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些路啊,你一个人,慢慢地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些路啊,你一个人,慢慢地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品简介: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对龙应台开始熟悉,是在几年前一个下午的读书沙龙会上。温暖的阳光细腻地涂满窗子,春日里的花朵总是开得肆意而张扬。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年轻女教师突然说道:“你们知道龙应台吗?就是写了《大江大海1949》的那个台湾女作家,听说她又出新书了。”

那时候的我正沉迷于古代小说不可自拔,听她这么一说,我忽然想起了前些时间是红过这么一本书。另一个老师立即接话打趣道:“你说的那本我倒是看过一些,只是有些太沉重了,像我这个年纪的人,还是更适合看些温暖的类似心灵鸡汤的书啊。”

于是大家都笑起来,转而话题就转向了那些温暖的类似心灵鸡汤的书籍。

直到某一天,我在班上巡看午休,发现一个女生将书悄悄架在腿上装作在睡觉的样子偷看,一些快要被我淡忘的记忆才重新鲜活起来。我走过去,尽量压低了嗓音问她:“在看什么书?”

她似是受了惊吓,猛地抬起头来,乌黑的眼珠子周围红了一圈。我顺着她的手指往下,再一次看到了“龙应台”三个字。

“很沉重?”我问她,“难过便歇一歇再看。”

她摇摇头又点点头,嘟嘟囔囔地带了些鼻音:“我只是……感动。”

我拍拍她的肩,又顺了顺她一直拖到背后的长发。还很年轻的身体稚嫩而充满力量。他们这个年纪,正是多愁善感的时候啊。

我接过她手里的书,再一次翻回封面——上面大大的两个字,像是一双黑黢黢的眼睛在看着我——《目送》。

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的一生如浮光掠影,最终了无痕迹。而那些春日里的花朵、夏日里的香气都仿佛被设定了一万遍似的,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让我们在麻木中淡忘其实这样的美景我们最多也不过只能看一百年。我们的专注常常会被其他东西所分散——名、利、今天吃什么、明天穿什么、后天做什么,甚至还有并肩走在你身边的另一个人。我们辗转于驿站,辛苦奔波在人生的旅途上,扬起的泥土和灰尘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沧桑和衰老……

每一个当时都会稍纵即逝,当我们用完了那么多个当时后,留下的还有什么?

人只有在亲眼见证了死亡之后,才会忽然感受到生命的绚烂。龙应台便是在经历了丧父之痛之后,开始了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她写到她的母亲,一个不管说了多少遍却总是忘事的女人——不记得自己的女儿,不记得自己的岁数,不记得自己身在何时何处。化了妆的她,羞涩地坐在长椅上,犹如十几岁的女学生,对着镜头绽开微笑。她写到自己的父亲,那个年老了之后反而显得有些畏缩的老人,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能够邀请女儿参加他的友人聚会。她写到自己的儿子,看着曾经幼小的身影渐渐长大,年轻一辈的存在,提醒着自己即将老去的事实,渐行渐远的背影,不过是她无数次目送的对象。

她将这些一一记下,证明他们曾经来过,证明他们曾是一家人相爱过,证明他们曾分享过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同样也证明了“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那是一种不可逃脱的生老病死。

其实翻完了整本书,没有什么大喜大悲,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生活琐事,如同一幅长轴画卷般,在眼前不断地展开、拉长,上面的人物或嗔或喜,或无奈或叹息。而正是这些小事,让人慢慢体会出了一种最深刻最隐秘的“伤逝”与“舍”。三代人的故事,演绎出的是一个人生阶段:当父亲死去、母亲失忆、孩子的成长迫使她不得不站起来做一个母亲时,她唯一能做的,不过是目送他们的背影离开。她开始明白“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她在目送的过程里,渐渐参透“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你真能面对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

我忽然明白,其实那个女生的感动,是感动于三代人之间细腻的亲情,她的沉重、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怅然若失,是一种无法安放青春的茫然。

我趁课间将书还给她的时候,她又恢复了笑嘻嘻的模样,浅浅的两个酒窝十分讨喜。我问她:“还难过了吗?”

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看的时候总觉得心里沉甸甸的,每次离开家,我也从来不知道回头,想到我的父母也是那样目送着我离开,我就难过得喘不过气来。每分开一次,就少了一次见面的机会,其实后来想一想,我究竟错过了多少东西呢?”

我明白她口中的东西,不仅仅是背后父母期待她回头的目光,也是她曾错过的、未曾留意过的生命中的美好。人终将抵不过时间,会衰老,会死亡,可我们留下的记忆,却是谁也无法取代的。

有些路啊,你一个人,慢慢地走

文摘

读书,缺少的仍然是深入……

最近读到报刊的两则消息,一则是《文汇报》3月5日的报道,另一则是《文摘报》摘发的《广州日报》2011 年12月3日的一段文字。两则报道给我们这么一个结论:不阅读不行,阅读不深入也不行,只有深入阅读才可以。问题在于,当整个社会都处在比较浮躁的氛围中的时候,深入阅读谈何容易。然而,因其不易,才尤其要给力。

如何给力?尝试着提一些想法。其一,阅读要深入,还要倡导读经典。提倡读经典,既是对这种成果和影响的巩固,又是提升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指向。

其二,如何读经典,恐怕少读、慢读、熟读加背诵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性的选择。少读,因为历史积累下来的经典太多,必须根据条件和可能选择有限的种类;慢读,因为经典多为古典文字和修辞,往往一个字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熟读,就是一旦选定了一本经典,就不能只读一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笔者以为,恐怕也应成为我们的基本功课,尤其在电脑屏幕削弱了我们记忆力的情况下,此条尤为可贵。

其三,在读的基础上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去查阅,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完整的深入阅读是包含写作在其中的。只有写作才能把阅读时的理解和背诵时的体验凝结下来,发挥出来。

(《出版发行研究》 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