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四大支持系统下的高校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四大支持系统下的高校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高校提高育人水平,激励学生成才的重要手段,很多贫困家庭的学生从中受益,顺利完成学业。但是,现行资助体系下资助的育人功能还有挖掘和拓展的空间。“资”与“助”的脱节,导致资助的效用无法最大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科学完备的资助育人体系,必须综合环境、投入、评价及社会参与四方面的因素,协调配合,统筹推进,才能破解当前高校资助育人的困境,构建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四大支持系统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144-03

2007年实施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其资助数额高、范围广、形式多样等特点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并成为高校帮扶困难家庭学生,提高育人水平,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但是,大学生资助体系实施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资助体系一方面应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注入精神动力,培养学生感恩社会、担当责任、自强自立的良好思想道德;另一方面,应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拓展生命空间,使家庭困难学生在基本经济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感受到外界的人文关怀,并因此构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包括提高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确立理性的幸福观和挫折观,感受生命的顽强与美好等。资助与育人应当在实践中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一、当前大学生资助体系下高校资助育人困境分析

资助育人功能的相对缺失和滞后,使得现行以“奖、贷、助、补、免”为主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无法满足家庭贫困学生的发展需要,也不能有效地激发贫困生奉献、服务、感恩的意识,存在许多亟待破解的困境。

(一)资助育人队伍困境

专业化的资助育人队伍必须考虑综合化、多元化、专业化三方面的因素,现行的资助育人队伍基本由学校资助中心、二级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展开。资助的前期认定、中期实施虽然责任较为明确,但是,限于队伍数量、精力和专业素养,后期的跟踪、服务、纠偏等育人工作缺乏创新性和延续性,甚至无法落到实处。同时,育人队伍也缺乏社会各个层面人士的广泛参与,贫困生的发展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使育人效果受到制约。

(二)资助育人形式困境

现行资助模式由于理念、认识、素质等多种主客观原因,相对忽视了评定过程的育人作用,受助对象认定标准不够科学。简单地分配指标、按人头分钱的做法较为普遍,使整个资助工作前期就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在后续育人上,则基本停留在简单的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层面,形式上采用宣讲、征文、简单的体力义务劳动等方式,强制色彩较浓,受助者基本上是被动接受,主动意识、互、公益性、融入性等素质培养相对落后,智力型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等实践环节有待挖掘。

(三)资助育人效果困境

资助育人的效果应从经济资助、精神支持、人格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综合加以考量,科学的资助育人体系须由单纯的“输血”功能向“造血”功能转变。在现行资助体系下,大量的显性现金资助和隐性资金援助,使得受助对象得到了巨大物质利益却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个人能力在资助过程中难以得到提升。同时,现实中许多贫困生在享受资助的同时,出现自卑、封闭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消极的人生观,证明了单纯的经济资助无法使贫困生“心理脱贫”,资助政策体系“造血功能”差强人意。

二、高校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

隐藏在资助背后的育人功能,是大学的使命和社会职责。在现行的资助体系下,要想做到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统一,进而建立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必须从资助育人的系统性出发。基于公平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三个维度,建议构建四大支持系统和平台,合力推进资助育人的最大化。

(一)育人环境支持系统

1.公正公平的认定环境

认定标准的公平公正是资助育人的先决条件。只有资助对象合情合理合法,才能为外界所认可,因此,认定过程本身就是育人工作。应对现有认定标准进行重新审视和规范,综合考虑学生所在地经济水平、家庭收入、有无重大变故、负债情况、社会关系、专业、学校所在地消费水平等因素,设定评定指标,体现系统性和科学性、可量化性与可比性、动态性与稳定性的统一。采取学生自愿申请、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避免非贫困生“混入”灰色地带。

2.全员育人的文化环境

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的建立必须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强化课堂育人,使自强自立、诚信为本、服务社会的理念进入课堂,以教师潜移默化的知识传授完善和健全受助者的精神世界;此外,每个高校应结合本校校园文化特点,凝练大学精神内涵,探索资助育人与校园文化的有机互动机制,深入挖掘资助育人的载体,如微公益、微创新,志愿服务,关注生命、环保、绿色、健康活动,服务三农活动等,构建资助育人的文化环境系统。

(二)人财物协同支持系统

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的建立不仅需要人、财、物的大量投入,还需要人、财、物三要素之间的有机配合和相互协调。

1.育人队伍

构建一支更加全面化和立体性的资助育人队伍,注重资助工作的专业性和育人工作的综合性。一方面要在资助环节(认定办法,受助对象构成,发放金额比例,资助后的追逐、调查、反馈和服务)体现专业性;另一方面,在育人环节(受助者的教育、指导、帮扶以及有关贫困和资助问题研究)体现综合性。在育人队伍建设方面,辅导员层面应打破院系限制,构建如校级“辅导员大学生自强导航小组”或“研究中心”,主动为贫困生提供服务,系统化地分析和把握贫困生的整体特点和个性需求,这有利于宏观上制定资助育人战略规划,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2.财力投入

