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催眠术不可滥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催眠术不可滥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催眠是要有一定过程的,只要提高警觉,意识到有可能会被催眠时,稍加心理抗拒就可以避免。

在一次高级人才洽谈会上,小李的自荐书被一家外商独资企业看好,小李被约去公司面谈。那天到了公司,小李才发觉和她一起参加面谈的还有五位高学历的女士,她们应聘的岗位都是“物流管理课长”。招聘主管与她们聊了些常规问题后,突然很郑重地问小李睡觉时做不做梦。她如实地回答:自己基本上每天晚上要做梦。接着又问:“那你说过梦话吗?”她回答曾经说过几次。对方沉默了片刻,便要求她闭上眼睛,请她回忆前一天的梦境。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的小李闭上眼睛,进入沉静的追忆状态。对方在她耳边轻声提示:“说出来吧,说出来吧,把想说的说出来吧!”她感到有点像被催眠了一样,头脑昏昏沉沉,然后无法抗拒又莫名其妙地当场说了一些“梦话”(她至今不知道自己那天究竟说了些什么“梦话”)。接着对方“叫醒”了她,然后告诉她“不适合这份工作”。小李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难受:“就像被人合法地窥视了隐私,我很后悔!”

那么,小李是不是真的被催眠了?催眠术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来看一看以下的场景:

场面A:

施术者对一名20来岁的女青年说:“……时光在倒流,回到十多年前了,你刚五岁,正在上幼儿园,充满儿时的欢悦,也不乏幼稚的烦恼……”渐渐地,这位女青年改用幼儿腔调说话,倾诉她儿时的经历、追求与挫折。

场面B:

身穿白大褂的医生面对躺在床上的女青年念念有词,女青年开始进入半睡眠状态。医生又对女青年一番耳语,女青年便四肢挺直。 医生又招呼助手将女青年头、脚分别架在两张椅子背上,然后又请人站在女青年身上,女青年竟纹丝不动。

场面C:

一位患歇斯底里性瘫痪、双下肢不能动弹已经数月之久的病人,由担架抬到医生跟前,医生一本正经地作了几个推动的手势,并对病人说:“感觉到真功在运行吧!它正作用于你的神经系统,正在补充力量,你马上可以站起来!可以自己走路了!”接着,病人真的站了起来,举步前走……病人喜极而泣,使劲握住医生的手,旁观者看得目瞪口呆。

以上描述的并非故事或影视的情节,而是施行暗示催眠术的真实场景。催眠术是一种心理控制术,是催眠师运用心理学手段在受术者头脑中唤起的一种特殊意境,也就是潜意识,这种意境能使人的心理对生理的控制力量发挥到最高水平(如场面B),通过暗示可引起被催眠者感知觉、记忆和情感的变化(如场面A,找回记忆)。又如当催眠师在催眠状态下命令一位被催眠者说:“明天上午9点钟你会感到口干舌燥,要喝一大杯凉开水。”第二天上午9点,已经清醒的被催眠者果然喝了一大杯凉开水,问他为何如此,他只是说自己口干,非凉开水不能解渴,坚决否认是别人指使。这是因为人被催眠之后就进入了一种似睡非睡的朦胧状态。在催眠状态里,人有一种远离现实感,游荡在忘我恍惚的主观境界里,主观地将别人的暗示作为事实接受。

催眠术用途广泛,可帮助我们放松,不再被压力、焦虑、悲伤、挫折感等各种负面情绪所影响。在医学上,对失眠、心因、神经症(神经官能症)及心身疾病都具有相当疗效,可帮助戒烟、戒酒、减肥、调整不良的饮食习惯等,现已经扩展到用来培养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力、提高理解力、防治考试综合征等;体育界用来帮助运动员消除疲劳伤痛、增强自信、提高竞技水平等;司法界用来剖析犯罪心理、获取侦破线索、协助教育改造等。

文章开头提到的招聘事件也是利用了催眠术。当然,现在不少公司在招聘雇员尤其是管理人员时,常由心理学家来主持面试,一般采用心理测验问卷、询问等方式来考察应聘者的心理素质,但用催眠方法来招聘人才是很少见的,其目的不外乎通过接触被催眠人的潜意识以及在催眠状态下进行暗示追忆,了解其性格特征、情绪、行为习惯等,从而分析应聘人是否适应某种工作。但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准确,因为在催眠过程当中,极有可能会出现幻觉,幻觉就是不真实的东西,根据幻觉得出的结论当然也是不可信的。像文章开头提到的例子在没有经过当事人同意就擅自使用,反而会给应聘人带来伤害,是不可取的。况且并非每个人都可以被催眠。研究表明,智商较高,比较具有想像力,注意力容易集中,能够放松自己,性格比较稳定,能够接受新鲜事物,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好的人,比较容易进入催眠状态。有10%~20%的人不能进入催眠状态。

在招聘面试中遇到类似情况,也不必担心,因为催眠是要有一定过程的,只要提高警觉,意识到有可能会被催眠时,稍加心理抗拒就可以避免。如遇到以下情形须加以提防:①要求闭眼缓慢呼吸或凝视某物体;②被要求放松;③单调地重复一句命令性语言;④要求注意力专注于某一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