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企业对偶吸收能力对产业网络合作模式影响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企业对偶吸收能力对产业网络合作模式影响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网络合作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选择。吸收能力是合作效率最关键的因素,也是研究产业网络合作发展趋势的重要切入点。目前对吸收能力的研究仅注重在单一企业的研究,忽视企业间关系而使其难以对合作效率进行深入认识。本文以企业间协作关系为基础,通过分析对偶吸收能力对合作对象、程度和方式的影响,将网络信任体系、企业合作意愿、企业间能力间匹配性三个维度引入企业间合作效率的研究,建立了基于对偶吸收能力的企业间合作模式。阐明对偶吸收能力对合作效率起着关键作用,揭示网络高效率合作内在机理。

【关键词】对偶吸收能力;合作关系;合作模型

一、引言

为适应市场变化企业间网络合作在全球范围快速兴起,速度、柔性化、整合和创新成为企业组织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其商务活动已经不只是在企业所设定的边界和范围内,而是扩大到企业间的网络范围。随着信息扩散速度的加快、外包的盛行、网络合作关系的日益密切,企业核心生产活动具有“虚拟性”的特点。产业网络合作是经济活动和利益关系联结起来的组织网络,产业网络合作的目的是:实现企业间信息共享、知识技术共享、品牌共享与系统共享,以获得“联结经济”效益。产业网络合作的作用可以规避企业间竞争的不确定性,如资源的相互依赖性,更有利于企业间信息沟通和控制收益。产业网络作为企业的社会资本,使企业可以获得双重竞争优势,既从网络团体和网络的管理中获得的团体优势,也可凭借网络内各企业所拥有的特定的能力共同组建而获得的(虚拟)公司优势。

产业网络内企业合作可以分为常规性合作与创新性合作两种:常规性合作是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合作,强调业务间协作,是价值链上构建的产物,企业受益于合作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创新性合作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是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的合作,强调知识的融合,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创新获得超额利润。无论哪种合作,合作效率成为企业间网络关系选择中的最终目的。企业合作效率受企业间能力契合程度的影响,即企业的对偶吸收能力的影响。企业吸收能力与企业核心能力是同时期提出概念,但大量研究集中在企业核心能力上,随着企业间的网络合作在全球范围快速发展,研究已从单一企业扩展到企业间的研究,对偶吸收能力日益成为合作效率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将以吸收能力为切入点,揭示影响网络合作效率的关键因素,并为企业提供网络合作关系选择的方案。

二、关于对偶吸收能力文献研究

企业对吸收能力是指要考虑自身的因素,同时针对合作伙伴建立专属性吸收能力。企业识别、吸收、以及运用其他企业知识的能力建立在社会性互动、合作过程以及伙伴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超额利润是由合作企业共同产生、共同分享的。1977年Pfeffer J,Salancik G.R.最早提到深入到企业间互动的角度研究影响吸收能力的维度,把吸收能力认为是交换的重复过程,并由此创造出关系租金。在合作组织间对偶关系研究上,Krapfel

J.R,Robert K,Salmond D,等(1991)指出合作伙伴现有的知识基础必须有所重叠,否则就没有吸收能力。Burt R.S.(1992)通过发展共同惯例提升资源再组合能力,可以有效地使组织识别与吸收彼此的知识,组织间通过关系与归属某个群体而增加的相似性等。Zahra J.George H.2002认为吸收能力应该在学习对偶的层次来进行衡量,他们提出并证明相对吸收能力的概念。综合文献研究表明,吸收能力中的关系维度是影响企业合作效率的最重的因素,对偶关系以互惠、互动为核心,使企业间的互动深度嵌入在网络合作中,对偶关系成为合作网络中的基础。基于对偶吸收能力的网络合作关系的选择主要在以下三个层面:合作对象的选择、合作程度的选择、企业间关系治理机制及合作方式的选择。

