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保山市隆阳区粳型杂交稻滇杂高产栽培技术应用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保山市隆阳区粳型杂交稻滇杂高产栽培技术应用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保山市隆阳区素有“滇西良仓”之美称,水稻单产居云南省之首,自2001年来引进粳型杂交稻滇杂,滇杂在隆阳区创造了一系列高产典型。保山市隆阳区粳型杂交稻滇杂高产栽培技术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最高产量达14 925 kg/hm2,百亩连片超13 500 kg/hm2,千亩连片超12 000 kg/hm2,为隆阳区粮食生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粳型杂交稻;滇杂;高产;栽培技术;应用成效;云南保山;隆阳区

中图分类号 S511.2+2.0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029-02

保山市隆阳区地处云南省的西部地区,地跨东经98°43′~99°26′,北纬24°46′~25°38′,境内最高海拔3 655.9 m,最低海拔为640 m,气候属西南季风亚热带高原气候类型,常年种植水稻面积在1.4万hm2左右,2011年平均产量为10.365 t/hm2,总产量为14.8万t。该区是典型的立体农业气候,按照不同的气候类型,可分为3个水稻种植区域:一是海拔1 450~1 700 m之间的中海拔温热粳稻稻作区,种植的品种主要以高原常规粳稻为主,搭配粳型杂交稻,常年种植面积在8 000 hm2左右,2011年平均产量为10.935 t/hm2;二是海拔640~1 450 m的热区次热区籼稻稻作区,种植的品种主要是杂交籼稻和常规优质籼稻,常年种植面积在4 000 hm2左右;三是海拔1 700~1 950 m 的山区冷凉稻稻作区,种植的品种主要以山区抗低温冷害的高原常规粳稻为主,常年种植面积在2 666.67 hm2以上。

中海拔的粳稻区自引入“滇杂”以来,高产典型不断出现,这是良田、良种、良法共同作用的结果[1]。“滇杂”单产验收创隆阳区新高,如2005年滇杂32在河图镇小屯村示范种植,在种植户陶自清的田块上,面积达到0.17 hm2,通过省级验收,产量达14.925 t/hm2,创造了隆阳区粳稻水稻单产验收的最高产量。“滇杂”百亩方连年产量超过13.5 t/hm2, 2007年在板桥、河图和金鸡等乡镇,举办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示范样板田面积达到40 hm2,品种为滇杂32,其中,在金鸡乡东方村按照预先设计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方案严格实施6.7 hm2,经云南省农业厅组织专家验收,产量为13.572 t/hm2。

2009年隆阳区承担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任务,2个万亩示范区覆盖了河图镇、金鸡乡、辛街乡的14个村委会,其中金鸡乡东方村百亩核心区采用品种滇杂32、滇杂40, 2009年9月21日经云南省农业厅组织专家验收,组长为戴陆园,副组长为李学进,自测产量13.653 t/hm2,验收产量为14.184 t/hm2。

2006年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引进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通过实施定量基本苗、定量肥料用量、扩行缩株、田平浅插、前肥后移、够苗晒田等精确定量栽培技术[2-3],2007年百亩连片的产量超过13.5 t/hm2,根据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首先对方案进行设计,制定出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全程根据方案实施,最后达到预期目标。现就滇杂在隆阳区的集成高产技术、应用成效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推广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实施地点为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供试水稻品种为滇杂31、滇杂32,系云南农业大学选育的高产优质粳稻品种。该品种伸长节间4~5个,主茎总叶片数14.5片,穗总粒160~170粒,结实率75%~85%,有效穗数390万穗/hm2,千粒重24 g。

1.2 试验方法

1.2.1 适期播种育苗。保山地区常年7月底至8月初气温稳定保持在25 ℃左右,最适合粳稻的抽穗扬花。根据滇杂32号的品种特性,一般将播种期设计为4月上旬,可以保证该品种在7月28日至8月5日抽穗。考虑到秧龄较长,可采取稀播和旱育秧的方式培育叶蘖同伸壮秧。以移栽时秧田的适宜叶面积指数3.5为控制标准,取种子发芽率85%、成苗率70%,计算秧田播种量为450 kg/hm2,秧田与本田比例1∶15[4]。

1.2.2 移栽定植。考虑到茬口因素,移栽期定在5月下旬,秧龄45~50 d,秧苗叶龄6~7叶。按基本苗公式“基本苗数(株/hm2)=目标穗数(穗/hm2)/单株成穗数”计算,大田需栽插种子苗60万株/hm2,才能保证群体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适期够苗,最终成穗390 万穗/hm2。缩小株距,扩大行距,栽插密度30 cm×11 cm,栽插30万丛/hm2,每丛2株种子苗[5]。

1.2.3 肥料运筹。氮肥施用总量按差值法公式“总施氮量=(目标产量需氮量-土壤供氮量)/氮肥当季利用率”进行计算,目标产量需氮量为270(900×15×0.02)kg/hm2、土壤供氮量135(500×15×0.018)kg/hm2、氮肥当季利用率0.45,求得总施氮量为300 kg/hm2。磷、钾肥的施用总量按氮∶磷∶钾=1.00∶0.50∶0.45的比例进行确定,磷总量150 kg/hm2,钾总量135 kg/hm2。

