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前我国货币金融政策新动向及中部地区可采取的现实举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潜在经济增长率放缓,发展方式面临转变。应对新形势,货币金融政策调控思路也有所转变,更加注重短期政策和金融改革长期目标的结合,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将加大。中部地区应抢抓政策调整机遇,采取现实举措,充分发挥现代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中部崛起。
【关键词】货币金融 政策 中部
近期,世界经济继续调整,国内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潜在经济增长率已有所放缓,发展方式面临转变。应对新形势,我国宏观政策调控格局也在转变,特别表现为货币金融政策调控思路、节奏和重点正发生积极变化。在此背景下,中部地区应抢抓政策机遇,加快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现代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助推中部崛起。
一、当前我国货币金融政策发展新动向
(一)货币政策开始倾向于短期操作和有针对性的调控举措
自2012年8月以来,在货币政策稳健基调下,我国一直未采用降低存准和降息等宽松操作,货币调控开始倾向于央票发行、逆回购等短期操作和一些有针对性的调控举措,如差别化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空间等。当前我国经济呈现下行调整趋势,但货币金融领域仍处于较热状态,1~5月份,广义货币M2增幅始终处于15%以上的高位,高于年初制定的目标增速,1~5月份人民币贷款总体增加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多增2792亿元,社会融资总量高达9.11万亿元,比同年同期多3.12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在当前“冷经济、热金融”的大背景下,我国货币当局已明确表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的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未来一段时期看,我国通过降息等手段增加流动性的可能性不大,更为可能的调控方式是将短期操作和金融改革长期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调节短期资金供需,以及结合利率市场化改革,取消贷款利率的浮动下限等。
(二)加快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非常复杂的局面:一方面,经济结构失衡,产能过剩问题严重,新兴行业、“三农”、小微企业多年的融资难问题已成痼疾,实体经济缺血严重;另一方面,大量资金在金融机构间打转,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资金空转”问题凸显。针对这些问题,近期国务院和央行多次提出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具体要采取的举措是: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的信贷支持;支持调整过剩产能;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倾斜,明确全年“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三)积极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针对当前我国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中小企业金融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等现状,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将有所加快,其中重要的一项是要加快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今年6月19日,总理在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进一步发挥民间资本在村镇银行改革发展中的作用等。下一步,国家相关部门将研究放宽金融业特别是社区型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入,可能会改变以往设立金融机构时的股东性质限制,以及只能以大银行作为股东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硬性规定,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玻璃门”有望打破。
(四)强化影子银行和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风险防控
近年来我国金融多样化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影子银行渠道形成的社会融资规模大幅攀升,据中金公司近期测算,目前我国广义信用的影子银行规模已达到27万亿,约占当前GDP规模的一般。影子银行规模的快速膨胀,导致市场利率居高不下,大量流动性在金融系统“内部循环”,难以起到给实体经济输血的作用,同时也集聚了多样化风险。为防范影子银行风险膨胀,中国银监会于2013年3月《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核心内容是促进银行理财产品的真实性,强化对银行非标准债权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客观上将起到银行去表外杠杆化,以及规范整顿银证、银基业务等作用。针对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等问题,近期审计署对36个地方本级政府债务进行审计,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借新还旧情况加剧。伴随地方财政收入减收压力加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正不断加大,平台贷款违约将由从潜在风险变成现实。可以预见,今后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监管将更加严厉。
(五)加强对企业开放和“走出去”的金融支持
面对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近期国家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加大开放力度和“走出去”。今年3月份,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商业银行开展进口信贷业务以及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今年6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要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拓展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平台和商业银行转贷款渠道,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推进个人对外直接投资试点等工作。从这些政策措施看,未来我国金融政策将更加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
二、中部地区经济和金融发展现状及特点
自2006年我国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稳步提升,虽然经历2008年以来是世界金融危机,但仍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在缩小。近年来,中部地区发展表现的共同特征是: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社会投资快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均呈现加快趋势;城市群发展发力,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大趋势。
相比于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仍相对滞后,突出表现为地方金融业发展滞后,金融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还很薄弱,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集聚的风险在加大。以安徽为例,截止2012年,安徽拥有金融机构网点数近万余家,但结构和区域分布极不平衡,从资产总额来看,省直地方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约占全省地方金融资产总额的98%,银行类地方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约占全省总额的89%,金融机构大多都集中在省会合肥,为县域经济、中小微企业服务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严重不足,县域经济存贷比49.6%,有16个县不到40%。近年来,安徽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发展,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规模快速增加,一方面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挤出效应明显,另一方面也使得政府债务风险集聚,不利于地方经济和金融稳定。加快改善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环境,提升金融效能,已经成为新时期加快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货币金融政策已从以往“收收放放”的调控思路,逐步转变为将短期政策操作和金融改革长期目标结合起来,更加注重金融体系的合理构建,更加注重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平衡,其中蕴含了重大机遇。中部省份应深刻领会国家政策意图,积极采取一些现实举措,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加快实现中部崛起。
一是加快完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地方金融是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力军,针对地方金融发展不足现状,中部省份应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加快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依据中央精神,中部省份可在地方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村镇银行组建要求等方面争取国家改革试点,改变以往不尽合理的政策限制,促进中部地区地方金融发展大繁荣。
二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目前,中部省份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实质性问题是融资成本过高问题。对此,中部省份应顺应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大趋势,积极引导省内金融机构开展业务调整,合理安排贷款结构和期限,科学设计风险控制和规避方法,适度降低市场利率水平,更大力度支持我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三是加强对特定领域的金融支持。中部省份产业结构偏重于原材料产业和重化工业,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内外需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钢铁、化工、建材和新能源等一些新兴产业领域出现产能过剩,中部地区表现尤为严重,严重制约了中部地区崛起。对此,金融政策应有所倾斜,如制定金融支持调整过剩产能的相关措施,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等。
四是积极做好融资平台风险控制。在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地方融资平台清理整顿的相关政策,严控违规违法融资的同时,各省还应加大政府性资金、资源、资产的统筹力度,将优质资产注入融资平台,提高政府融资平台信用等级和融资能力。对于融资平台风险监管,还需避免“一刀切”模式,针对平台资产负债状况健康、还本付息安排有保障的平台公司,应积极协助其加快业务审批核准进度,稳步扩大融资规模,重点助推新兴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
五是支持企业对外开放和“走出去”。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下,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但中部地区企业“走出去”总体处于起步阶段,有实力的“走出去”主体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投资战略。在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仍然严峻的情况下,中部省份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的相关金融政策政策,拓展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大“走出去”的规模和质量,促进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维强.我国区域金融政策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5(2).
[2]张利.安徽省地方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1(7).
[3]曹亚楠,李欣欣.金融结构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探讨[J].青海金融,2012(1).
[4]王鑫磊,陈斐,王海萍.中部地区经济格局动态演变的空间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2(7).
作者简介:王业春(1980-),男,汉族,安徽舒城人,毕业于安徽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任职于安徽省经济研究院,经济师,研究方向:投资、金融;王斌(1985-),男,汉族,安徽岳西人,毕业于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任职于安徽省经济研究院,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财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