样的权威辞书,对“俭”也只取“节俭”之义,而忽略其他。我觉得把《论语•学而》里说的“俭”说成是“节俭”、“节省”,则与原意相去甚远了。实际上,古汉语里“俭”是个多义字,首义为“约束、限制、节制”。宋代大儒朱熹的曾解释说:“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让也”(《四书集注》)。也就是说,不应该是“节俭”,而是“约束、节制”。我认为这种解释更符合原意。这里说的“俭”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对自己的情绪、感情和欲望加以约束,限制和节制,而不是事事以我为中心,为所欲为,傲慢无度,这样才会有一个能够营造彼此包容、和谐宽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俭”之美德不仅为儒家所称道,也为道家所珍视,老子曾言“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不仅把“ 俭” 列为三宝之一, 而且还讲了为什么要奉行“ 俭”, 他说“慈, 故能勇;俭, 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其长。”这说明把握了“俭” 才能做到宽广, 为人做事的各方面条件皆优裕而留有充分的余地。

二、“俭”之体认

在学习活动中,“俭”之美德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学习活动来讲,“俭”之德意味着,严格自律,一心向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阔学术的胸襟,拓展学术的视野。另外,“俭”还有“约”“少”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简约”, 把握学习应有的尺度和分寸,有所为亦有所不为,删繁就简,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力量攻克要点、难点。大凡成功的学习者都应明白此理

其次,学习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形式,同样体现“俭”之德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有效的学习非常重要,而恭敬与谦卑,慎独与自省,是获得学习机会的先决条件。而且,这不仅是学习者的人格自律,也是学习者是不断适应新环境,进行自我提升必然要求。

再次,“俭”之德在认识上常常会陷入两个误区,一是把节制与约束当作话柄来指责别人,甚至有时还变成了打人的道德的大棒。其实“俭”之德只能用来自律,而不能用来他律,只应该是“俭”之德的本质要义。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反而降低了自身的道德修养。二是以为“俭”之德在人性中原无根据, 人都是自私自利的, 所以彼此之间必然发生利益的争执,因此需要建立礼来加以约束。人们遵守“俭”的伦理要求, 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利益。这是孔子已经预料到的一种情况在“礼”与“仁”分离的情况下遵守“礼”, 会形成乡愿式的人格。《论语•阳货》云“乡愿, 德之贼也”。我们上面说对俭的两种认识错误实际,实际上是基于同一种心态,那就是把道德当作了一种功利性的工具来看。我们说“俭”是一种美德,它首先应该表现为一种自发自为的内在约束力。当我们为了某种功利心去表现道德,或进行自我约束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就陷入了道德的困境,降低了自己的道德境界。

三、“俭”之实践

历史上 “俭”之德而功成名就的例子并不鲜见,其中一个地著名例子,就是张良“石桥纳履”的故事。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秦朝末年,张良在博浪沙谋杀秦始皇没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隐居。有一天,他在镇东石桥上遇到一位白发苍苍、胡须长长、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桥下,便叫张良去帮他捡起来。张良觉得很惊讶,心想:“您怎么能让我帮你捡鞋子?”张良又一想他年老体衰,而自己却年轻力壮,便到桥下帮老人捡回了鞋子。谁知这位老人不仅不道谢,反而大咧咧地伸出脚来说:“替我把鞋穿上!”张良闻听此言心底更加不快:“你这老者,我好心帮你把鞋捡回来了,你居然还得寸进尺,要让我帮你把鞋穿上,真是过分!”但张良又转念一想,反正他是老人,再说鞋子都捡起来了,干脆好人做到底。于是默不作声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张良的恭敬从命,赢得了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经过几番考验,这位老人终于将自己用毕生心血注释而成的《太公兵法》送予张良。张良得到这本奇书,日夜诵读研究,使之后来成为满腹韬略、智谋超群的汉代开国名臣。

故事中的张良克制自己的不快,为老人拾鞋、穿鞋,看上去好像很窝囊,但这并不是软弱的表现。明知自己比老人身强力壮,处处礼让,这既表现为对老人的尊重,也表现为对自身品格的完善。张良正是在不断礼让与克制的过程中,磨砺了意志,增长了智慧,最终成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俭”之德铸就了张良的成功,由此可见,“俭”有多么重要。

四、结束语

“俭”之德在学习活动中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在学习活动中认真体认和把握俭的内在精神,并积极的付诸于实践,这将会对自己的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王世明. “ 温良恭俭让” 与行政决策,[J].孔子研究2002年第3期,p53-58

[2] 钱逊.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儒学的价值, [J].社会科学报/2007 年/12 月

[3] 贾士祥. 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温、良、恭、俭、让[J].学理论.2009年第3期(总第505期):63.

[4] 张如元.释“恭俭”[J].温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56-61.

[5] 赵晨、蒋浩.恭、宽、信、敏、惠与现代企业管理者的素质[J].管理研究.2004.6: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