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危机形势下的副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危机形势下的副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针对阻碍我国报刊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新闻出版总署有关负责人称,2009年要全面启动经营性报刊转企改制,不但在全国实施报刊评估退出机制,同时也鼓励社会资本,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参与出版传媒企业的股份制改革。长期以来,报刊的“只生不死”,使得行业发展受限。2009年下半年在全国实施的报刊质量评估和报刊退出机制,不仅会促进报刊资源的利学配置,也更加剧了报刊行业之间的竞争,其趋势是使优势资源向综合性传媒集团、专业性企业传媒集团和转制后有能力的经营性报刊出版企业倾斜。这一改革最终会推动报刊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也会使报刊再也不能揣着“稳坐钓鱼台”的心理而止步不前。

市场竞争的更趋激烈,以及新闻资讯的日益发达,报刊业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尤其是在“新闻为攻、副刊为守”的长期理念影响下,新闻的地位比以往更高,为在有限的版面上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压缩副刊就成了许多报刊下意识的反应和作为。但作为我国报纸的一个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已逾百年的副刊,在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特别是正处于金融危机的时期,已不能再单纯地维持“守势”,而是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创新,提升品位,办出特色,并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同,充分发挥其“副刊留客”的功能定位,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报刊业面临洗牌,副刊亟待转型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公开表示,新闻出版总署将联合有关部门制定报刊分类改革实施意见,计划于2011年年底前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转成自负盈亏的企业)工作。另外,针对时政类报刊,新闻出版总署也强调抓好新闻宣传和经营业务分开,经营部分转为企业,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司长王国庆也表示,虽然仍在持续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报刊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更重要的危机还是来源于我们自身,来源于阻碍报刊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针对这些问题,2009年要全面完成经营性报刊出版单位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新型的经营主体。按照经营性报刊转企改制分三步走的部署,第一步要在2009年全面启动经营性报刊的转企改制;第二步是推进报刊企业实行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三步是推进经营性报刊整合资源、兼并重组,实现集团化、专业化发展。

新的改制措施,必然会进一步加剧报刊业的竞争,但众所周知,媒体竞争之根本,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为此,报纸在千方百计扩充新闻报道的同时,对副刊这一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不能忽略。为适应形势需要,在近年报纸行业的“扩版热”和“发行大战”中,副刊也不断延伸,并出现了各类名目繁多的增刊、专刊、导刊、周末版等,使副刊逐渐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即从传统的文艺化、作品化、格式化变成了新闻化、多样化、个性化,从而使其内容更具贴近性、关注性和可读性。

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副刊迎来发展机遇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诱发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我国同样未能幸免。在紧缩时期。人们不得不捂紧钱袋,压缩开支。行业专家称,在经济危机中,那些消费不多、回归家庭的休闲方式受到了追捧,比如影碟、网游、报纸等。据统计,在2008年来2009年初的节假日期问,商品销售量普遍下降,但低价影视剧、书刊消费依然坚挺。从报纸来看,副刊内容可读性强,不仅能增加人文、历史、社会等知识,其生活资讯也能够提供适时的消费选择。

另外,金融危机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有所放慢,空闲时间增加,这也成为副刊“引人”、“留客”的外部环境条件。所以,在金融危机的寒流中,报纸副刊应改变思维,积极进取,把危机变成机遇。首先,应拓宽“情感路线”。经济危机中,有一些读者深受挫折,对报纸副刊来说,可以为这一部分受众提供情感宣泄的平台,并通过积极正面的文章调节不良情绪,有助精神健康。其次,应聚焦社会热点。经济危机的蔓延,使得“裁员”、“减薪”、“过冬”成了流行语,此时副刊应准确把握社会心理变化,引爆谈资聚焦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建议,引导人们去积极、主动地克服暂时困难。再次,应增强趣味性。在危机形势下,人们的精神更需要放松。为此,副刊版面应增加让读者感到轻松、有趣的题材,用新的传播理念,激发人们快乐生活的意愿。

形势依然严峻,报纸副刊仍需不断改良

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纸制媒体的辉煌已成为过去,副刊的危机同样仍在逼近。因此,对于副刊编辑来说,要着重思考的是,怎样才能延缓危机的行进脚步,保持副刊的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吸引受众注意力。目前,报纸早已进入厚报时代,读者了解信息渠道的增多,使得阅读报纸的方式多为跳跃式阅读,即先看标题,选择有兴趣的,而不感兴趣的则随手翻过。对于处在报纸末尾的副刊,有的读者翻到这里,也就翻到了耐心的尽头。除非副刊内容具有强磁般的吸引力,否则很难引起读者的耐心阅读。

据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教授菲利普・迈耶(Philip Meyer)在《正在消失的报纸》一书中说:“在拥挤不堪的信息市场,信息本身因不再紧缺而价值降低,公众的注意力已经成为稀缺商品。”“为了获得这种稀缺的注崽力,职业信息传播者正在进行一系列的尝试……一种尝试是尽可能使内容显得古怪和骇人听闻。另一种是使信息以极快的速度刊出、播出或上网,甚至都来不及核对事实。”从中我们能体会到,寻找并锁定成为“稀缺商品”的注意力,是副刊生存和发展的第一着力点。而这一着力点的首要因素就是标题。在速度时代,标题是留住读者的第一要素,它也是一篇文章最为关键的部分。在拟选标题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冲击性、显赫性、接近性、奇异性、规模性等新闻要素,来吸引、留住读者。当然,一味哗众取宠的“标题党”也不可取。

有吸引力的标题,其对应的是具备公共趣味性的内容。国外某新闻系教授称:记者(编辑)有责任增加新闻的趣味性。这一责任,同样适用于或者更加适用于副刊内容。与所谓的低级趣味不同,我们所说的趣味性既指副刊文章的选材,也指文字表述的幽默和风趣。同时,这里的趣味性,也不是某个人“自以为是”的兴趣所在,而是能引起读者普遍共鸣的内容。

副刊内容既要立足本位,又要表现多样化

有人曾总结说,当今副刊内容已由过去的注重文学性变成了强调娱乐性。作家李辉更是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新闻对副刊的渗透甚至取代使副刊的文化失却。”但我们知道,虽然在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天,人们对副刊的需要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阅读副刊的心态上也存在着很大不同,而一味地注重娱乐八卦、风花雪月等,只能算是副刊的没落而不是革新。面对紧张繁忙的现代读者,考虑娱乐性、消遣性并不是毫无必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让受众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得到高格调的精神享受,汲取高品质的精神营养,以陶冶情操、涵养气韵,不断修正价值观。所以,在适应现代报业竞争,而使副刊新闻化、娱乐化的同时,也不能失却其传统的文化品位。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大河报》,近年来对副刊内容也不断调整,在保留《河之洲》等文学版面的同时,增加了时下受众比较欢迎的楼市、汽车、IT、教育等专刊,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阅读需求。这些转变,不但保持了副刊的文学性、作品化等特征,而且更加多样化、专业化,更贴近现实、关注民生。这一转变,才是副刊提升品位和品质的正途。传媒的兴衰有着“非预期性”。当20世纪初电视出现后,有人断言广播将被遗弃。但随着现代汽车交通业的发展,广播在经历了短暂的低迷后,在世纪之交再度风行。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对传媒业产生着影响,但权威、可靠的报纸,能够给人们更多的信心和温情。特别是在新闻同质化日趋严重的今天,副刊将因其“特立独行”而获得生存空间。有人预言,报纸在危机中将重获生机,可以相信副刊便是一个动力。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