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学走路》和《抬驴》看动画短片艺术创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学走路》和《抬驴》看动画短片艺术创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学走路》(Learning to Walk)和《抬驴》分别是萨格勒布学派和中国学派的著名作品。两部短片表现的故事内容有许多共同点,都是多个路人对于主角在路上的行为提出意见和看法。短片出自同一时期,同时又代表了当时世界上著名的两大学派,在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上又有迥然的表现。本文意在通过剖析两部动画短片,寻求表现同一主题在艺术手法上的多样性,从而获取一些经验,也可以为我们当下的动画创作带来启发。

[关键词] 萨格勒布学派;中国学派;动画短片;艺术创作

一、两部短片的简要介绍

《学走路》是1978年萨格勒布学派创始人之一德夫尼科维奇·波尔多(缩写:波尔多)导演的动画短片,短片采用有限动画的方法,讲述了一个小孩在路上行走过程中,四个路人都强制他学习自己的走路方式,但是他最终仍旧坚持自我。《抬驴》是由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1年摄制的一部剪纸风格的动画片,故事改编自寓言,主要内容为:父子出门,子骑驴,人诽之;父骑驴,人亦诽之;父子同驴,人人诽之;无奈,只好父子抬驴。两部短片描述的都是人走在路上不断被旁人指责的故事,然而所表达的主题却因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而大相径庭;又因两个短片的学派背景有异,艺术形式的表现也产生了巨大差异。本文通过解读两部短片,深刻剖析两种类型的实验短片带给我们动画创作上的启示。

二、两部短片的学派背景

在20世纪中后期,前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学派”和中国的“中国学派”作为另类美学趣味和文化个性的动画潮流,打破了迪斯尼动画垄断世界的局面,引起了动画界的全面关注。萨格勒布学派在40年内制作了600余部动画片,并获得了400多个世界大奖。①中国学派也在其“黄金”和“白银”两个时期创作出了许多民族风格鲜明的作品,多次荣获国际殊荣。

(一)《学走路》的学派背景

“萨格勒布学派”的概念是由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 萨杜尔提出的,他在《世界电影史》中写道:“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市有一个新的学派从1955 年起推出了几位杰出的动画片作家,他们有的受‘美国联合动画制片公司’的影响,有的受西方某些绘画风格的影响,但他们都有一种独特的和吸引人的想象力。”②导演波尔多的影片通常讲述“小人物”题材,这些小人物努力维护自己的正常生活,却总是被时不时打断。短片通常看似简单轻松,实际蕴涵深刻内涵,有着强烈的政治意义。

(二)《抬驴》的学派背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动画步入 “黄金时期”,“”之后,又迎来了 “白银时代”。在这个新的创作高潮,题材、形式不断创新,比较著名的有简洁幽默的《三个和尚》和风格古雅的《南郭先生》。《抬驴》制作于1981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该厂设动画、木偶和剪纸3个部门。导演王柏荣曾执导《小刺猬吃西瓜》《火童》及《老鼠嫁女》等作品,在剪纸动画创作上的成绩尤为突出。

三、两部短片的艺术风格

(一)“有限动画”的《学走路》

因为赛璐珞片的缺乏与昂贵,萨格勒布动画家们发明了“有限动画”,这种方式用八张赛璐珞片可以完成一秒的动画。这种无奈之举却使萨格勒布学派彻底摆脱了迪斯尼模式,形成了另类的视觉效果。

在《学走路》片中,画面运用简洁的二维手绘风格,背景干净利落,没有任何装饰,几个迥异的人物形象也以简略自由的线条勾勒。可以说,正是因为有限动画的“有限”性,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二)《抬驴》中的剪纸艺术

中国学派的动画片最令人难忘的除了寓教于乐的故事内容外,各种民间美术风格在动画中的运用也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剪纸动画片是在借鉴剪纸和皮影戏等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动画形式,它吸收了皮影戏的线条、图案、色彩,又充分发挥了剪纸的镂刻技巧,使人物形象具备了新颖的立体透视感。③剪纸动画在造型设计上只能以平面的方式展现侧面,这种局限性也成就了剪纸动画的个性,动画一般采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构图完整,在运动规律上遵循皮影表演中的关节运动法,配上浓郁的戏曲音乐,将声音节奏与表演节奏统一,极具舞台化的视觉效果。

四、两部短片的音乐风格

(一)《学走路》的精准和生动

由于经济、技术等各条件的限制,萨格勒布学派的作品一般先绘制出画面,然后再制作音效、音乐。与波尔多合作过的作曲家有托米卡·斯莫维克、迪瓦·罗可以及一流的口技表演家米尔杰克·多尔,这些音效师的加入使音效出色非凡,极大强化了动画片的听觉感受。

《学走路》整部短片没有任何话语,除了最后小孩的一声咆哮,其余基本都是键盘类的电子合成器声音。每个人的出现是一种不同的声音:配合小孩走路的音乐是轻快活跃的,其他人的配音充满了刺耳烦躁的感受,尤其是短片最后大兵角色的配音,很像军队的号角声,充满了强制性。每走一步重复一次的声音使画面和声音的节奏感分外鲜明,整体来说,此部短片的配音是精准而生动的。

(二)《抬驴》里的民族乐器

《抬驴》的作曲是蔡璐,他非常善于把握各种乐器的特色,并能根据剧情的发展去把握音乐节奏,很有特色。《抬驴》的伴奏是上影乐团,该乐团成立于1956年,开始只有50人的管弦乐队和9人的民族音乐小组,却曾为多部作品录配音乐,中国学派的动画片基本都是由它制作。

