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考察5年来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实践,对专业学科定位、课程设置与培养过程以及管理与评价体系建设3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深入探讨如何正确处理专业型和学术型翻译硕士之间的关系,如何加强翻译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计以及如何强化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管理与评价体系建设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翻译学硕士;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管理与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026-03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研究生教育结构性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翻译硕士研究生教育继传统的翻译学硕士(以下简称为MA)后,于2007年开始设立首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以下简称为MTI)学位点,目前已有150余所院校取得了MTI教育的资质。这标志着我国翻译硕士教育明确形成了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培养体系。翻译产业的发展和翻译人才的短缺催生了MTI的产生。MTI的设立改变了我国翻译硕士教育单一的学术型学位类型,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一次重大改革举措。近年来,对于翻译硕士教育,特别是MTI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发展趋势等问题,教育界和翻译界都有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穆雷、王巍巍从现行MTI课程的调查分析,翻译行业对MTI教育的启示以及MTI教育的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MTI教育中体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特色等问题。苗菊、王少爽通过对翻译公司进行抽样调查并对其公司网站的招聘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来说明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多样化教学模式对MTI教育的重要性。仲伟合就MTI的设置方案,专业学位与研究型学位的差别,MTI的办学条件以及对外语教学的挑战等问题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2009年11月,在北京大学召开了全国首届翻译硕士教育与产业研讨会,专家和学者在会上就翻译硕士教育与翻译实践、翻译产业需求与翻译技术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许多观点和见解令人注目。本文根据5年来MTI教育的培养实践和发展趋势探讨MTI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1 MTI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学科定位问题
我国MA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多是设在二级硕士学位点英语语言文学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下的一个研究方向,从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看,主要是培养学术型翻译人才。MTI教育始于2007年,其目标是培养能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翻译人才,因此,这一专业学位的设立意味着我国翻译硕士教育专业型培养体系的确立。但从5年来的培养实践调查来看,一些培养院校在MTI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专业学科的定位和理解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专业型和学术型翻译硕士在培养过程中的共性和个性之间关系的理解和界定不够清晰,因此在MTI教育中出现了两种倾向:其一是MTI的培养基本上沿用了翻译方向MA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在教学和管理上是一套人马两个班子,致使不能很好地体现专业型和学术型两种翻译硕士培养体系的差异,背离了MTI设立的初衷;其二是在MTI的培养过程中过分强调翻译的技能性和实践性,忽视翻译学科理论的传授和学生素质的积淀,表现出简单实用主义的学科建设倾向。
1.2 课程设置与培养过程问题
作为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最直接的体现,MTI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置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体现在主干课与选修课设置时相关实践课程设置不足,雷同于传统的MA课程设置,理论课比重过大,没有根据本地区和本院校办学特色开设相关课程,与MTI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培养目标相违背,没有体现多样性和培养的特色;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翻译学科理论课开设严重不足,专业技能课开设过于杂乱,缺乏系统明确的培养目标。从培养过程来看,其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毕业论文选题。根据对已毕业的MTI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调查,论文选题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明确,研究型选题占到三分之二,这与翻译硕士注重实践的初衷相左,反映出培养过程有待完善。
1.3 管理与评价体系问题
由于MTI教育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管理与评价体系尚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现阶段仍缺乏比较完善的MTI教育评估标准和评价体系,各招生院校根据各自的理解开展工作,这不利于MTI教育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保障。一些院校在MTI培养过程中管理不到位现象严重,存在着重学位研究生教育、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象。各院校对MTI的教学管理方面很少配有专职的管理人员,疏于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因此,难以保证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此外,MTI的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基础设施与实习基地等问题也有待解决。
2 建议与对策
