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武汉市东西湖区慈惠农场农民外出务工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武汉市东西湖区慈惠农场农民外出务工状况的调查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在问卷调查的数据资料分析基础上,归纳出武汉市东西湖区慈惠农场农民外出务工主要从事建筑业和餐饮服务业等几点现状,并从激励因素和制约因素两个方面,对影响武汉市东西湖慈惠农场外出务工的主要因素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统筹农民外出务工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能力与农业生产的技能,强化农民外出务工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四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外出务工;慈惠农场;农民收入

武汉市东西湖区地处武汉市西大门,是武汉市的一个行政区,又是近郊大型国营农场群。慈惠农场是东西湖区12个国营农场中重要的蔬菜专业生产农场,东与汉口的桥口区接壤,南临汉江,北靠107国道,幅员21.4平方公里。农场距市中心15公里,距天河国际机场20公里,距汉口火车站10公里。汉渝铁路贯穿全场,武汉市中环线、外环线(京珠高速公路)从农场东西部穿过,是少有的集铁路、公路、水运于一体的交通枢纽。农场现有常住人口1.4多万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农场就有不少农民外出务工。近些年,农民外出务工成为该地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在2007年7月对慈惠农场农民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农民外出务工与该地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增收的关系等相关问题,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出思考以及给出一些建议。

一、慈惠农场农民外出务工的现状

笔者在带领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生产实习时,对慈惠农场的农民外出务工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总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9份。在调查过程中,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慈惠农场农民外出务工的现状为以下方面:

(一)外出务工农民主要从事建筑业和餐饮服务业

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民中有27%的从事建筑业,有38%的从事餐饮服务业,建筑业和餐饮服务业两者加起来的比例达到65%,而只有18%的从事制造业,从事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行业更是少之又少(见表1)。为什么形成如此状况,在调查外出农民选择所从事行业的原因时发现,行业没有技能限制、肯吃苦占调查比例的33%,懂得相关行业知识的占34%,而选挣钱较多等原因的占1/3(见表2)。

这反映出大多数外出农民均未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而且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事实上一半以上的外出农民是中学以下的文化程度,只能得到一些低技能的工作岗位,所获得的待遇也很低。

(二)外出务工的流向主要是本地企业

在收回的99份调查问卷中,有6份外出务工的地区是珠三角地区,有2份是长三角地区,有2份是北京、天津地区,有61份是本地的企业(见表3)。其中在本地企业务工的占到外出农民的62%。在对该地区吸引外出农民原因选项进行调查时,有63份选择离家近、方便,占到调查比例的64%,有19份则是由于工资待遇较高(见表4)。

可见,大多数外出农民选择务工地首先考虑的是离家远近,其次才是工资报酬等问题。东西湖区是武汉市的一个工业生产基地,不仅有统一、百事可乐等大型企业的落户,而且还有许多近年发展起来的一些中小型企业,对当地的农民有一定的吸纳能力。这种状况反映出农民工流动具有近距离流动性之特点。

(三)个人外出寻找是农民工外出的主要方式

调查显示,65%的外出农民是个人外出寻找的,由亲朋好友介绍或带领下外出的占28%,通过中介机构及其他形式外出的仅占7%(见表5)。这一方面与当地中介机构的有限作用性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则与近年大量16岁-22岁的农村小伙外出有一定的联系,他们思想更为开阔,外出的意愿也更为强烈,而且初生牛犊不怕虎,更愿意自己出去闯荡世界。

(四)大多数外出务工的性质是常年性的

绝大部分外出农民已经放弃自家土地的耕种,常年在外打工(见表6),农民外出务工是常年性的占所有外出农民的73%,只有18%的是农闲时外出的季节性打工,9%的农民偶尔在家附近打点短工。常年性外出农民大多数打算长期在外务工,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约有65%以上的常年性外出农民准备一直在外务工,而且有41%的农民计划在外地待5年-10年,有34%的农民打算在外定居。当然也有一部分外出农民打算结束打工生涯,这部分农民主要是感觉年龄较大已不适合在外,考虑到孩子的教育和老人的赡养问题,也有的是由于打工地的工作环境较差,不适应而考虑回家。

资料来源:笔者调查

(五)外出务工的收入较低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涉及到收入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所以用外出务工农民的月均工资来反映全年的收入状况。总体来说,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状况比在家务农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但并不是很理想(见表7)。71%的外出务工农民的月均工资在1500元以下,其中38%的在1000元以下,只有11%的外出农民月均工资在2000元以上,可见这种收入水平很难在外地买房安家,外出农民的收入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影响慈惠农场农民外出务工状况的因素分析

影响慈惠农场外出务工状况的因素有很多,通过分析可以将影响农民外出的因素归为两大类:一是激励因素,即促使农民外出的力量,或者说是有利于农民外出的正面积极因素;二是制约因素,即阻碍农民外出的力量,或者说是不利于外出务工的负面消极因素。

(一)激励因素

1、城乡与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存在的收入差距是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经济动因。自1991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由1700.6元上升到2005年的10493元,15年间增长了6倍。而东西湖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年达到历史最高,但也只有4979元,相当于同时期城镇居民收入的1/3。这种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势必持续导致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另外,不同行业间收入的悬殊也是农民弃地而外出的重要原因,如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见图1):

2002年从事农业的人均年收入几乎仅有从事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年收入的一半。事实上,在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大部分的农民谈到外出务工的直接原因就是为了多挣钱。74%的外出务工农民认为外出务工的最大收获是能挣钱,10%的认为在外学到了一技之长,8%的认为在外开阔眼界(见图2)。

