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防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在新形势下面临着诸多问题。根据近年来金融发展趋势,构建和谐经济生态环境,提高商业银行自身防范能力对于提升我国本土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金融业 信贷资产 风险管理
21世纪初中国融入了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金融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本土商业银行面临着更为艰巨的竞争。然而,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资料,2006年1到10月我国商业银行发现案件七百七十多件,涉案金额超过三十九亿元人民币,风险金额近二十五亿元。中国银行业存在的风险仍然比较严重。其中,信贷风险仍是目前第一位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仍处高位,反弹压力大,不良贷款成因尚未根本改变。
一、 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宏观金融环境分析
1.竞争格局多元化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已对所有的外资金融机构开放,竞争主体已由原来单一的本土化国有、本土化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变为国内外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通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独资等多种经济主体并存的竞争格局。本土银行将面临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竞争压力,客户分流在所难免,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2.融资多元化
在金融市场化与国际化方面,融资脱媒化、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市场主体及监管国际化成为未来几年金融市场环境变化的突出特征。企业的融资渠道更为广泛,不限于原有贷款模式,而涵盖股票、债券、基金、票据贴现等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当企业有更多的融资品种和服务机构可以斟酌选择时,金融信贷市场就会从原有的卖方市场转变化买方市场,同时,企业对金融产品的议价能力有较大提高。
3.信贷资产增长趋缓
在宏观经济环境方面,未来五年宏观经济GDP受油价及房价持续高位运行、外贸环境趋紧、国家宏观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增速会有所放缓,但预计维持在7%左右。这些因素导致企业、个人手中的余钱减少,存款增长速度将减缓,同时人民银行对存款准备金、存贷比持续提高要求,对商业银行而言信贷资产-贷款量增长减慢,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二) 内部管理分析
虽然现在我国已有部分金融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管理,管理流程细节化,甚至已有很多引入了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的概念,但在管理方式上仍存在诸多问题:
1.审查流程失效性
针对我国90年代贷款审查不严产生的不良贷款问题,各银行普遍根据牵制原则,设立贷审会制度, 即通过在贷款审查环节人为设立双人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信贷主管签阅、信贷管理处初审、贷审会复审、最后由信贷执行官终审等道道关卡来降低风险。各银行的贷审会成员由银行内部各部门领导组成,其人员组成基本不流动,贷款是否通过审查,由集体讨论一致通过, 组成牢固的内部利益集团。一旦将来信贷资产发生问题,“集体决策=集体责任”,很难起到真正决策作用。
2.贷后检查形式性
2002年人民银行在全国普及了信贷资产五级分类法,即由原来按期限-正常、呆滞、呆帐,不良贷款形成后分类,改为由信贷从业人员预计信贷资产是否能足额按时偿还本息,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的分类方法,并对不同风险类型的贷款规定了相应的检查频率和要求。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各行贷后检查的频率虽然能达到要求,但贷后检查报告的质量低下,普遍存在事后补做,报告内容空洞、重复等问题,防范措施难以到位。
3.内部稽核欠缺独立性
由于商业银行稽核部门是各基层行的内部设立机构,其人员构成、机构设置、薪酬体系均由同一机构的内部高层领导决定,因此在开展业务时缺乏独立性,权力受限,在检查广度和深度方面比较欠缺,即使发现有关资产安全性方面的隐患,也不能更妥善更充分地得到解决。
(三) 融资产品风险不确定性
1998年前,商业银行原经营的人民币信贷资产业务以对公贷款和对私小额存单抵押贷款为主,对私小额存单抵押贷款占比极小,一般仅占5%左右,借款用途为解决短期个人紧急用款之需,期限通常在一年以内。现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种类已增加了汽车按揭贷款、住房商业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品种。商业银行将来还将依据国际市场的变化适时增加融资产品,其面临的风险将更广。
(四) 金融犯罪手法多样性
