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华锐风电变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华锐风电变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5月29日A股收盘后,华锐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1558.SH,下称华锐)公告称,公司于当日收到中国证监会的《立案调查通知书》,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已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至此,围绕这一风电龙头的争议升级。

市场上比较主流的观点是,这是华锐自曝会计差错一事的延续。3月7日,华锐公告称,公司自查发现2011年年报中的净利润有误,比实际利润多报了1.68亿元。4月11日,北京证监局将该差错定性为“虚增利润”。 2011 年初,华锐登陆 A 股,当日股价 90 元,募得资金 94.6 亿元,超募 58.7 亿元,一时风光无限。

“当时我们就预计中国证监会将介入。”一名华锐高管在电话中对《财经》记者说。至于调查结果会如何,他表示无法预料,但“该承担的责任就得承担”。

在A股上市两年之后,这家创造了中国风电设备公司崛起神话的行业明星,营业收入由203亿元降至40亿元,净利润由28.56亿元降至-5.83亿元,市场份额由19.7%降至9.3%(2012年与2010年相比),股价从90元下跌至5.58元(5月30日收盘价),近700亿元市值蒸发,兴衰之速,令人咋舌。

5月14日晚,出任华锐董事长仅两个月零四天的金融界宿将尉文渊,宣布辞去一切职务,由董事王原接任董事长。尉的总裁一职,也由副总裁刘征奇接任。

王原和刘征奇,都曾是“前前任”掌门人韩俊良在大连重工集团公司(下称大连重工)的副手。他们的上位,被外界解读为“大重系”重掌华锐。

华锐高管和各机构投资者被锁定的股权,在2014年后方能陆续解禁。无论出身何处,改善公司业绩,提振公司股价,是各方共同的利益诉求。

“讨论内部派系斗争毫无意义。现在无论谁上台,都意味着承担重任,而非享受权力和荣誉。”上述华锐高管称。 “韩俊良回来了”?

今年3月自曝会计差错,成为韩俊良辞去华锐董事长的直接原因。

早在2011年中报前一个月,时任华锐财务总监魏宇强就递交了辞呈,此后财务总监一职,由副总裁陶刚兼任。

去年6月,中国惠普公司企业服务集团原财务经理杨志远空降华锐,先出任财务副总监,四个月后扶正。

魏宇强已经去职,错误也不应由后来者杨志远负责。时任董事长韩俊良不得不承担责任。

会计差错公告三天后,韩俊良卸任董事以外的所有职务,“因为财务造假下台,基本上没有复出的可能”。一位曾在风电制造行业担任首席财务官的人士称,韩成为公司权争夺的牺牲品。

此次,刘征奇和王原的上台,却被业内视为“大重系”重新夺回公司权的象征。部分业内人士的表达更为直接,“韩俊良回来了。”

刘、王二人都曾得到韩的提携。2003年-2006年间,韩俊良出任大连重工设计院院长,刘征奇担任其副职。韩俊良后升至大连重工副总经理,在2006年创办华锐,并提拔刘征奇担任华锐副总裁一职。

2004年,韩俊良还曾兼任大连重工机电设备成套公司(下称大连成套)总经理。2006年2月王原接任该职,兼大连重工总经理助理。2006年2月至2008年7月,王原任华锐监事,随后出任华锐董事,2012年1月任华锐重工集团股份公司副总裁。

分析人士认为,华锐人事剧烈变动,与其股权分散、没有相对控股方以及实际控制人有关。

截至2012年末,华锐的股权结构如下:大连重工持股16.86%,“大重系”高管刘征奇等控股的北京华丰能公司持股2.98%,韩俊良控股的公司北京天华中泰持股11.94%;尉文渊控股的新盟持股10.45%,阚治东为大股东的深圳瑞华丰能持股3.55%,刘会的全资公司北京汇通丰达持股2.82%;新天域资本持股11.94%,剩余为其他机构投资者及小股东持有。