物质资助一方面要提供受助对象基本的生活保障,另一方面更要考虑受助对象的发展需要。为了关注个体发展,切实体现资助育人的目的,在财力投入方面应激活资助机制,设立灵活机动的资助基金。第一,设立项目化运作及动态资助基金。后续育人活动专项资金的设立,如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科研资助、义务服务、校园公益活动等支持项目,可实现资助体系的长效性和灵活性,最大限度地达到后续育人的目的。第二,设立发展性资助基金。以发展性资助基金的形式,加大对自力更生、创业谋生的资助投入,如设立微创业基金等,为受助对象提供“造血”功能,解决贫困大学生能力素质上的“软贫困”问题。

3.物质保障

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必须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和场所。在物质保障方面:一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业、社会服务、公益活动、科研团队、兴趣小组、跳蚤市场等提供相应的场所,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满足其自强自立、服务社会的意愿。二是挂牌成立工作坊,每个工作坊聘任辅导员担任指导老师,加大智力型、管理型团队的培养,改变过去单一的贫困生“劳务型”输出,多设置一些能发挥学生智力、巩固专业知识的“智力型”团队,增强贫困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融入意识。

(三)动态追踪评价支持系统

资助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对目的、过程、效果进行全方位的审视、监测、总结、反馈和评价,在过程公平化、规范化、科学化中体现育人思想。

1.成本-收益分析评价系统

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为贫困生提供资助方面,缺乏对资助工作经济、社会效益的研究。因此,需要构建全面、动态化的成本-收益分析评价系统,对政府、社会和高校为贫困生进行的经济投入、情感投入以及育人效果进行分析评价,不断探索更为有效的资助育人模式和途径。

2.调查反馈和追踪服务系统

建立贫困生认定、考核、管理等相关信息在内的全面数据库,对贫困生实施动态管理。适度调整资助对象和资助金额,对每位贫困生的受助情况进行实时的统计、监控、反馈和追踪服务,在保证公平、公正、合理的基础上,强化育人功能。此外,还应该重视家校互动机制的建立,使家庭教育对学生起到合理的激励、监督作用。

(四)开放的社会参与支持系统

1.校企联合支持系统

探索校企联合的有效模式,例如设立助学金,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实习或就业机会,邀请企业主管进校开展励志讲座等。构建优化社会资源的校企联合支持系统,帮助受助者更好地融入社会。

2.搭建贫困生社会服务平台

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资助育人的有效途径和检验指标。利用动态资助基金,聘请相关老师做指导,有计划地开展各种高质量的义务服务活动,搭建贫困生主动融入社会平台,帮助贫困生完善自我,服务社会,提高成就感,也为社会了解贫困生及大学形象提供开放的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资助育人氛围。

3.构建社会监督下的诚信体系

现行高校资助体系下,个人诚信记录还没有与个人生活结合起来,使得诚信教育在资助育人方面缺少依据和抓手。在保证贫困生隐私的基础上,开发信息平台,建立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与个人生活消费数据动态管理系统,构建受助对象、学生生源所在部门、银行、认定参与人责任共担机制,在制度层面防止不公正现象的产生,以此保证资助育人的纯洁性和合理性。

三、四大支持系统下的高校资助育人机制构建的现实意义及评价

资助育人不仅要注重系统性,更要注重其长效性和稳定性。四大支持系统运行下的资助育人机制,不仅提供了高校资助育人的理论依据、机制保证和制度建议,还对审视资助育人的开阔视野,及资助实践操作环节的有的放矢,大有裨益。

(一)有利于高校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

科学完备的资助育人机制绝不局限于对家庭困难学生的物质帮助和短期例行的感恩、诚信教育。建立育人所需的四大支持系统,不仅符合系统论和伦理学规律,也有利于现实中宏观层面立体式、系统化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的建构,使资助育人的效果最大化、科学化、长效化。

(二)促进高校资助育人水平的整体提高

高校日常的资助管理工作实践表明,正是由于学校在资助育人环境建设的滞后性,资助队伍素质、专业化水平、人员结构上的捉襟见肘,动态育人、追踪评价系统的缺失,以及开放的社会系统的监督、激励和支持缺失,导致学校不能全面、及时、准确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思想教育和发展支持。四大支持系统的协调运作,可以大大提升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水平。

(三)促进家庭贫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根据调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诸如心理危机、人际交往困难、感情困惑、陷入传销组织和就业难等问题,有自身和家庭教育的因素,也有学校育人方式的影响,而学校资助中育人环节的缺失则是因素之一。四大系统协调配合,可以有效地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被边缘化,得不到情感支持,没有生活信念,缺少发展通道的困境,并推动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服务意识、奉献精神、理想信念等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林秀元.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刍议[J].文教资料,2012(11).

[2]赵贵臣.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方式创新研究――坚持经济扶贫与精神扶志相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2(8).

[3]李振江.基于育人目标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体系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

[4]王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2(4).

[5]刘晶,曲绍卫.贫困生资助政策在高校执行效果的评价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