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应避免的几个误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改革,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之相适应的新教材与大家见面了,焕然一新的语文课堂出现了,这种种的新气象无不展现语文教育的魅力。毋容讳言,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笔者想在这里谈谈自己所看到的语文课堂中的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过分注重了人文性,忽视了工具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初中语文新教材的选文体现了一个总的特色:张扬人生智慧,弘扬人文精神。例如:其中包含着对生命的态度(《敬畏生命》《谈生命》等),对美的态度(《花的话》等)----所选的文章都在潜移默化中体现着一种更显著的人文精神。应该说,这种人文精神,与我们现在普遍重视的信仰缺失问题息息相关,更加切合时代对国人人文素质的要求。这种对人生智慧的侧重,可以说非常必要,也体现了课标对语文性质中重人文性的要求。
既然教材已经非常重视对学生人文性的熏陶,那教师在课堂上就应重视语文工具性的作用,但事实却非如此。
新教材推出后,各地的教改活动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一时间,活动式教学、探究式课堂一些全新的教学模式倍受推崇。许多教师纷纷效仿,把这些新的方式用在自己的课堂上,结果效果不佳!何也?究其原因,学生水平不同,对于那些基础扎实、聪慧过人的优生来说,在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上搞活动、搞探究是如虎添翼,可对于基础薄弱的中等和差生来说,这些是可望不可即的。大家试想一下,没有基石,哪来积累?没有经验,哪来熏陶?没有功底,哪来感悟?所以新课改的课堂上总给人感觉有点“飘、虚”的感觉。一节课下来,到底学生掌握了什么?说不清!到底学懂了没有?很糊涂!所以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与能力,夯实学生的基本功,学生才能感得出来,悟的出来。否则,就是空对空,就是莫名其妙。
笔者曾在郑州参加新课改培训时,听一位语文老师讲八年级上册《老王》一课,本文塑造了一位中国传统的淳朴善良的农民形象,这位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学习老王这种乐于助人的品质。问了以下问题: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吗?生活中你曾怎样帮助过别人?这位老师用了将近10分钟的时间教育孩子怎样帮助别人,完全忽视了这是一篇写得朴实而又蕴含深情的散文。课堂中没有教阅读、学习散文的方法,没有品味极具特色的语言,没有学习塑造“老王”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这样的一堂课,学完之后,学生大约只记得生活中要帮助别人,而不知道怎样刻画人物形象。这岂不是背离了语文课堂的初衷,而变成思想品德教育了。
所以一堂语文课应该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不应该有所偏废。
误区之二:舍本求末,课外延伸伸得太远
在新课标的课程理念里,谈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文中谈到语文课程应值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这一理念的支配下,现代的语文课堂都力争增大容量,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纷纷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使课内外知识连接起来。但是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向课外延伸?我想应该因课而异。如果把本篇课文固有的知识、内容都没有讲透,掌握扎实,就忙着向课外延伸,是不是有点舍本求末,搞形式主义呢?还有的老师课堂延伸,伸得离课文本身太远,与课文本文的联系很牵强,这样是否有必要呢?还有的课堂延伸的内容太多太远,甚至离开了课文,跑到另一个问题上去了,这样的延伸是否有其实际意义呢?在三门峡的语文研讨会上,我听陕县一位老师执教《七颗钻石》,她执教时拓展延伸是这样的:首先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会徽(青年志愿者),让同学们说从这幅图你想到什么?最后得出结论:用行动、爱心和手把和平送给别人。接着屏幕上又出现了一个大的板块:“创作,让我们的思绪飞扬”这一板块又出现了两个任务:1、想一想,轻轻描述一个梦:如果小姑娘这时候作了个梦,它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发挥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2、假如你拥有一个神奇的水罐,你希望它变成什么?这一节课由三个板块,光拓展延伸就占用一个板块还要多,这样势必挤占学习课文本身的教学时间。所以笔者认为,拓展延伸是一个较好的环节但应恰如其分,应该立足在把课文理解透彻的情况下适当延伸,要适可而止,更不要认为一堂课如果缺少了拓展延伸就不是一堂好课的片面认识。
误区之三:“吹拉弹唱”齐上阵,课堂华而不实
在语文新课标的建议中谈到:“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而有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有让学生唱的、有让学生表演的;甚至有关舞蹈方面的,还让擅长的学生跳一曲;有的课堂在导入时用一曲歌曲导入,结束时欣赏歌曲结束,这样的课堂看上去确实很热闹,学生唱呀跳呀的,似乎也很快乐,但究竟学到多少语文知识呢?这样的课,怎么看怎么有点儿文艺晚会的味道,失去了我们语文课堂的特色,缺少了语文课堂的朗读、品味、感悟。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又是什么呢?如果为了烘托气氛,适时的配点音乐,营造一种环境氛围,本无可厚非,关键的是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我们语文课堂的主阵地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的时间也只有短短的40分钟,不要为了表面的花哨而浪费时间,语文课堂决不是培养学生的乐感和表演才能的,那是音乐课的主攻方向。
语文新课程的理念无疑像源头活水,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充满活力。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课堂上思维火花在迸发、在碰撞。语文新课改正像一棵大树在茁壮成长,它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歪枝斜杈,只要我们不断修剪、调整,语文新课改这棵树一定会长得更高,更壮,更直,让众多的莘莘学子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