尉文渊和刘会辞去董事职务后,华锐的董事剩下七人。韩俊良、陆朝昌、王原均出身大连重工,副总裁陶刚是机构投资者在华锐的代表,张宁、张勇、赵鲁平为独立董事。

“七人构成,没有一派可以拥有绝对多数票,华锐股权分散,如果不能获得大多数人支持,不可能出现一派把另一派赶下台的情况。”华锐一位高管表示,“华锐人事调整是董事会的正常决策,是从公司的整体利益出发的。”

2011年1月在A股上市前,华锐内部各方的目标趋于一致,以销售为中心,做大规模、做大资产,高市盈率上市。华锐2006年2月成立,2009年做到风电装机量世界第三、中国第一,这让华锐信心倍增,招股书中华锐自称是“中国风电第一品牌”。

然而,连年的风电装机量飞跃,掩盖了公司的问题。2009年和2010年,华锐的负债率达85%,2010年,其经营性现金流亦由正转负,多达-10亿元。在财务专家眼里,华锐的风险已经显现。但这并未阻碍华锐的上市步伐。2011年初,华锐登陆A股,当日股价90元,募得资金94.6亿元,超募58.7亿元,一时风光无限。

2011年,新能源泡沫破灭,华锐A股上市后的第一份年报因此难看。当年其经营性现金流为-58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72.84%;2012年上半年,华锐的业绩仍没有起色,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2.04%,净利润猛降96.25%,股价亦狂跌。

眼看着华锐股价从90元高台跳水到10元以下,投资者坐不住了。2012年8月25日,华锐半年报后三天,韩俊良辞去总裁职务,董事会选举尉文渊为总裁。今年3月,尉又接任董事长。

看起来,华锐投资人与创始人之间的公司权之争,似乎以投资人的胜利暂告一段落。但这一局面仅在两个月后出现逆转,“大重系”重新掌权。

前述华锐高层坦承,希望管理层尽快稳定,“以免影响员工士气”。“刘征奇循规蹈矩,是一个很好的执行者。”一位了解刘的业内人士如是评价,“但华锐现在更需要强势的领导者。” 尉氏改革折翼

刘征奇之前的尉文渊,虽是个“过客”,但华锐上下还是感受到了与“韩俊良时代”的不同。

“以前华锐一味追求规模,以销售为中心,尉文渊开始注重效益。”一位业内人士说,“韩重量,尉重质。”

华锐一高管评价称,尉文渊的改革思路是“由内及外”,先理清内部,再去关注市场。

在前期发展过程中,为上规模,华锐会为风电场垫付资金,各风电场付款则是在并网发电之后。这种模式,导致华锐在2008年至2010年间,产生了庞大的应收账款。

2010年,华锐营收增长63亿元,同比增幅近50%,但经营性现金流却由正转负,库存达到了112.15亿元。之后的两年,华锐一直在努力去库存。

尉文渊短暂主政期间,华锐仍在努力消化库存。华锐的齿轮箱供应商、大重华锐通用减速机厂销售经理丁启坤告诉《财经》记者,2011年和2012年,减速机厂供给华锐1.5MW、3MW机组的齿轮箱,共计400台左右。而在前几年,则是每年约2400台至2500台。

尉文渊改革第一步,是为公司瘦身,实行扁平化管理,先后成立了东北、华北、华东和西北四家区域子公司,要求其自负盈亏,并关闭了南通、酒泉等几家效益不好的子公司,成立了负责投资业务的专业化公司和国际公司。

这番改革大刀阔斧,但裁员、减薪、放假,让劳资矛盾一度激化。

内部人介绍,尉文渊的第二步,是外部改革。2013年,其计划大力推动在手订单的执行工作;计划形成母公司和子公司两级销售体系,建立和发挥子公司销售功能,重点挖掘本区域内各类客户资源;大力强化海外市场销售工作,将中东欧及南美市场作为突破重点。

尉文渊还计划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寻找华锐新业务增长点,向整个风电产业经营的方向进行转化,推动开展风场投资经营的业务发展。

对于尉氏改革的效果,华锐内外没有一致的评价。“改革只进行了一半,很难进行整体评判。”华锐一位员工称。

2013年,华锐一季报更加难看,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1%;营业利润同比下降144%;净利润为-2.49亿元。这引发了机构投资者和“大重系”的不满,成为尉文渊去职的原因之一。 多元化发展?

