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是“精心雕琢”,还是“率性而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是“精心雕琢”,还是“率性而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是“精心雕琢”,还是率性而为” 广东省潮安县金石大寨中学 林金炎 案例一:教师讲《傅雷家书两则》时,先安排几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几篇孩子写给父母的信,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可是略显“矫情”,看得出,这是事先准备的。朗读完毕,教师轻轻点击鼠标,李春波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一封家书》便响彻整个教室,伴随着灵动、精彩的画面,学生似乎陶醉其中。接着,教师又用多媒体放映了傅雷、傅聪的生活照,至此,才算进入正课,用时约二十分钟。上课过程中,教师又显示了自己在多媒体制作方面的实力,放映古战场的画面,播放《真心英雄》,把信的内容制作成一个由“四边形”、“箭头”、“三角形”等构成的框架提纲。制作很精良,画面很美观。 案例二:上的《沁园春 雪》时,教师把课文分成五大板块进行教学,分别是:朗读板块、初读感悟、琢磨词意、品味思想、拓展板块。教学时,教师就像在教数理化那样,很有逻辑性地按板块顺序介绍课文。为了能够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教师也不再顾及学生了,当有学生在某个板块中还有问题质疑时,教师把手一摆,就进入到下一个板块的内容中。课堂上秩序井然,各就各位,都有明确的分工。这个板块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教学步骤,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而课堂上,即使有学生提出像“风流人物仅指作者吗”这样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毫不理睬,依然讲着自己的课。一句话,一切都按计划进行,即使出现意外,也是阻挡不了前进的脚步。 上述两个教学案例都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进行着。案例一教师在课前是下足了功夫,花了很多时间去制作这些多媒体课件,还要“指导”学生写好、读好书信,这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案例二教师的课堂教学条理性强,很有逻辑性,一个板块一个板块,循序渐进,有条不紊,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两位教师在备课时,在“如何教”这方面也是绞尽脑汁。 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暂且把它叫做“精心雕琢”吧。勿庸置疑,“精心雕琢”的语文课堂,处于主体和主导地位都应该是教师,课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而学生只需步入教师预设好的“路上”,在教师的牵引下一步步走下去,最后便会皆大欢喜。教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如期地掌握了本课所学知识。但是,值得商榷的是,教师“精心雕琢”的课堂,其结果便是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此下去,有可能使其思维模式走入格式化。 “精心雕琢”的课堂,只要把握得当,成功概率是比较高的,但课堂上也许“出彩”的地方就少之又少了。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知识和技能”这一维度应该能有效落实,可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或许稍欠火候,毕竟课堂都是设计好的“精雕细刻式”教学,学生的心灵熏陶、思想感染等方面还是未能尽人意,或者未能使学生恣意地悦目、娱情、撼心,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李镇西老师应邀外地讲学时,临时被要求上的一堂语文课。“这可把我难住了,因为我毫无准备,连教材都没有带。”可是最后他从笔记本电脑中选了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冬天》,听课师生反映非常好。 课堂中,李老师也没有什么精彩的导入,教学过程中也没有什么“绝活”,可是却能使学生陶醉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李老师的态度和蔼可亲,说话亲切,跟学生站在同一个位置上,很随意。因为是“临时上阵”的,所以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很率性、真诚、平等的对话。 课很朴素,没有华丽的装扮;课很随意,没有精心的设计;课很单调,只有彼此之间的对话,可是,就是这样的课堂,却能够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深处。整节课中,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他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他们在用稍显稚嫩,但又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在解读文本,虽然,他们的解读并不一定深刻、准确,但绝对精彩,因为这是发自他们内心肺腑。课堂上,李老师需要做什么呢?他只需要用心去点燃学生的感情,让情感之火在学生心中燃起就可以了。 没有“精心雕琢”,只有“率性而为”。课堂是随意的,课堂活动并非事先可以预见的,教学进度往往由课堂中学生的一个观点、一句话、一个词决定的,而由此衍生出来的精彩生成却是令人期待的。“率性”是随意,而并非随便,随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对话之中碰撞出的“意”,这是师生共享、共用的。也就是说,在课堂流程中,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就像在跟老朋友聊天似的,自在、舒心。“率性而为”的课堂讲究的是随心所欲,就如老子说的“无为而无所不为”。李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在话家常,其实,在这种对话方式中,师生已经在不知不觉、悄无声息中完成了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的心灵也如春雨润物般受到了感动和启发。 笔者大力倡导语文教学要“率性而为”,并非否定“精心雕琢”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千万别以为李老师课前没有认真备过课,李老师说,“朱自清的《冬天》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可我已经给我历届学生读过多次,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看来,李老师在课前已经对这篇课文有独特的见解了,难怪他胸有成竹。李老师曾在多篇文章中说过,他备课主要是在文本解读方面下功夫。 “率性而为”就好像高山流水,自然、朴素、清水出芙蓉,但又实在、有效。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笔者也多次实践过。以下是对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率性而为”谈几点笔者的思考。 其一, “率性而为”并非不需要“精心雕琢”,只是要“精心雕琢”的是文本。备课的重点要放在熟悉文本,透彻地理解文本,在文本解读方面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并非在绞尽脑汁地设计什么“板块式”教学、课堂的教学流程、教学时间等等。教师只有在文本方面有个性化的解读,才能在课堂中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率性而为”讲究一种“雁过无痕”的境界,课堂上师生好像一群大雁,在广阔的蓝天中自由地翱翔,但又不会偏飞行的“轨道”,因为有“领头大雁”,这除了教师出色的课堂调控能力外,还需要教师娴熟的驾驭文本能力。这些无不彰显出课前熟读、感悟文本的意义。 其二,“率性而为”需要师生之间真诚、和谐的对话,而其前提条件是教师如何让学生从“要我说”变为“我要说”。虽然学生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等有限,学生在解读文本时难免会有一些“幼稚”、“可笑”的想法,给出的答案也比文本的正确解读有一定的距离,可是,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出错”,毕竟是他人的作品,不要说学生,就是教师、专家有时也会出现偏差的。因此,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和耐心的指导。良好的氛围会激发出学生内心的表达欲,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敢于、善于表达心中的所想所思,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对话才会“率性”。 其三,率性不等于随便。率性是一种真性情的体现,教师在课堂上“天马行空”般带领学生在文本的花园中散步欣赏,时而点头、时而称赞、时而释疑。但是,这需要把握好一个“度”。 “率性而为”并不倡导师生之间的无休止、无效、无关联的对话,我们鼓励学生有什么说什么,但并不表示学生说什么都正确。“率性”不只是单独一个词,而还应该跟“有效”结合起来,否则率性就会成为随便、无效了。教师要善于在与学生的率性对话中,发现有价值的的话题,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回归语言文字这个层面上来。如放风筝一样,风筝能够在蓝天中自由飞翔,因为你手中有线,可以掌控它,可是如果把线剪掉,风筝就到处乱撞,最终掉到地上了。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也需要一根线,它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不求华丽的词语堆砌,不求招数的五花八门,不求严密的逻辑,只需自然、率性、有效。教师在上语文课时很轻松,学生在上语文课时很自在,师生之间“率性而为”,都是发自内心、自我的真实表白,以及酣畅淋漓的个性化解读。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摘自《中国基础教育》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