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香港首只人民币股票破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香港首只人民币股票破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截止5月13日,在4月29日上市的香港第一只人民币股票汇贤产业信托(87001.HK)已经连续下跌了七天,从高位回吐超过8%。这个被大多数投资者寄予厚望的香港人民币股票第一单,让众多的投资者在短期内惨被套牢。

其实从港媒在IPO之前披露的数据,已经可以看到一些端倪。这个由香港华人首富李嘉诚旗下长实分拆出来的股票,原以为在海外人民币受热捧的情况下会有不少人民币迷捧场,但事实上,在公开发售部份,只有约3.63万人认购,超额认购为1.19倍,成为李嘉诚系在香港分拆业务上市中,最不受欢迎的IPO新股之一。

投资者信心受打击

事实上,汇贤在上市后当天便重挫,随后次日一度反弹,但又连续下跌了7个交易日,令不少香港投资者咒骂声不绝。有路透的专栏作家揶揄说,李嘉诚并不是靠着让利而成为香港首富的,此话虽酸,却也是事实。

业界普遍认为,此次汇贤的股价表现不够“贤惠”,主要原因是李嘉诚与承销银行对汇贤的定价过于自信,错以为人民币产品一定好卖。虽然汇贤最终定价在招股价区间下限,但2011年预估分派收益率(股息收益率)仅约4.3%,仍然是市场上相对较低的水准,而同期发行的一些香港人民币点心债券,收益率也接近这个水平。相比之下,考虑到股票的风险相对较高,其收益率并不值搏。

和目前在香港的其他人民币产品一样,汇贤存在很大的流动性风险,尽管港交所一直在推人民币资金池的建设,尽管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在近年急剧增长,但是相对于人民币股票市场所需要的资金量,现有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夫见模仍然有限。这一点从汇贤的首日成交量只占股本的10%就可以看出,其成交占股本比重远低于同类新股。

汇贤的开局不利大大打击了香港的投资者。有一中资券商老总跟笔者私下交流时对该股票愤愤不满,表示自己曾花了数日时间,每天兑换两万元人民币购买汇贤,却惨被套牢。这或许是投资者需要面临的另一类成本――在香港,尽管以公司的名义可以享受无上限的人民币兑换,但是个人可兑换额仍然被限制于两万元人民币。

担任汇贤承销商的汇丰控股和中银香港则面临尴尬。作为香港首只人民币计价及交易的新股,汇贤却给出不佳的先例,这与汇丰及中银所宣传的热门新投资契机形象完全不符。两家承销商近期都在主打自己的人民币业务品牌,汇丰宣称拥有大量的境外人民币市场份额,而中银香港则是香港人民币业务的指定清算行,也是绝大多数人民币债券的承销商。但是汇贤的黯然表现,令两家机构恐怕无法直起腰杆宣传第一单人民币股票的“成功”。

人民币产品操之过急?

受累于汇贤的还不仅仅是两家承销商,一直力推人民币产品的香港交易所总裁李小加同时也面临外界的压力。除了股价表现不佳之外,另有评论员认为,港交所没有为人民币股票交易提供有效的测试,操之过急。

有媒体披露,目前监管机构规定,证券公司需要通过交易系统测试,才可买卖人民币计价证券,但汇贤在挂牌当日,仍然有部分还没有开通人民币通道的投资者自行输入人民币证券买盘却没有被阻截。据悉港交所可能不会更改交易所的交易系统来拦截这些不符合规定的人民币证券买盘,而是要证券公司自行严格处理。有评论人士担心,这样的结果是有可能导致交收混乱。特别是当交易完成时,如果有关的投资者还没有开通人民币银行户口或是交易通道,在交收以及结算方面均会出现困难。

不过有证券公司的股票经纪人表示,其实大部分证券公司开通人民币的通道时间很快,通常只要半日便可,因此问题不会太严重。

对于在香港的人民币产品发展来说,目前的问题倒是在于究竟有什么具备投资特点的产品可以令投资者长期关注?目前香港市场上的人民币产品种类并不算多,大部分是银行存款或是人民币“点心债”,但流动性均不太强。而一些有特点的产品却未必被市场所认知。例如去年8月10日,交银国际推出一种新型的“人民币港股买卖业务”,即客户将闲置的人民币资金存入其在交银的户口作为抵押资产,可以获得等值的港币用于港股投资,而且,所购买的股票还可以按交银国际的融资融券规定进行再融资买卖股票。而在客户保证金账户中的人民币资产无需实际兑换成港币,这样既可省去至少1%的兑换手续费,还可同时享受人民币和港股双重升值潜力,还可以按月收取人民币活期存款利息。

但据悉上述业务熟悉的投资者并不多。当然,一个可能是这项服务的初步“门槛”是10万元人民币,对于人民币存款并不占主体的香港散户投资者,可能显得较麻烦。

还有一类人民币产品是人民币债券基金,以海通为首,目前香港市场上至少公开发行了四只债券型基金。此类基金主要投资于香港的人民币债券和银行大额存单。受到人民币存款增长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上扬的影响,此类投资产品的投资额也在增长。但是据业界所馈,有关债券基金的投资回报仍然偏低。

种种迹象显示,人民币产品似乎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

呼吁新型人民币产品

很显然,市场需要一种全新的人民币产品,既能让投资者享受升值,又能具备真正资本增值特性的产品。汇贤的失败是否会影响市场对后续香港人民币计价新股的信心,目前尚不知道,但是投资者显然有可能变得更为谨慎而挑剔,这就需要市场有更多新型的人民币产品,以吸引大众眼球。

但是遗憾的是,这方面的产品仍然受限于诸多因素:如香港的人民币存款量,人民币存款的增长速度,持有人民币的人数,还有最为重要的,内地的政策及法规,说到底,究竟打算把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业务发展至哪一个阶段。

例如去年开始被炒热的人民币小QFII产品,一度被认为是人民币产品的热门话题,它允许境外中资机构把境外人民币通过这些中资通道汇入内地,进行资本市场投资。但在去年10月,某中央级媒体散播所谓的境外热钱赌人民币升值而聚集香港之后,市场上关于此产品的讨论从此消声。

更令人奇隆的是,上述中央媒体所引述的所谓热钱数据,是香港金管局于2009年底的数值,实际上后来的数据显示,热钱数量已经大大下跌。但此举仍然惊得金管局与香港各层官员频频亮相,为“热钱论”降温。

这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内地相关部门对于如何发展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产品市场,甚至如何定位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仍然未达成一个明确的共识。在这种共识达成之前,新型人民币产品的推出将因政策不给力而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