在肥料运筹上,应适当增加穗肥和追肥比重。在施农家肥22.5 t/ hm2的基础上,磷肥按基肥∶穗肥=8∶2的比例分配,氮肥按基蘖肥∶穗肥=5∶5的比例分配,钾肥按基肥∶穗肥=5∶5的比例分配[6]。基蘖氮肥中,基肥占60%,分蘖肥占40%。氮素穗肥分促花肥和保花肥2次施用,分别占穗肥总量的70%和30%。磷素、钾素穗肥作促花肥1次施用(表1)。

1.2.4 水浆管理。移栽后活棵期间,保持3~4 cm水层。移栽后7 d至九叶期浅水灌溉,水层2~3 cm,并视苗情露田1~2次[7]。从九叶期群体茎蘖数达到预定穗数的80%(约315万穗/hm2)时开始,直到幼穗开始分化(10.5叶)结束,进行分次搁田,先轻后重。第1次轻搁田搁至田面不裂缝、不陷脚时复水,复水深度2~3 cm。3~5 d水分自然落干后,进行第2次重搁田。以后视情况再进行多次轻搁田。

从幼穗开始分化至抽穗后25 d,浅水勤灌,以浅水层和湿润为主,尽量减少保持水层时间。抽穗后25 d到成熟,以湿润为主[8]。

1.2.5 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主要抓好稻瘟病、 稻螟虫、稻飞虱的防治,根据病虫预测预报和发生情况,选准最佳时间、选准对口无公害农药、采取最佳方式组织防治。以村为单位组织联防,一般秧田期联防2~3次,大田联防2~3次即可[9]。

2 结果与分析

2.1 增产显著

通过一系列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滇杂在隆阳区创造了一系列高产典型,最高产量达14 925 kg/hm2,百亩方超13 500 kg/hm2,千亩方超12 000 kg/hm2,2002—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滇杂系列粳型杂交稻8 666.67 hm2左右,产量在8 250.0~14 860.5 kg/hm2,按增产1 200~1 500 kg/hm2计,共增产1.2万t左右,为隆阳区粮食生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隆阳区粮食连续5年增产,2011年首次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这与隆阳区推广“滇杂”系列粳型杂交稻密不可分。

2.2 促进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推广

隆阳区自2006年来引进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该项技术在隆阳区以全面推广,这也得利于有良种做基础,高产的表现与品种的生产潜力密切相关,良种、良法集成,有利于高产技术的推广运用。

2.3 助推隆阳区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隆阳区通过引进“滇杂”,结合水稻高产创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等项目,出现了百亩连片超13 500 kg/hm2,千亩连片超12 000 kg/hm2的高产样板,超额地完成了项目的指标,为隆阳区争取更多的水稻项目提供了技术保障,助推水稻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杂交稻滇杂应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取得了较高的产量,最高产量达14 925 kg/hm2,百亩方超13 500 kg/hm2,千亩方超12 000 kg/hm2,为粮食生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以后的水稻生产中,建议推广以下措施。一是与项目结合,提速“滇杂”推广。隆阳区粳稻区水稻种植历年来采用的品种都是常规粳稻,农户对杂交稻的认识不足,“滇杂”引进隆阳区后由于种子价格高于常规稻,农户一时难接受,隆阳区采用与项目结合,举办样板,样板用种通过项目补助,补助15~25元/kg、农户自筹5元/kg方式进行推广,到2012年共计样板用种量达60 t左右,补助金额达120万元,为推广杂交稻提供了经济保障。二是 进一步提高“滇杂”种子的质量。通过“滇杂”在隆阳区连续几年的推广,“滇杂”在田间表现有1%~2%的杂株,虽没有产量损失,但影响田间感观,农户喜中有憎,需进一步提高“滇杂”的制种质量。三是进一步选育高产、优质的“滇杂”系列品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大米的品质也日以要求达到优质化、多样化的目标。“滇杂”在隆阳区的种植,刷新了水稻单产,但推广的速度不随人愿,各种原因是颖壳厚造成出米率低,其大米品质适口性、商品性都低于大面积推广的常规粳稻品种,建议进一步选育高产、优质的“滇杂”系列品种,供各适宜区试验、示范、推广[10-13]。

4 参考文献

[1] 吴京华,罗闰良.中国杂交水稻的国际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稻米,2007(1):11-13.

[2] 钏兴宽,康洪灿,孙文涛,等.滇杂32在云南保山的种植表现及超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07(1):30.

[3] 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等.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155.

[4] 关术平,周世兴,王海英.水稻超稀植高产栽培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4):113-114.

[5] 张栩,薛应征,王书玉,等.河南省沿黄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9):15-16.

[6] 王开斌,汪先霞,詹杨.豫南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0(12):18-19.

[7] 卞同洋,陈益楼,蔡立万.江苏沿海农区直播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0):34-37.

[8] 刘祥臣,卢兆成,丰大清,等.水稻覆膜湿管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初探[J].河南农业科学,2010(8):40-42.

[9] 孙建权,胡宁,王书玉,等.水稻旱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种业导刊,2009(10):22,25.

[10] 王婉,王龙.杂交稻Ⅱ优129的高产栽培技术[J].种子世界,2012(11):38.

[11] 符小雨.水稻Ⅱ优629丰产试验示范及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2(11):103-104.

[12] 郑海发.北方水稻早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12(22):67-77.

[13] 董练飞,游晴如,董瑞霞,等.杂交香稻新品种内优航148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稻麦科技,2012(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