因此,可以说城乡与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只要存在,农民外出务工的趋势就不会改变。

2、城市化和非农产业的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越高,第二、第三产业越发达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越大。城市经济的发展无疑对农民外出产生着巨大的吸引力。一方面,快速发展的经济可以使农民很容易在外找到工作,还可以获得较高的工资。另一方面,在外务工也可以使他们享受到城市里比较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随着武汉市东西湖区的非农产业的发展,一些大型企业相继落户,对农民工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调查发现,与传统外出农民将主要的收入反哺家庭不同,一些刚成年,或者可以称之为新生代的农民,他们不想留在农村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在农村受苦受累。他们一般生于20世纪80年代,处于农村教育的普及阶段,对于他们来说,繁荣的城市、良好的生活是一种巨大的吸引。

(二)制约因素

1、农民素质普遍较低。调查发现,一些农民对自身和下一代的教育都不够重视,认为书读不起,读了也难以找到好工作。这种较低的素质,不仅制约了外出农民对一些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而且制约了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制约了转移的层次,这是影响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因素。调查显示,外出的农村劳动力中,91.9%的农民没有受到过专业的技能培训,约一半的农民为初中文化程度。相关研究表明,农民外出的劳务收入与外出就业率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高达0.9595。文化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在城市找到工作,劳动收入也普遍较高。在调查过程中,同样也发现外出收入与学历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向关系。

2、外出农民的就业环境比较差。主要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还得不到有效保护,绝大部分外出农民工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政策,以养老、就学、医疗和失业保险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将农民工完全纳入。农民进城务工仍然受到许多不合理限制,一些城市政府还出台了一些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限制措施。这些都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制度障碍和经济成本。例如,在上海用工单位必须先招聘本市劳动力,招聘不足的,经有关部门批准方可招用外地工。

3、政府管理服务不到位。当地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规划和调节还不到位,缺乏统一组织协调,一些外出农民处于无序流动状态,通过中介机构和其他形式外出的农民只占外出农民的7%。虽然东西湖区慈惠农场的农民接近城市,但由于许多农户家里没有电脑和报纸,对外面的一些就业和农业信息了解不全面、不及时,致使他们丧失了很多机会。一些农户想出外就业,但不知道去哪里,还有一些想进行特种蔬菜种植,但苦于没有销路。在整个调查过程中,不少农民发出如此感慨。这些都说明政府的管理服务还有待加强,要从各个环节真正为农民提供服务,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服务作用。

三、对慈惠农场农民外出务工的思考及建议

(一)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

劳务输出只是缓和农村贫困的权宜之计,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才是农村发展的长期出路。东西湖区慈惠农场的“慈惠牌”蔬菜已经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蔬菜品牌,慈惠农场可以抓住这个品牌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化。目前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慈惠农场已经拥有“三高三省”的基地和万亩绿色食品基地,这些基地的形成有效保证了慈惠蔬菜的供给量。然而光有基地是远远不够,如何依托这些基地,拉长慈惠蔬菜的产业化生产链条是关键。因此,如何把农民与蔬菜大市场连接起来,形成一种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开创农村劳动力在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与服务部门等多渠道就业的新局面。

(二)统筹农民外出务工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对社会资源的开发,生产的发展,经济的搞活均有积极的作用,但若缺乏相应的流动管理机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个人、社会、经济问题。因此,一方面要注意到外出务工对农民增收有着重要意义,但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特别是慈惠农场有位于武汉市市郊的区位优势、慈惠品牌的精品蔬菜,农民提高收入的主要渠道应该是以郊区农业为基础的。因此,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做到在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应该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创造条件。一是为农村的土地转包、土地的流转创造条件,提高有限土地的利用效能,减少土地撂荒等浪费土地现象的发生。二是利用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改造中低产田。三是针对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的现状,更应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业机械的培训使用。

(三)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能力与农业生产的技能

首先,加强农村教育,力争做到职业教育和农业培训相协调。一方面针对外出务工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难以适应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加快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的现状,必须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特别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改变劳动力的素质结构,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能力,适应流入地产业升级的需要。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实行“订单培养”,既避免农民盲目外出,也可以节约本地的财政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对留守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的培训,如特种蔬菜种植、良种的推广,这些对提高农民收入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还应加强对劳动力的智力、体力等食品营养健康的基础投资,以便为未来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质的提高,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强化农民外出务工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针对东西湖区慈惠农场外出务工农民的外出方式以个人自我寻找为主,东西湖区政府和农场必须加强农民外出务工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发扬政府和劳务中介组织在农民外出务工信息引导和组织的作用,引导外出务工农民有序流动。一是区政府和农场要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建立包括年龄、文化、技能培训、从业状况等要素的农村劳动力个人信息电子档案。二是致力于建设覆盖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劳务信息网络,搭建企业与农民工之间便捷的绿色信息通道。鉴于东西湖区的本地企业需要大量的农民工,政府既要在企业与农民之间做好牵线的作用,又要依托本地企业对农民工技能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

参考文献:

1、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2、李尚坤,方迎辉.“进城务工”:农民的理性选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2).

3、刘正芳.民工潮:起源、效应与对策[J].财经科学,2004(4).

4、邹新树.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动因:“推-拉”理论的现实解读[J].农村经济,2005(10).

(作者单位:夏春萍,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作者为副教授、博士;夏先萍,湖北省麻城市公路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