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消防头盔,跟我一起经历生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消防头盔,跟我一起经历生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辑留言】消防头盔从诞生到变迁发展,没有鲜为人知的故事,也缺乏广为传颂的创意,但它每一次波澜不惊地更新变强,都堪称经典。如今,输油管道爆炸、高层建筑骤燃等,意外灾难不断,技术的更迭创新愈发重要。消防头盔,已成为与消防战士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要伙伴。

1975年的一天,沈阳冶炼厂的一个油罐发生了爆炸,裂开了一个1米多长的口子。

时任沈阳公安消防支队和平中队指导员的赵国运作为增援队伍赶到现场后,冲在队伍最前。就在这时,火情突变,油罐又一次发生了爆炸,罐顶被掀开。

赵国运被巨大的气浪推倒了。

“当时‘呼’的一下子,就看见火奔着脸来了。”赵国运回忆道。幸好,他所在的中队就在这一年换装了带有防护面罩的新型头盔。

浓烟过后,赵国运站了起来,他的脸被灼伤,眉毛也被烧掉,但并无大碍。

头盔上配置的防护面罩已经被高温炙烤变形,却替他挡住了热浪的炙烤。“现在想想,没有面罩,当时真就毁容了。”已是辽宁省公安消防总队高级工程师的赵国运记忆深刻。

“国盔”自强路

在清朝的上海,虽然经济比较繁荣,但在消防方面,仍和别的城市一样,依靠衙役、兵丁来扑救火灾。当时兵丁所戴的竹制头盔,也就成为我国消防头盔的始祖,被民间消防组织广泛仿用。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消防体制也随着坚船利炮一起来到了上海。面对火灾的威胁,各洋行纷纷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消防器材和装备,来建立和装备自己的队伍。就是在这个时期,铜质头盔分别从英国和法国引入上海,装备租界的消防队。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消防头盔终于告别了金属材质,这种被称作“原用型”的消防头盔,采用玻璃钢帽壳,外形沿用了部队的钢盔形式,由六片三块人造革缝制成帽托,用铆钉和帽壳铆合。

赵国运介绍说:“当时的头盔,墨绿色,挺结实也挺沉,敲起来梆梆响。”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我国又对这种头盔进行了改进,配有有机玻璃面罩和披肩,降低了大火带来的辐射热以及火苗给消防员面部造成的伤害。

1984年11月,一种新型的消防头盔被研制出来,它结构设计合理,重量轻、防穿刺、耐冲击、防辐射热、防水、防风沙、防腐蚀。有的帽壳上还贴有荧光识别标志,便于消防员在黑暗环境中或夜间互相寻找和联络。

现在的消防头盔,由帽壳、佩戴装置、面罩、披肩和下颏带等主要部件组成,不但要保护头顶、保护头侧,强度要高,抗冲击性能要好,还要轻巧透气。用材多以玻璃钢为主,比较注重色泽的鲜艳。有的还附加装饰品,如队徽、队员号码等,甚至加设发光元件。有的还在耳朵位置上加设传声元件或透气装置等。

头盔的颜色有说道:不用看警衔,就能分清战斗员和指挥员,当然,各地情况不一。以沈阳消防为例,在应用F1头盔的几年里,战斗员为红盔,而指挥员为白色头盔。

当然,这些都是外在,而2004年的消防员头盔标准出台后,对防护性有了更明确的要求。

美国则采用玻璃钢制造消防头盔,造价低、轻便、有多种颜色。美国消防队以白色为头盔主体颜色,帽徽为红色或黄色,识别效果很好。有趣的是,国外的消防犬进入火场时也头戴头盔,以确保安全或加以识别。

头盔上那道深深的划痕

2008年9月29日,沈阳市区西北方向一座仓库燃起了大火。烟雾弥漫中,沈阳公安消防支队启工中队的中队长张继春和战友架起梯子爬上房顶准备破拆。

刚到屋顶,一声巨响传来——仓库发生了轰燃,巨大的气浪一下子将他们从7米多高的房顶上推了下来。

张继春下意识地打算抓住些什么,但手没拉住梯子,雨搭也没挡住身体。嘭的一声,他摔在了地上,着地的部位除了手,还有头。

袭来的眩晕,让张继春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也不知道都什么地方受了伤”,但他发现自己的意识依然很清醒,“估计可能没大事儿”。