1.对偶吸收能力对合作对象选择的影响。网络合作中企业间合作对象的选择是基于对偶吸收能力大小,企业会优先选择对偶吸收能力大企业合作,以提升合作效率。基于对偶吸收能力企业选择合作对象核心要素是:兼容性和匹配性。兼容性包括技术兼容和文化兼容,技术的兼容性是指技术领域相似或衔接,企业文化的兼容性即企业文化内容和强度的兼容;匹配性包括知识和能力匹配,知识匹配即知识基础的重叠域大小,重叠域越大越对偶吸收能力越强,企业间越具有快速合作的潜力。企业间可以从通过知识基础三个方面内容来判断合作对象知识基础重叠域大小,即知识内容的默会性、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和知识成分的相似性。合作企业可通过分析知识基础的内容,对比存在的差异,增加知识基础重叠域提升对偶吸收能力。能力匹配是企业组织管理能力相似性,它包括二个方面组织管理措施和组织结构的相似。组织管理措施在企业一系经济活动中准则和杠杆,它能明确表达企业战略意愿、价值观以及企业发展的方向,同时规范和引导企业员工的行为。组织管理措施相似体现组织行为的相似,例如企业的补偿措施对部门以及业务单元的创新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补偿措施的相似使企业能够更加容易的吸收外部知识。组织结构是组织处理信息途径和决策体系的综合体现,是组织内部效率综合反应。企业间相似的组织结构会促进对外部知识的吸收,例如在处理隐性知识与复杂知识的交流中更为明显。

2.对偶吸收能力对合作程度的影响。网络内各企业间虽然在各自企业生产要素互不相同,但确能在价值链环节上具有部分比较优势,为了网络在市场竞争中“共同优胜”,避“共同劣汰”,企业间在产业链环节上展开合作,为了实现合作效率,网络合作企业都会有目的地增加对偶吸收入能力,以构建友好的共生网络的模式。对偶吸收能力影响企业间的合作程度,可以从合作的地位和依赖程度的两方面分析。(1)网络内企业间合作地位描述企业间合作过程中,讨价还价能力在控制到服从之间不同变化的程度。网络内企业间合作地位受企业的对偶吸收能力的影响,当网络中对偶吸收能力强时,合作双方地位相当,双方在合作程度就较为密切和长久。反之,一方就会在合作关系中的地位较高,而较高的地位则意味着具有较强的网络内部控制能力和讨价还价的能力,使该方从双方关系中获取比较多的利益,因而具有很强的网内制衡力量。合作地位的差异性过大一般来说会获得较高的垄断利润,但对于合作程度的紧密和长久并不是下相关的关系。例如,大企业在网络中地位较高,具有较大的网络制衡力量,在网络中与其它企业间的合作深度和周期都低于对偶吸收能力强的企业间的合作。(2)网络内企业间相互依赖程度受企业间专用性投资合作范围和深度影响,企业间专用性投资是指企业间在合作过程中互惠和支撑内在需求所投入的投资总量,包括增加企业间兼容和匹配所作的一切投资。合作一旦终止,专用性投资就将成为一种沉默成本,高昂的成本给投资大的一方将带来较大的损失。因此,网络合作过程中企业间为提升对偶吸收能力而投入大量专用性资本,增加了企业间的相互依赖,进一步促使企业合作中的信息交流,增进企业间人员的频繁往来,加强企业间合作程度。(3)对偶吸收能力对合作方式的影响。对偶吸收能力的大小决定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公平性,对偶吸收能力大的企业综合适应性程度高,合作时间越长和合作效率越高,对偶吸收能力的综合适应性决定企业间合作方式。企业对偶吸收能力综合适应性程度越高的企业间就更容易选择紧密的合作方式,通常会选择以产权管理为主的结构。典型的有企业集团形式,网络中的企业都是独立法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它们之间是以产权为主的管理。处于主导地位的寡头企业通过参股的方式来协调整个网络内的经济活动,网络内可以避免无序竞争带来相互伤害。而对偶吸收能力综合适应性程度越小的企业间就更容易选择松散的合作方式,通常会选择以契约管理为主的网络合作方式。网络中企业之间主要是以契约为主的管理形成,较为松散的企业合作方式,是最接近市场的组织形式,包括传统与非传统契约形式。对偶吸收能力的大小是相对概念,网络中企业间合作方式有行业协会、卡特尔、价格同盟、共同投资、互惠贸易协定、协调委员会、合作生产、分包制和战略性联盟等形式,合作企业会根据彼此的对偶吸收能力大小选择相应的合作方式。综上所述网络中企业间合作模式的选择主要涉及到的合作对象、程度和方式等三个方面均与对偶吸收能力相关。

