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尼莫地平在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中的辅助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尼莫地平在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中的辅助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脑血管痉挛(CVS)性头痛中的辅助作用。方法 将68例CVS患者分为治疗组(尼莫地平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分别于发病后第1、3、7、14 d通过TCD对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及颈内动脉(ICA)颅外段进行脑血流速度监测,并评价其意识情况和预后,分析尼莫地平对CVS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发病后1~3 d已开始出现血管痉挛,3~7 d达峰值,14 d时明显减轻;治疗组血管痉挛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意识情况和预后均明显好于对照组;血管痉挛程度越重,病情越重,预后越差。结论 引起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的因素较多,治疗上宜扩管、营养脑细胞对症治疗,尼莫地平片为新一代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断剂,对急性期CVS性头痛有良好缓解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缺血;头痛;脑血管痉挛;药物治疗;尼莫地平

作者单位:433124湖北省江汉油田总医院内一科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引起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CVS能导致缺血性神经功能损伤[1]。如何早期无创地监测这种血流动力学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脑损伤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2]。笔者对湖北省江汉油田总医院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脑血管痉挛性头痛进行CT扫描和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查,诊断为CVS患者72例,观察其血管痉挛的规律,并对其中36例应用尼莫地平辅助治疗,评价其改善血管痉挛和病情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68例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无心脑血管疾病,所有患者首次CT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23~65岁,平均37.1岁。其中交通伤13例,争吵11例,斗殴1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20~67岁,平均36.9岁。其中交通伤11例,争吵12例,斗殴11例。

1.2 评定标准 CVS诊断与判断标准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的TCD检测中出现1次或1次以上大脑中动脉(MCA)平均流速(VmMCA)≥120 cm/s,且同侧Lindergard Index(VmMCA/VmICA)≥3;VmMCA 120~160 cm/s为轻度,VmMCA 160~200 cm/s为中度,VmMCA≥200 cm/s为重度。脑损伤程度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级,其中13~15为轻度,8~12为中度,3~8为重度。

1.3 检测项目与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后1、3、7、14 d进行双侧MCA及颈内动脉(ICA)颅外段脑血流速度检测(TCD型号:MT1010)GCS评估。ICA颅外段检测方法:2 MHz探头,下颌角沿颈动脉走向,取样深度35~45 mm。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同时次日用尼莫地平注射剂1~2 mg/kg,加入250 ml等渗盐水中24 h静脉滴注维持,共用14 d。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致病因素作用后CVS发生及时间进程 见表1。

表1

受致病因素作用后不同时间两组VmMCA和VmMCA/VmICA比较(x±s)

组别例数

VmMCA(cm/s)VmMCA/VmICA(cm/s)

1 d3 d7 d14 d1 d3 d7 d14 d

治疗组3479.1±21.6145.1±13.9102.8±14.973.3±10.6

2.5±0.33.9±0.83.0±1.02.3±0.3

对照组3479.2±18.4169.0±18.4126.1±14.893.3±12.1

2.5±0.44.9±0.83.4±0.72.8±0.6

t0.0002.0132.1542.3020.0002.738

2.2634.018

P>0.05

2.2 两组意识恢复情况及预后 见表2。

表2

在致病因素作用后不同时间两组GCS与GOS比较(x±s)

组别例数

GCS(分)GOS(例)

1 d3 d7 d14 d良不良

治疗组347.9±1.27.9±0.710.6±1.112.9±0.52311

对照组347.3±1.17.0±0.48.6±1.311.4±0.71321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TCD对脑外伤后GVS患者的监测作用简便易行,重复性强,无创伤性,常较血管造影发现早,对各种损伤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及整个演变过程,能够比较准确可靠地作出评价[1]。本资料显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后1、3、7、14 d血管痉挛的程度明显不同(P

参 考 文 献

[1] Zukov AY,Pilkington AS,Parent AD,et al.Morphological presentation of posttraumatic vasospasm,Acta Neurochir Suppl,2005,76(2):223226.

[2] Chan KH,Dearden NM,Miller JD.The significance of posttraumatic increase in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a transo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 study.Neurosurgery,2003,30(4):697700.

[3] Lewis S,Wong M,Myburgh J,et al.Determining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thresbolds in severe head trauma.Acta Neurocbir Suppl,2004,75(1):174176.

[4] Czosnyka M,Matta BF,Smielewshi P,et al.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in headinjured patients:a noninvasive assesssment using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J Neurosurg,2006:88(6):802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