除财务表现堪忧外,以往最让华锐内部人骄傲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缩减。

中国风能协会的统计显示,2010年华锐新增装机容量为全国第一,市场份额达到19.7%;随后形势逆转,2012年其新增装机容量跌至全国第三位,市场份额仅为9.3%,大幅落后于竞争对手金风科技(002202.SZ/02208.HK)和联合动力。

成立之初,华锐即瞄准了兆瓦级风机制造,兆瓦级生产线在2006年就已投产。彼时,国内市场除华锐外,无人能够量产兆瓦级风机,老牌风机制造商金风科技只能坐看华锐在蓝海中畅游。

海上风电,也是韩俊良提出的一大战略布局。在其他厂家还在观望时,华锐已实现海上风机批量生产。2010年,华锐成为国内唯一经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授牌的国家能源海上风电技术装备研发中心。

业内曾经流传,说时任董事长韩俊良“在国家能源局上班的时间比在华锐还多”。其实,正是通过与政府部门的密切接触,华锐能比其他同行更敏锐捕捉到政策方向,从而先行一步。

但行动过快,有时也成为双刃剑。譬如,政策制定者和华锐都低估了海上风电的开发难度。至今,除了上海东大桥一期示范项目实现并网发电,中国首轮海上招标项目仍陷入停滞,招标电价偏低、安装运输条件及海事规划等配套政策滞后,制约了海上风电的发展。

华锐为此吃尽苦头。大量2兆瓦风机备货,因无市场需求只能积压仓库,损失巨大。时至今日,1.5兆瓦风机仍是市场主流机型,占到2012年全国新增装机量的63.69%,而2.5兆瓦及以上风机市场占比不足一成。目前,其他厂家的兆瓦级产品已进入批量生产,竞争白热化,华锐的先发优势尽失。

韩俊良在任时,曾提出到2015年其海外营业额超过总收入的30%,力争达到50%。2012年华锐海外销售收入占比,从2011年的不足1%提升到超过11.83%,但多为旧订单。

2012年,美国已经取代中国,成为全球新增风电装机最多的国家。但美国风机市场是成熟市场,华锐不仅受到最大风机制造商GE的挤压,和美国超导的技术官司,也影响了其市场形象。另一个风电大市场欧洲,则因欧洲大幅削减可再生能源补贴而陷入停滞。

风机服务一直是华锐赢得市场的招牌,业主一直对此称赞有加。国华能源有限公司项目开发部副总经理冯学佩告诉《财经》记者,“风机出了问题,别的公司会先确认是否在质保期,但华锐会先解决问题,再去分清责任。”

业内人士认为,上述做法为华锐带来不小的财务压力,在赢得客户的同时,也付出了不菲代价。

目前,在风机价格战和国内机组安全事故集中爆发后,风电开发商开始回归理性。“风机机组便宜,固然节约成本,但后期的人力、物力维护也是成本,华锐靠低价开辟市场的大门,也在慢慢合拢。”一位风电业内人士如是评价。

华锐最大的竞争对手金风科技,旗下设有风电服务、风场开发等子公司。2012年,金风科技实现风电服务收入4亿元,较2011年增长6.87%。同年,金风科技经营的风电项目实现发电收入比上年同期上升82.91%。

华锐也意识到了这一短板,开始成立专业化的服务公司。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由于华锐的总体装机量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未来几年国内大部分风机的质保期都将结束,“风机服务、风场投资等领域,会成为华锐多元化战略最可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