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整体性设问,让阅读教学不再散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整体性设问,让阅读教学不再散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虽然有关课堂教学提问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年,但对提问的各种现象及提问的实际操作法的研究还不够。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提问的散乱还令人担忧,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去纠正?本文拟进行初步探讨。

一、提问散乱的四种表现

提问零碎是语文教学界早已认定的常见弊端,但一般诟病的是提问的繁多与随意。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过程中,阅读教学提问的散乱还有无主要问题、板块割裂、局部式以及问题混乱这四种现象,需引起高度重视。

无主要问题,即引领文本学习的问题琐碎,没有纲领性的问题。

板块割裂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主体内容的几个主要问题相对独立。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内容特点的角度进行提问,问题间的内容联系割裂。比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很多老师都采用类似这样的问题设计:《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境美、音乐美、建筑美分别是怎样体现的?这种提问方式构课简单,易于突出某几方面的重点内容,但在教学中,几个主要问题间的内容联系通常是割裂的,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中又常出现内容交叉的现象,所以这种提问方式不是好的、精巧的教学设计。板块割裂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从理解内容组成部分的角度进行提问。比如《师说》一课的设计:1.第一段中“传道受业解惑”是全文的总纲,你同意吗?为什么?2.第二段究竟有几组对比?对比是为了说明什么?试列表说明。3.第三段仅取孔子的言论与事例为据,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4.论“师道”为何重点放在批判现实上?既是批判,为何语气平和?前三个问题是就每段的理解重点提问,虽然第一个问题从内容角度对全文理解有一定统摄作用,但第二、三个问题侧重从形式的角度,每个问题所涉及的内容理解有一定的独立性,第四个问题就文章主体内容的侧重点进行理解,与前边内容理解也没有必然联系,所以几个问题间较为独立。

局部式是指根据课文局部内容学习需要进行的提问,既有针对某段落的,也有针对某方面内容的,前例《师说》的第二、三个提问就是针对某段落的提问。局部式提问还有一种方式是跳跃式提问,即指教者采用跳跃式理解局部内容的办法提问,问与问之间没有联系。比如,一位名师在教学《祝福》时这样设计:1.祥林嫂是否真有其人?为什么她会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男人呢?2.为什么那时的人都不同情祥林嫂?为什么他们那么麻木?第一个问题涉及的内容是课文一开始回忆祥林嫂相关情节中有关祥林嫂命运的很少的一部分,此问并没有引导学生把握祥林嫂在这段情节里的主体命运,然后就跳向探究第二次来鲁镇人们对她不同情,并探究人们麻木的原因。很明显,这两个问题间没有联系或者联系不大。

问题混乱就是问题的系统性、逻辑性不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问题之间主次、轻重不分,问题的引领反而造成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散乱。

一位名师在设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时,设计了两个问题:1.这篇演讲词的特点是怎样的?2.“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学科,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怎样领起全文的?这两个问题一个从文体形式上提问,另一个从内容把握的角度提问。很明显,这两个问题主次顺序不当,应将第二个放在第一个前,在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后再思考归结演讲词的特点,这样一方面顺理成章,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理解演讲词的特点与学习后面的主题内容出现交叉。

再比如一位名师在教学《小狗包弟》时,在“品读课文,把握感情”环节里设置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包弟?2.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时代?3.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巴金?这种提问也属于前面提及的板块割裂式提问。虽然这三个主要问题设计看似很有新意,第二个问题与一般先介绍背景再学文本不同,从文中去找时代因素也是一种高明的做法,但时代、小狗、巴金三个因素在文中是一个整体。这三个问题把文本内容切分为割裂的三块,理解时又相互交叉,容易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出现混乱。

上文所举的例子都是一些较高层次的课例设计,可见提问的散乱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提问散乱导致教学内容内在联系和文章内容的整体性割裂,减弱了文本语言及内容的内在逻辑对学生语文能力和情操应有的影响力,也影响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二、两种整体性设问方式

整体性设问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方法。什么是整体性设问?即从作品内容整体理解的角度去设置系统性的问题,如果是几个问题,问题间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与文本的内容逻辑有内在的一致性,是一个符合文章内容本身及学习规律的问题系统。通过这样的主要问题来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集中、系统、深入的阅读思考,从而强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同时强化文本语言、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整体影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设置好整体性提问应遵循以下原则:1.引一发而联动全文;2.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问题思考;3,力求问题引发的学习的逻辑与文章的逻辑谐和一致。4.问题引发的学习逻辑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利于智力发展及思维结构的形成。5.渐进性,即问题之间具有逐步深入的特点。