三、基于对偶吸收能力的网络合作模式研究

网络合作的内在本质特征是一种合作竞争型准市场组织,它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制度安排,效率性是这种制度安排的最终目的,但达成有效存在着许多的障碍:合作中失去自主经营权;合作双方地位的差异;企业间利益的不一致或合作的利益对某一方不显著。网络合作机制的建立必需改变原来的以权力构建企业制度、以价格构建市场秩序的理念,建立以吸收能力构建合作竞争型准市场组织制度。

基于对偶吸收能力的网络合作模式是以社会互惠理论为依据,以网络信任体系、企业网络合作意愿为网络合作基础,以构建完整稳定的价值网络为目的,核心是根据企业间对偶吸收入能力大小作为标准,构建高效率的网络合作模式。合作模式从三个维度进行构建:首先要有良好网络信任基础作为外部环境;其次要根据对产业链和企业战略发展意图判断企业合作的意愿;最后要以企业间对偶吸收能力大小,从兼容性和匹配性识别合作对象,从相互地位和依赖性判断合作程度,从综合适应性决定合作方式。网络信任体系、企业合作意愿、企业间能力间匹配性对网络合作绩效和产业网络稳定发展产生综合影响。如图1。

图1

基于对偶吸收能力的企业间合作模式的优点在于,对偶吸收能力体现了双方知识基础、组织管理措施以及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相似性。可以用适应性有效地解释企业间学习,以相似性分析知识溢出和转移,以歧异性研究企业间合作创新,通过对企业间的互动行为解释网络内两个个体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并对合作效率进行有效分析。对偶吸收能力成为分析网络合作效率解释网络合作目的的最佳视角。基于对偶吸收能力的网络合作模式弱点在于,对偶吸收能力本质上是企业自身吸收能力与企业间对偶关系的函数,一旦脱离合作网络与组织间关系,就退化为企业内部的能力而丧失其意义,因此,基于对偶吸收能力的网络合作模式依赖网络环境健康发展。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文章通过分析对偶吸收能力对合作对象、程度和方式的影响,阐明对偶吸收能力对合作效率起着关键作用,揭示网络高效率合作内在机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基于对偶吸收能力的网络合作模式是组织在知识与结构基础上的相互识别、获取、有效利用资源的合作模式,是一种基于互动双方合作关系的分工互惠模式,是一种弱化组织界限嵌入在组织间共生模式。文章提出建立基于对偶吸收能力网络合作模式,为企业间合作提供选择思路,促进企业间稳定合作关系,提升企业网络合作效率。

参 考 文 献

[1]Pfeffer J,Salancik anization design:the case for a coalitional

model of organizations[J].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77(6):15~29

[2]Burt R.S.Structure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Cam

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12~16

[3]Krapfel J.R,Robert K,Salmond D,et al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manag

ing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1(25):22~37

[4]Zahra,S.A.&George.G 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u

alization.and exten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185~203

[5]江若尘.大企业利益相关者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41,148

[6]罗珉,何长见.组织间关系:界面规则与治理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6(5):87~95

[7]贾根良.网络组织超越市场与企业两分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4):13~19

[8]李新春.企业联盟与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40

[9]曾楚宏,林丹明.论企业边界的两重性[J].中国工业经济.2005(10):73~80

[10]陈宏军.企业间关系的类型及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8(5)

项目基金:省科技厅项目:河南产业网络中人才资源有效合作研究(项目编号:11240045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