这次意外虽然让他落下了颈椎挫伤的病根,但还算有惊无险,事后张继春发现,自己消防头盔的面罩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划痕。

他的头盔为他挡下了致命的伤害。

关于这个头盔的另外一个故事是:即便把几个相同型号相同颜色的头盔放在一起,张继春也能够一下子把它找出来。从2005年至今,这部头盔陪着他经历了皇朝万鑫、东北家电、767库等多次大型任务,和他一起屡立战功,头盔的颜色也由白色硬生生的烤成了黄色。 盔犹如此,那么血肉之躯呢?

上世纪90年代末,一种不加护目镜的消防头盔,装备到了沈阳消防。

“当时我们开玩笑的时候说,就像军用钢盔刷了一层白油漆,加上消防俩字。”沈阳市公安消防支队搜救犬中队指导员王作生说。

的确,别说护目镜,耳朵以下连防护都没有,难道是偷工减料?

当然不是。

虽然直到2008年,《消防法》才正式确定消防部队承担抢险救援的任务,但在当时,取钥匙一类的小事儿,包括车祸救援在内,消防部队也已经开始出警。但由于之前的头盔太大太重,而这类救援任务又一般不必进入火场,一些避火的设计无用武之地,于是,这种更轻便一些的救援头盔应运而生,也渐渐成为了消防队的标配。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王作生和他所在的搜救犬中队,佩戴的就是这种头盔。

由于救援工作不需要进入火场,所以在设计上,“耳朵以下不需要防护”,但这种头盔有时也会专门配置一个耳包来护住耳朵。

而在2013年,同样有一种新的F2救援头盔戴上了沈阳消防员的头顶,红色,最显眼的是穿戴整齐后,一对大大的护目镜。

“在救援中,无论是钢筋速断器还是无齿锯这类的设备,使用时都会不可避免地溅起一些碎屑,如果没有护目镜,崩伤眼睛的几率非常大。”辽宁省公安消防总队指挥中心参谋闫力纲解释说,他之前曾是本溪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中队的一员。

专职救援任务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头盔外侧上方就有着一对硕大的护目镜,使用时,直接拉下来就好了。

宇航员、牛仔帽、未来战士

2005年,沈阳的消防队员们换了一身新“行头”,其中最惹眼的要算是来自法国的F1头盔,拉下面罩后,活脱脱一副宇航员模样,那叫一个酷。

当然,光靠外表也不成,它的“内涵”也相当丰富:头骨发射式通讯系统,具有高发射信号、高清晰音质,不受外界杂音干扰的性能,能跟100多种对讲机配套使用。

2013年,又一种带有帽檐设计的美制F3头盔戴在了沈阳消防员的头上。看过去,第一感觉就好像美国西部片中的牛仔帽,但不同的是,“捂”得更严实了。

“F1头盔的披肩偏短,对颈部的防护不是特别严密;F3头盔的体积更大,有帽檐,而且披肩要长一些。”辽宁省公安消防总队战训处处长柴[山][昆]皓说。

与F1头盔另外的一个区别是,F3头盔更宽了。“和欧美人比,亚洲人的头部更宽,所以这个头盔更多考虑了亚洲人的生理特征。”柴[山][昆]皓补充道。

显然,人体工学也加入了消防头盔的设计中。不光看着漂亮戴着舒服,这种头盔还具备帽壳自动分离设计,可帮助消防员在头盔被卡,下颏带勒住颈部的意外情况下,顺利地安全脱离。

以前进火场救援,消防员手上不但要拿水带,通话时还要拿对讲器,找人的时候得掏出强光手电,必要的时候还得把热成像仪拿在手里搜寻失踪者,恨不能有三头六臂。现在这些功能全被集成到头盔上,消防员不用再担心手不够用了,作战时也更加安全。

有人肯定问了,这么多功能的头盔,重量不轻吧。的确不轻。所以,减少重量就是头盔设计的下一步方向。一位以色列设计师设计了一款概念头盔,它可以让消防队员在浓烟密布的火场中保持清晰的视野并且及时、顺利的完成营救任务。戴上它,很像科幻电影中的未来战士。

责编/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