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希望儿女支持“我”的选择/给邻居送“妙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希望儿女支持“我”的选择/给邻居送“妙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希望儿女支持“我”的选择

文/董晓楠

笔者走进哈尔滨市道里区敬老服务中心,倾听住在这里的老人讲述发生在她们身上的故事,老人们想让儿女理解并支持她们的选择。因为,在这里,有难能可贵的“伙伴情”。

93岁方大娘

大过“才艺瘾”告别孤单

93岁的方玉燕老人,1984年退休后,为圆梦报名上了老年大学。20多年里,她学习了钢琴、书法、绘画、声乐等课程。

2010年,方玉燕患上了腰椎疾病,行动不便,被迫放弃了学业。儿女接她去了海南养老,她住了9个多月就再也待不下去了。她说,在海南的日子过得虽然安逸,但全部生活就局限于窝在沙发上看电视,连个说话唠嗑的人都没有,她感觉很孤单。

回到哈尔滨市,方玉燕辞退了照顾她多年的保姆,住进了敬老服务中心。“老伴儿去世近30年,保姆跟我的感情很深,可没有共同语言。”方玉燕说,子女不赞同她住敬老中心,感觉脸上无光。但她却觉得住在敬老中心,让她的生活很丰富。“我爱了孩子们一辈子,现在希望他们用理解我的方式来爱我。”

住进敬老中心两年多,方玉燕每天都伴着钢琴声醒来,与志同道合的老伙伴们切磋书法绘画,与老姐妹们谈天说地话家常,她感觉变得愈来愈年轻了,敬老中心的各个角落每天都能听到老人开心的笑声。

78岁温大娘

不想拖累儿女自个儿选“家”

78岁的温玉芳一辈子搞医,退休后得了带状疱疹,在病痛中她度日如年。10年前,老伴去世,守着空房的温大娘理解儿女,尽量做到“不拖累”他们,可她受够了开一次灶剩饭吃好几天的孤单日子。

于是,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她走遍了市区的敬老院所,最后相中了道里区敬老服务中心,偷偷给自己个儿选了“新家”。直到交了订金,她才将住敬老中心的事儿告诉了儿女。孩子们问她:“妈,我们对您哪儿不好?您怎么说走就走了?”温玉芳说:“你们都好,可就脑瓜太落后了,妈生病太难受了,离不开人照顾,你们要是孝顺就支持我的选择。”

住进敬老中心后,温大娘的几个孩子轮流来探望,很是不放心。当看到妈妈在这里有护理员给她洗衣、打扫房间,有老师教她唱歌、练书法,有老伙伴陪她打扑克、做理疗、拉家常……儿女们不再反对妈妈住敬老中心了,每次来探望还给妈妈同室的老人带水果。

62岁王大娘

单身30多年重获“爱情”

62岁的王雅文老人“下海”几十年,一个人辛辛苦苦将两个孩子拉扯大,看着孩子们成家立业,她也感到累了。

2011年春天,王雅文来到敬老中心,她打算在这里休养半年再回去做生意。王雅文身材高挑,很会打扮,住进敬老中心不久就被选进中心老年模特表演队。队里的老人都有“文艺范”,大家平时一起排练、一起唱歌跳舞,感情在欢歌笑语中加深。日子久了,王雅文和77岁的模特队队长刘金新互生了爱慕之情。

王雅文单身30多年,从来没想到能在敬老中心里找到伴侣。在刘金新的体贴和爱护下,王大娘的晚年生活发生了质的转变。每天,俩人一起走“猫步”,一起做理疗,一起养花种菜,二人世界过得有滋有味。王雅文说:“我今后就在敬老中心扎根安家了,再也不走了。”

邻居送“妙招

文/王展

虽说老伴儿不是电视迷,但看各个电视台的生活类节目却从未间断,从中收集了各种生活实用小妙招,还认真地记录下来,进行分类整理;看到报纸与杂志上刊登的那些生活锦囊,也赶紧剪下来留存,几年来时间长了,她已积攒了几百个“妙招”。

面对这么多“妙招”,老伴儿并没有满足,她还经常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抄写“妙招”。就这样,她拥有的“妙招”越集越多,目的是将其整理成小册子,送给街坊邻居。

把“妙招”按作用分类,老伴儿自有安排,可她不会打字,只有我代劳。打完字之后,她便到复印社复印,然后装订成册,名曰:生活妙招集锦,然后分别送给邻居。

这些“妙招”说起来还真管用,因为都非常实用。比如,治病的小偏方、求医问药指南、淘米水的妙用、编织针法图案、灌制香肠、腌制咸蛋的配方等等,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一进腊月,老伴儿便忙乎着到街坊邻居家串门。她说:“过年了,左邻右舍的,咱们得走动走动。”老伴儿把这些礼送给了街坊邻居,受到了街坊四邻的欢迎,邻里之间变得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