《抬驴》将中国民间乐器中吹奏、弹拨、拉奏、打击乐器都运用上了,再配有简单明了的人物解说,不仅使故事完整表达,更渲染了故事中人物的情绪。不同的乐器使人物的性格、身份及故事的推进都有了更好的促进作用。短片开始选用唢呐,突出喜庆愉悦的气氛,木鱼的敲打与走路的节奏相呼应,二胡、笙等乐器的伴奏也分别吻合了书生和老婆婆的身份。

五、两部短片的思想内涵

(一)《学走路》中“受难的小人物”

如果我们不考证创作背景,单看《学走路》的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其中的轻松、幽默,不会想到蕴藏在故事背后深刻的内涵。然而,在萨格勒布近30年的动画创作史上,艺术家往往是带着政治任务去创作的。一个又一个的动画作品所隐喻的是南斯拉夫人民维护其艰难独行的路线和独立完整的。艺术家采用含蓄的表达方式,借“受难的小人物”来表达思想。可以说,萨格勒布学派和中国学派的共同之处是区别于迪斯尼动画的纯娱乐性。《学走路》采用了象征性手法,主题思想是反对某些超级大国指手画脚,企图用一种强制的手段来限制南斯拉夫的发展模式,非常有现实主义意义。

(二)《抬驴》中“教育”意义

中国学派的动画片绝大多数都带有教育意义,从《三个和尚》到《狼来了》,从《骄傲的将军》到《南郭先生》,对于儿童树立正确价值观有重要意义。有别于《学走路》中的坚定自我的结局,《抬驴》留下疑问,引发观众的深思。通过情节的发展过程,将道理明呈于众:做事要有主见,不可乱听旁人的评论,不能太在意外界的干扰。也有人说,《抬驴》中的路人分别代表了中国的佛家、儒家以及代表劳动阶级的农民,各自观点的冲突反映了中国多元文化的矛盾性。做出这样的分析的确比较深刻,可谓简单的动画做到了令观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六、两部短片给我们动画创作的启示

(一)内涵的表达

萨格勒布学派对于政治的关注和观点表达使其作品被广泛关注;中国学派在中国发展的特殊时期也分别为政治和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和平年代,同时也是一个充斥了大量信息的时代,我们选择怎样的题材来创作动画,就变得尤为重要。

被网友盛赞为“2009年最牛国产动画片”的《李献计历险记》,片中带入了大量的现实题材,如游戏、自救与逃避、 卖肾等话题,将具有现实意义的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英国伯莉动画工作室惯用纪录片形式描写生活中欧巴桑的非完美生活,事无巨细展现了一个中年女人的欢乐和烦恼;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积木之屋》以回忆的方式记录了一家人的温情,从而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通过对于近些年动画作品的研究发现,动画创作题材抛弃了以往的大而空,而是降低姿态以普通人的视角去讲述故事,主要题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童话故事类,童话以其真善美的特质向来成为动画的重要题材,从《爱丽丝漫游仙境》到《卖火柴的小女孩》都深受观众喜爱;(2)生存环境类,在动画的创作题材中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也大过以往,宫崎骏的动画宣扬着回归自然的理念以及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吁;(3)人间情感类,亲情与爱情也是表现的主要内容,《海底总动员》中的父子之情让人难以忘怀;(4)人生励志类,《料理鼠王》中的小老鼠以其卑微的身份最终实现了理想,让人们在欢笑之余也开始相信梦想带给人们的力量。

因此,关注现实题材以及生活细节的艺术作品,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也才能使动画作品更有生命力。

(二)风格的探索

从萨格勒布的“有限动画”到中国学派的剪纸、木偶、水墨等形式,无一不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在今天,当我们看过了世界上各种流派的艺术家创作的各种形式的实验动画,定格动画里从偶动画到沙动画、二维动画中从素描到油画,近些年CG动画又从FLASH到MAYA,实在是人类发挥了极大的聪明才智。对此,我们还能创作出什么新形式的短片来呢?

也许随着人们对于材料的不断认识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还会出现更多的表现形式,但我认为,在内容和形式的衡量上,应当内容先行,只有想好了故事,才能选择与之相协调的形式进行表达。比如《三个和尚》表达的是中国派哲学思想的小故事,所以它选择了中国传统写意国画形式;再比如《骄傲的将军》讲述的是中国古代一个将军的故事,在整个故事中,全部选用了中国民间艺术,造型、表演、声音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因而,一个动画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首先应确定主题,接下来的创作均是顺水推舟了。

七、结 语

总而言之,在无限技术和创作形式面前,在无数主题可供选择的今天,动画短片的创作依旧有许多可能性需要我们去探索。让我们学习曾经的萨格勒布学派和中国学派,即使不是去完成政治或教育任务,我们依然期待动画能够给人温暖,感受力量。

注释:

① 段佳:《世界动画电影史》,湖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② 陈晓俊:《浅谈国产动画电影的民族美术风格》,《电影文学》,2007年第5期。

③ 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第517页。

[参考文献]

[1] 阿达.Z行漫记——参加萨格勒布第五届世界美术电影节归来[J].电影世界,1983(04).

[2] 黄伟.萨格勒布学派动画艺术风格探究[J].装饰,2008(09).

[3] 周明.动画创作主题的审美嬗变[J].电影文学,2012(06).

[作者简介] 崔卉萱(1982— ),女,河北正定人,北京服装学院艺术学院新媒体与动画硕士,浙江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