整体性设问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一个主要问题式。这种设计既可以是从文本内容、表达形式的角度,也可以是从两者综合的角度考虑。总之,通过一个主要问题来引领学生对全文或主要内容的系统理解。如果从内容的角度设计问题,可以是针对文本全部,也可以是针对文本中的主要内容。比如在对曹操《短歌行》进行教学时,可从整体内容特点的角度设计这样一个主要问题:文章慷慨悲凉、深沉雄劲的艺术魅力是怎样体现的?要理解好这个问题,学生必须首先对每节内容逐一进行基本意义的理解,寻求回答主要问题的要素,然后把全文的相关要素整合起来。这是从全文的角度设计主要问题。还可以对文本的主要内容部分进行主要问题设计。比如设计人教版《荆轲刺秦王》里准备行刺秦王这一部分的教学,如果按常规,一般会按照内容顺序对“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五个场面采用分层次的办法去把握主要内容,然后再抓每个场面的故事情节和细节。但这样理解内容和人物,显得琐碎。而如果这样设问:在这些情节中,荆轲与太子丹的分歧表现了荆轲的什么特点?要理解这个问题,学生必须找到荆轲与太子丹的几次分歧,从中梳理出荆轲镇定、智勇双全、果敢勇决、义气冲天的性格特征,这样就可以抓住冲突的核心,更好地把握情节和人物特点。

此外,还可以从主要内容的分歧点、动情点、深入点、衔接句、总领句以及主要能力点等处人手,去设置主要问题,这里不一一例述。

从形式方面入手,可以是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特征、语言表达特点等角度人手。比如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侧重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借古讽今的手法是怎样体现的,有什么作用?或从内容与形式结合的角度设问:借古讽今的手法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这些主要问题,看似简单,但学生要理解好这些问题,必须对主要问题及文本进行系统思考。如前例,学生必须知道哪些地方借吉讽今,古与今各是什么?借古讽今的内容如何联系在一起,来表达诗歌的主题?这样的学习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促使学生在文章的内在逻辑中去寻求内容的理解,接受文本真实、有力的影响。

(二)几个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的主要问题式。这种方式需注意主要问题的主次和渐进性排列。问题的系统性、逻辑性不仅体现在主次之间的合理逻辑上,还体现在主要问题之间的逻辑性上。但不管怎样的排列,都应该力求学习逻辑与文章逻辑的和谐,注重理解的逻辑性。

比如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杜甫《兵车行》的主要问题:叙事总纲是哪句?怎么理解到的?诗歌是怎样围绕“点行频”来展开叙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抓住叙事总纲,围绕这个纲领性句子进行渐进性的主要问题设计,使诗歌的主要内容在学生的理解中前后勾连成为一个整体。

龙应台的《雨儿》,写的是关心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的故事,这个故事在看似平和的语言中饱含着深沉的痛楚,催人泪下。文章从女儿的视角,写了女儿对母亲的主动关爱,母亲对女儿的牵挂、期盼。在作者的关爱中,母亲的病态似有好转,但母亲还是病态的。文中关于母亲的一些言行理解起来很有困难。2012年7月在山东举行的一次全国性赛课活动中,一等奖获得者李爱英老师对《雨儿》的教学设计就很精彩。李老师设计了以下问题:1.女儿是如何爱母亲的,母亲又是如何爱女儿的?2.女儿对母亲的爱产生了什么作用?3.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4.主题是什么?她的几个主要问题设计既注意了全文内容,突出重难点,又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顺乎了文章逻辑。尤其是第二个问题,抓住了众多难以理解的句子的核心,并且这个问题总领了这些难点,让对这些难点的前后理解联系成一个整体,引出对母亲特征的把握,进而引出作者关注特殊老年群体以及深挚的母女之爱的人性之美这一主题。设计很是巧妙。

由于提问的散乱而导致文本内容理解的割裂是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注重文本的整体性研读和文本理解的逻辑性,从文本内容整体出发,注意重难点问题,从中去寻求一个或几个问题系统,让学生的学习具有文本内容一致的整体性,并且力求学习逻辑与文章逻辑一致,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本真而系统。这样的教学是高效阅读教学的重要因素,这样的教学会使文本本身的影响力更好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