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跳出课堂看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跳出课堂看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周彬教授的《叩问课堂》犹如一股清泉让每一位关心教育的人洗却尘埃、擦亮双眼,冷静地审视课堂,看清课堂的本真面目。他站在远离课堂的地方以全新的视角观察课堂教学过程,寻找导致课堂症状的病根,为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开掘幸福的源泉。

作为一名学者,非常难得的是,周彬教授能够对微观的课堂进行如此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精当、入微的解剖,并进行全新甚至“另类”的辩证思考,但又能引起每个有使命感的教育工作者心灵的震撼和共鸣,激发起变革的决心和力量。他认为:“我们不能就课堂而论课堂,我们必须躲开课堂的喧嚣,从远处、高处恢复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静心思考支撑课堂教学的内在机制。这样,我们才发现导致课堂教学症状的病根原来在远离课堂教学的地方生长着。”

书中的很多观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如:“教师爱学生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前提,而学生爱老师才是真正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光有师爱并不能成就理想的教育。一次在听周彬教授的讲座时,发现他对“师爱”的诠释让人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师爱的本质意义:“教师爱学生是手段,学生爱教师才是目的;达到这个目的可以用前者的手段,也可以用别的手段。教师爱不爱学生是个人品性问题,能不能让学生爱你是职业能力问题。”爱别人是动力,被别人爱是压力。老师爱学生只能给学生施加压力,甚至“因爱致恨”,但学生爱老师就能把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掌握“爱的艺术”,且并不能因为对学生的关心而降低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要求。在周彬教授看来,“师爱最本质的内容,是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关爱。”是啊!教师应当把爱心与奉献建立在自己不断发展的教育智慧与独有的教学专业能力上。这样的爱才是“双赢”的,才会具有长久的魅力和价值。正如周彬教授在讲座中深刻指出的那样:“搞好教学就是对学生最大的爱,奉献只能造就慈善家,但不可能造就教育家。”

再如,“不管教材拥有什么样的地位,可教材始终是教师的‘佣人’或‘长工’。”随着学科知识在教学内容上的增长、拓展以及作为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之化身的出现,教材“反仆为主”,主宰着很多教师的思想与教育智慧。因此,一方面,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尽可能减少对某一教材的依赖程度,立足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使具有超越教材甚至超越课程标准勇气与智慧的教师获得平等的竞争空间。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学科知识视野和教育理论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使自己能够高屋建瓴地把握学科知识,善于将科学形态的学科知识转化为教育形态的学科知识,形成自己对所教学科知识的独特思考,依靠自身的教学智慧重组、优化、丰富教材,为学生提供富有激情与智慧的课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更长远地,教师依靠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思想,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拥有永不枯竭的智慧的活水源头,使自己成长为一本独具魅力的“活教材”。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服务。这种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同行的认可。可在我们司空见惯的教育教学行为背后是这种新的思想在支撑还是旧思想在作祟,可能很多人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而周彬教授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视角对教学的本质进行探寻,撩开教学的神秘面纱,让教师真正定位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角色。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真的要为学生的教育着想,就还得主动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与接受学生。”

随着教龄的增加,我们很多人离“学习”越来越远了。在周教授看来,教学的本质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可教师却离“学习”越来越远,这是教师职业的悖论。“教师不是不懂教学,而是不懂学习。”这句话表明了周教授对教与学辩证关系的学习者立场。远离了学习的教学,便容易滑入雾里看花、隔靴搔痒的尴尬境地。只有当我们不断学习,才能既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品位,又增强对“学习”本质意义的体验。今天,当我们参加各种新课程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职称英语培训,再一次像我们的学生一样成天坐在课堂上,尤其是听我们听不懂的课程还必须随时回答主讲教师的问题时,就会对学习困难有更深切的体会。这时,把这种体会迁移到我们的学生身上,想必对学生学习困难就多了一份理解和关切。当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走进课堂时,也许更能够以朋友的身份,以共同遭遇者的身份,伸出援助之手,“用久别重逢式的心情去拥抱他,然后与他一起探讨走出困境的方法。”作为教师,我们在所任教的学科上也许都曾经是学习的佼佼者,但通过学习让自己头痛的学科,经历失败的痛苦体验也许能转变我们对教学本质和教师角色的定位。这时候,我们会更理性、更耐心地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困难,这也许才是有效教学的真实起点。这样,我们才会从津津乐道、自以为精彩学生却索然无味的课堂教学中清醒过来,明白“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教师的表演,而是学生的成长”。

在周教授看来,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如果教师能真正站在学习者的立场,更换一种观念,完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比如,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教数学是“专业教练”,学生学数学是“业余选手”,而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兴趣。今天,当人们过分强调学习的“勤奋”与“刻苦”的同时,也许替代了对学习智慧的追求。“不聪明的勤奋会将学习搞得更乱,而聪明的懒惰更有利于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周教授《以学生的名义解读“学生”》一文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充满思辨睿智、追求幸福的学生的独立宣言。“学生是一个日常生活的个体,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工具……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平等的,不必要用哪一天去‘服侍’或‘准备’另外一天。”“学生是自己心目中最为完整的自己,为了自己而学习与生活,而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成人而学习与生活”。因此,站在学生的立场,我们就会明白:只有当我们改变自身的“学习观”与“教学观”,接纳“读书本身能够带给学生乐趣与幸福。读书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自我实现是人最高级的需要,也是最有价值的需要,所以学生不但要读书,而且要乐于读书”这些观点时,我们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要践行这些理念,不但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不但需要责任感,更需要使命感。为了让学生获得读书过程中的幸福感,为了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教师不但要改造教学内容与策略,更要改造自己的学习思想,让读书首先成为自己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