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参数的选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参数的选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探讨了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过程中管箱、壳体、管束、折流板和防冲板等参数选择,提出了对设计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为此类换热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管箱,壳体,管束,折流板,防冲板,设计

Parameters Determine in Shell-Tube Heat Exchanger Designing

Zhou Hai-ge*, SUN Ai-jun

(China Textile Industry Engineering Institute, Beijing 100037)

Abstract: Parameters determine of tube box, shell, bundle, baffle and impingement in shell-tube heat exchanger designing i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Propose the solution to ordinary question in designing. It is can be the reference for this type exchanger designing.

Keywords: shell-tube heat exchanger, tube box, shell, bundle, baffle, impingement, design

引 言

管壳式换热器是石化行业中应用最广泛的间壁式传热型换热器,适用范围从真空到超高压(超过100MPa),从低温到高温(超过1100℃),约占市场多于65%的份额[1],因此对于工程设计人员来说,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十分重要。

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组合部件包括壳体、前端管箱和后端结构(含管束)三部分。管箱、壳体、管束、折流板、防冲板等设计参数决定了换热器的类型、规格及性能特点。

1. 管箱

1.1 前端管箱的选择原则

GB151中分别列出了A、B、C、N、D五种前端管箱型式[2]。这五种前端管箱都是固定的。从其结构上看,B型管箱维护时,需要移去整个前端管箱,比较麻烦,但其造价便宜,适合清洁介质;A、C、N型管箱都可以通过拆除前端管箱的法兰盖进行维护;C型管箱的管板与管箱是集成一体的;N型管箱除管板管箱集成外,还将管板和壳体之间直接焊接,以减少泄漏;D型管箱为特殊高压管箱。

根据前端管箱的结构特点,选择前端管箱时主要考虑的是维护需要、管壳程流体混合的危害以及管程压力等。

1.2 后端管箱的选择原则

GB151中分别列出了L、M、N、P、S、T、U、W八种后端管箱形式。根据它们的结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四类[3],即:

表1 后端管箱形式及特点

根据后端管箱的特点,选择后端管箱时主要考虑热应力、管壳程流体混合的危害、介质泄漏对环境的影响、介质特性、管程压力以及维护要求和成本等。

2. 壳体

GB151中列出了E、Q、F、G、H、I、J、K、O九种壳体型式,比TEMA标准中多了Q、I型和O型。TEMA标准中还有一种X型壳体,共有七种壳体型式。

E型换热器为单壳程换热器;Q型换热器是单进单出的冷凝器壳体,是相对于J型壳体的,适用于小流量蒸汽冷凝的工况;J型壳体为无隔板分流的冷凝器壳体,壳体有两个入口,一个出口或者两个出口,一个入口两种型式,适用于大流量蒸汽冷凝的工况,壳体压降较小;F型为双壳程型壳体,这种壳体型式在实际中很少使用,因为容易引起漏流,且制作和维护困难;G型和H型壳体常用于水平热虹吸管再沸器、冷凝器以及其他有相变的情况,壳侧压降较低,但是换热效果稍差;I型为U型管式换热器壳体;K型壳体常用在壳程大量沸腾的再沸器设计中;O 型为外导流型壳体,适用于壳程进出口接管较大的情况,可以起到导流和防冲挡板的作用;X型为交叉流换热器壳体,壳侧压降最低,常用于真空冷凝的情况。

上述壳体型式中,E型壳体具有最好的传热效率,制造简单,成本低廉,因而是应用最普遍的壳体型式。在选择壳体型式时应优先选用。另外,应综合考虑管壳式换热器的壳体介质状态、壳侧压降和换热器功能、成本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壳体型式。

在HTRI的输入界面中,需要输入TEMA型壳体构造。TEMA和GB151对相同代号的换热器,其壳体结构形式是一致的,可以根据以上原则选用。

3. 管束

3.1 换热管的选择原则

GB151中给出了不同材质的常用管换热规格和偏差。经过计算,同样的金属材料和壁厚,小管径的换热管可以提供更大的换热面积,管子排布更紧凑,造价更加便宜。以外径分别为25mm和19mm,壁厚为2mm的换热管为例计算,每立方米钢材可以提供的换热面积依次是0.379m2/m3和0.559m2/m3,后者比前者的换热面积增加47.5%。因此在做换热器设计时,应优先选择小外径的换热管。但是当外径小于19mm时,进行机械清理十分困难,只能用化学方法清理。所以易结垢结块的物料不宜采用小外径的换热管,应尽量采用外径25mm及以上的管子。对于有汽液两相流的物流,例如再沸器、锅炉等,多采用32mm的外径。

换热管的壁厚在GB151中给出了一定的范围,对于一般换热器的设计是足够的。换热管的外径也已经相对标准化,国内市场上常用的换热管规格有Ф19×2,Ф25×2,Ф25×2.5mm等。

换热管的长度尽量选用GB151中推荐的1.0、1.5、2.0、2.5、3.0、4.5、6.0、7.5、9.0、12m长度设计。

3.2 布管形式

GB151中介绍了四种标准的换热管布管方式,即30°、45°、60°和90°四种方式,可统一分为三角形布置和正方形布置。

三角形布管比较紧凑,相对来讲,换热效率较高,压降较大,但是不能用机械的方法清洗,只能用于壳侧介质不易结垢或结垢后采用化学清洗即可的情况。相反,正方形布管可以采用机械方式清洗,能用于壳侧介质易结构的场合,但相邻两管间的净距不宜小于6mm。另外,90°由于是顺排布管,提供了顺畅的通道,对于壳侧介质沸腾型的换热器设计,这种布管方式更加可取。而当壳侧介质比较清洁,对壳侧压降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三角形布管方式更加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