2.1 理清学术型与专业型翻译硕士之间培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应该说尽管MA和MTI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等方面都有比较显著的差异,但它们又都具有翻译自身固有的学科属性,他们的学科本质是相同的。作为同一翻译学科的两个不同培养方向,它们之间应当是相通和互补的。因此,在具体落实和体现两者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差异时,应该充分考虑它们之间培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能有分割与对立,不能简单归结为翻译学硕士是理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实践。任何脱离翻译的本质,忽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简单实用主义的学科建设倾向都会影响翻译学科的健康发展。总体而言,翻译学硕士在课程设置上更偏重翻译理论以及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等方面内容的传授,有关翻译方面的课程不但相对较少而且缺乏翻译实践类课程,具有比较浓厚的翻译学术研究的个性。这种个性具有学术拓展的优势,但在如何能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翻译社会性、复合性等方面有所缺失。笔者认为翻译学硕士的发展和建设应该吸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中的学科发展营养,在保留发展其学术个性的同时应当加强其社会服务性,以弥补其服务于产业和时代内容的不足。MTI在课程设置上更偏重翻译实践,其个性在于专业化、职业化、技能化、市场化的特点。根据国家MTI教学指导委员会拟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精神,MTI本身也可以有不同的方向,比如科技翻译、典籍翻译、传媒翻译、旅游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等等,并且要构建符合各个方向的课程体系。但是无论什么方向,都不能有翻译学科理论的缺失,因为没有翻译学科理论的MTI会出现重实际轻科学、基础不牢固的单纯实用主义现象。因此,各培养院校在设计和建设MTI的特色培养模式时,不应忽略翻译硕士教育的学科共性。要注意避免缺乏学科理论指导下的简单实用主义的教育教学思想,要避免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翻译产业化与翻译学术研究并不是对立的,MTI的产业化离不开翻译学术研究,因为它的核心是培养翻译方面的“工程师”,而不是培养翻译方面的“技术工人”。翻译硕士虽然可以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但两者的个性并不是对立和排斥的,两者有很多共性的东西是相通和可兼容的。因此,在强调MTI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性时,不能忽视其应有的学术性,同样,在强调翻译学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学术性时,不能忽视其应有的实践性。
2.2 注重过程培养,强化翻译硕士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的论证研究
随着我国翻译硕士教育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如何设计和建设符合其学科思想和理念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等一直是学术界和翻译界热议的问题。停留在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想怎么教就怎么教的随意性倾向,翻译教学理论研究滞后的倾向仍普遍存在。笔者认为翻译硕士教育应该注意到:
1)翻译硕士培养方案的理论论证研究。目前,我国教育界和翻译界对翻译硕士教育,尤其是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关注、讨论和研究大多集中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等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很少有涉及理论论证层面的问题。Ulrych认为元认知能力能够帮助译员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能力以及监控自己的表现,而理论是元认知技能的重要元素。因此,应加强翻译硕士培养方案的理论论证研究,探索符合专业型和学术型翻译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应该看到,无论是翻译学硕士还是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有机结合都是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翻译硕士培养的重要目标。在MTI的教材建设中,应该考虑到恰当的理论介入,比如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我国传统的优秀翻译理论等等,以拓展研究生的视野,为促进翻译实践提供理论动力。
2)翻译硕士培养中的课程设置与设计研究。虽然我国翻译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才仅有短短5年的办学历史,而且大多数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院校的培养模式仍然是沿袭翻译学硕士的培养模式。目前有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探讨还基本上限于讨论应该如何根据国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拟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来进行课程设置,缺少理论性论证,特别是缺少强有力的实质性成果来佐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翻译硕士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教育、文化和哲学与翻译本质观的同构。因此,要加强翻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设计的研究,尤其是要加强实证方面的研究。就具体课程设计而言,应加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设计范式的研究。以翻译活动任务、项目为中心,不仅可以增强课程的可操作性,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翻译能力的形成,这种课程设计范式是应当提倡的。Ulrych提出:“所有职业成员的专业技能中都有历史和理论的元素。”翻译硕士培养也是一样的道理。在探讨翻译硕士培养时,须以翻译实践作为基础,但切不可忽略翻译理论的介入,而有关翻译的指导原则必须能够反映出令人称道的翻译成果。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翻译硕士培养的基本范式,这个范式的核心要求是翻译课中的教师和学生都要动手“实践”。没有翻译实践的教师去指导学生如何翻译往往是力不从心、缺少话语权的。“源于实,而反诸实”是有道理的。恰当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翻译学习与项目相结合的生态型翻译培养范式对于翻译学硕士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都是有意义的。
2.3 加强管理与评估体系建设,提高培养质量
在翻译的两种培养体系被确立,翻译硕士培养热度不断升温的情况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管理与评价体系便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各院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过程的宏观管理,健全和完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管理机构和各项管理措施以及行业规范,确立定期评估的原则,对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各培养院校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和科研状况、实践基地等方面定期展开全面评估。通过评估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推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各培养院校作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应进一步加强内部的监督、管理与评估,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和各项管理措施。各培养院校应设立专门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进行管理和督导,同时加大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和实习基地建设,使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立项建设、招生录取、培养方案、课程与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毕业论文选题与研究、教学组织与管理、培养质量考核等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要求和程序,建立系统严密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