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实力比较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实力比较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根据江西统计年鉴2012年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要城市的经济实力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各城市的排名和分类,以便为环鄱地区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关键词: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作者简介:赵鹏(1983-),男,河北阜城人,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投资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6.0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03-03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城市群和经济带为周边,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环鄱地区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是中部地区与武汉城市群、中原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并列的国家战略区域,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建设和谐、富裕、秀美江西的新引擎。为分析环鄱城市群的经济发展状况,了解环鄱地区的经济实力的真实情况,本文采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环鄱生态经济区9市的经济状况进行测度,探讨环鄱地区经济发展路径,为进一步实现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和谐统一的新模式提供政策建议和发展依据。

一、研究意义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涉及城市的经济效益和格局、空间布局、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等关键问题。保证生态保持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成为生态经济区建设必须面对的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而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方式的转变必须立足于认清地区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演化发展规律基础上。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所涉及的9个主要城市的经济实力进行分析和评价,发现产业结构演化趋势和发展规律,重新审视环鄱地区不同城市的经济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促进生态文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有一定的政策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模型与数据

为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的经济状况,在借鉴仇方道[1](2003)、吕岩威[2](2009)、刘冬英[3](2011)、陈佳飞[4](2012)、云坡[5](2012)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以下指标作为评价环鄱地区城市群经济实力的主要依据:X1各地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万元)、X2地区生产总值(亿元)、X3实际使用外资(万美元)、X4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万元)、X5各地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年末余额(亿元)、X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X7各地区进出口总额(万元)、X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各项指标的统计数据均来源于《江西统计年鉴2012》。

(一)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采取一种数学降维的方法,找出几个综合变量来代替原来众多的变量,使这些综合变量能尽可能地代表原来变量的信息量。对于一个样本资料,观测 P个变量x1,x2,… xp ,n个样品的数据资料阵为:

X=x x … xx x … xM M M Mx x … x=(x1,x2,… xp ),其中:xj=x1jx2j Mxnj, j=1,2,… p

主成分分析就是将P个观测变量综合成为P个新的变量(综合变量),即Fj=?琢j1x1+?琢j2x2+…+?琢jpxp,j=1,2,… p。称F1为第一主成分, F2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有第p个主成分,aij为主成分系数。

(二)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也成群分析或点群分析,是研究多要素事物分类问题的数量方法[6]。样本相似性度量是聚类分析的基础,把相似性大的样本聚集为一个类型,在特征空间里占据着一个局部区域。每个局部区域都形成一个聚合中心。根据本文选取的数据类型,采用欧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得到聚类分析结果。模式样本向量 与 之间的欧氏距离定义为:

d为特征空间的维数。

三、实证分析

为评价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城市经济实力,利用江西省9个城市的原始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因子分析。

(一)KMO和Bartlett检验

由于原始指标量纲不统一,因此需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进行因子分析并进一步提取综合因子的的基础是相关性检验。本文采用了KMO和Bartlett球形度相关检验方法①对标准化后的相关指标进行检验。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检验结果KMO=0.750, 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为121.057,相关指标符合主成分分析的基础条件。

(二)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的数目可以根据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根来判定。根据λ值决定主成分数目的准则有只取λ>1的特征根对应的主成分;累计百分比达到80%~85%以上的λ值对应的主成分;根据特征根变化的突变点决定主成分的数量。SPSS软件分析结果见表1。由分析结果可知,只有成分1的特征值>1,方差累计贡献率87.801≥85%,说明成分1包含了原指标中的大部分信息,较具代表性,因此可以选用一个主成分因子。

表1 主成分分析结果

(三)综合因子分析

根据所得结果,主因子F1=0.137ZX1+0.140ZX2+

0.140ZX3+0.140ZX4+0.139ZX5+0.137ZX6+0.120ZX7+

0.110ZX8②。综合因子可由原指标通过线性组合得到,其公式为:F=Fi?着i,其中F为综合因子,F1为主因子得分,?着i为得分权重。由于本文只提取一个主成份因子,因此F=87.801F1。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要城市的主因子及综合因子得分见表2。表中各城市主因子与综合因子的得分反映的是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主要城市的经济状况。正值说明该市经济发展强于环鄱地区的平均情况,负值表示该市经济发展弱于环鄱地区城市均值,得分越高,表示经济状况越好。

表2 各城市主因子与综合因子得分

由表2可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作为省会的南昌市“一家独大”,其综合因子得分第一。随环鄱地区建设的稳步发展,南昌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政策配套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成为该地区获益最大、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另一综合因子正值的城市是九江市。九江历史悠久、交通发达,是江西重要沿江港口城市,2010年贯通的昌九城际高铁将南昌和九江经济紧密连接,形成昌九工业走廊,成为江西副中心。其余7城市得分均为负值,经济发展弱于环鄱地区经济发展均值。由此可见综合因子分析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四)聚类分析

本文使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距离测量采用平方Euclidean距离,使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s method)进行分类。

图:聚类分析结果

根据分析结果,将环鄱地区主要城市分为三类:第一类,南昌;第二类,九江、新余、宜春、鹰潭;第三类,上饶、吉安、抚州、景德镇。第一类城市南昌的经济实力在环鄱生态经济区中排名第一,与因子分析结果一致。2011年南昌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2688.87亿元和20023279万元,占全省的23.34%和22.87%;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占环鄱地区9城市的28.23%和27.79%。其他经济指标在省内也是“一马当先”。 第二类,九江、新余、宜春、鹰潭,其分类结果与因子分析有细微差异,在于各市的人均GDP及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排名较为靠前。第三类,上饶、吉安、抚州、景德镇,综合因子比较落后,在环鄱地区中发展速度较慢,经济实力较弱。

四、结论与建议

由实证分析过程可知,环鄱阳湖地区的经济实力存在着巨大差异,南昌“一家独大”,作为省会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资金和企业,在环鄱地区中是名副其实的经济中心;其余城市则在经济总量、人均经济指标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经济实力较弱的城市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的比重较大,说明环鄱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环鄱地区城市的经济效益和格局、空间布局、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加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与中部地区其它城市带与经济区在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差距和问题,帮助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更好地审视和多视角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出路和方向。

(二)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

以产业结构演化规律为主线,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经验,考察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所处的发展水平,并从自然禀赋、区位因素、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价值链、空间聚集因素、规模报酬因素、市场环境与制度环境、人才聚集情况及历史文化精神等多方面对产业结构现状进行解读和分析。

(三)构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体系

政府积极介入,构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体系。根据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各主要城市支柱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空间布局,在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法律法规、产业发展规划、社会服务体系、风险资本支持、区域协调、产业链空间整合(集聚与配套)、价值链整合、文化积淀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注释:

① 该检验方法认为KMO≥0.90时,检验效果极好;0.80≤KMO≤0.90时,效果较好;0.70≤KM0≤0.80时,效果一般;0.60≤KM0≤0.70时,效果中等;KMO≤0.60时,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② ZX1、ZX2等变量为X1标准化后的数据。

参考文献:

[1] 仇方道、朱传耿、单勇兵.江苏省县域综合实力评价及区域分异特征[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06):65-69.

[2] 吕岩威、孙慧、周好杰.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157-160.

[3] 刘东英、张坤玲、李世伟.湖南省市州综合经济实力评价[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06):28-30.

[4] 陈佳飞、张玉、陈佳雨.河北省县域经济实力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01):495-497.

[5] 云坡、王伟、倪、韩东林.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综合实力的差异比较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03):43-47.

[6] 邬彤、周涛.数据统计分析-SPSS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 李斌、陈超凡、万大艳.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及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