近年来,金融犯罪屡见报端,犯罪手法层出不穷,往往利用金融内部体系漏洞,金融新产品相应市场体系、法律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内外勾结,制造了多起金融案件。其主要方式有:
1.注册空壳公司或互相投资
骗贷企业往往建立企业集团,实行母子公司制,先注册一家实收资本额较高的公司,注册成功后抽逃资金,然后在各级子公司之间相互投资的方法,增加企业融资渠道,快速增加企业资产,以实现“借鸡生蛋”的目的。这些企业从各商业银行融资后,资金在各级子子孙孙公司间迅速转移,其中“深圳三九”就是典型案例。
2.单个项目重复融资
骗贷企业还充分利用商业银行间信息不透明的机制,将同一建设项目,包括房地产建设项目、投产项目、固定资产项目、研发项目等,在多家银行重复融资骗贷后,将资金挪作他用。还有部分房地产公司利用售房市场信息不透明的弱点,将单套住房在不同商业银行重复按揭出售。
3.伪造虚假资料融资
现在伪造虚假营业执照和贷款卡融资已随着银行间贷款卡系统的联网而消失,出现骗贷企业将未出售的房屋采用房地产公司内部员工虚假按揭的方式骗取银行资金的现象。据2006年3月21日《京华时报》报道,同泰房地产公司涉嫌利用假业主签订购房合同骗取银行贷款,引发北京银行安定门支行向87名签合同的“业主”和同泰房地产公司追债。
4.内外勾结作案
商业银行内部人员内外勾结的犯罪行为,对金融资产安全构成致命威胁。2005年4月,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发现,北京华运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向该行申请办理“森豪公寓”按揭贷款的过程中,内外勾结,用虚构房屋买卖合同、提供虚假收入证明等手段套取按揭贷款及重复按揭贷款,并将按揭得到的资金移至外地,致使该项目形成烂尾工程,形成风险敞口6.4亿元。
二、如何防范信贷资产风险
中国商业银行资产风险形成的原因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金融生态环境,一类是金融主体自身,即商业银行内部因素。本文拟从这两方面出发,着眼于加强检查监督力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范信贷资产风险,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效果。
(一) 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环境
1.健全金融法制体系
构成金融生态环境的要素,按照重要性排序,第一位是法制,法制问题是当务之急和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
(1)明确信贷资产责任
在我国的《会计法》中,针对会计从业人员造假的相关责任,明确企业负责人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但在金融业的相关法规中,对信贷资产安全责任却没有明确规定。这种情况下,很多银行根据目前的贷款审查流程,制订企业内部规定。
(2)完善金融产品法规
在金融产品问世前,相关法律制度并未及时得到修订及完善,特别是目前的个人住房及汽车按揭贷款,对于发生欠款情况等问题的预见性不高,往往“病急再投医”。在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的情况下,由人民银行、银监局等职能部门做好防范工作,尽可能多地考虑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和处理方法。
2.健全社会信息体系
目前,金融系统已建立企业、个人两大内部共享征信系统,能随时调阅企业和个人的负债情况,为商业银行之间信贷信息共享提供了便利,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1) 并网企业征信系统
当前企业征信系统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提供商业银行的贷款信息要素不齐全,建议在每笔贷款项下增加贷款项目用途,并按项目人为设立金额及用途限制以减少重复骗贷现象;另一方面,企业征信系统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与企业向财税局报税用的财务报表数据不联网,为企业骗贷、漏税等提供可能。若国家财税与金融系统联网,企业必须在融资和缴税中作出两难选择,想粉饰报表多融资,必定多上交国家税款,反之亦然。
(2)补充个人征信系统
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刚起步,只能提供个人贷款记录,不能象企业征信系统那样提供一定时期的企业财务数据记录。而且如果个人需要融资,仅须在贷款时提供一次收入来源证明,然而商业银行仅凭一张收入来源证明,无法了解个人真实的收入、支出等情况。建议个人金融内部个人征信系统增加个人的收入、纳税情况,房产情况。
(3)共享其他信息系统
最新金融政策仅采用贷款利率杠杆调节个人房地产信贷规模,税收征管部门、商业银行、房地产管理局三大信息系统仅限各系统内部查询,系统间不联网,家庭名下的全国房产面积和信贷信息无法深入核实,这就为恶意融资扰乱金融秩序提供可能。
(二) 提高商业银行自身防范能力
1.加强内部管理
企业流程再造BPR必须在安全性和收益性之间作出合理安排,过分强调增加操作关卡只会浪费管理成本。贷款决策机构――贷审会的成员必须保持相对独立性和流动性,须有一定的外部人员参与。建议内部稽核采取由董事会下直接领导的委派制,审计工作上也必须保持相对独立性,工资奖金分配与被稽核分支行完全脱钩,若干年轮换。
2.提高信贷员从业素质
建议设立“信贷从业资格证”制度,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订标准,信贷员必须考核后持证上岗,每年定期进行相关业务知识及职业道德培训。信贷员业绩考核指标实行信贷资产质量“一票否决制”,若从业期间发生信贷资产安全事故,视情节轻重给予不同程度的惩罚。
(三) 加强监督检查力度
笔者认为,对金融信贷资产违法犯罪的处罚力度,应数倍于其获得的经济利益和所造成的损失,甚至会因违法行为倾家荡产,才能起到震慑作用。金融监管部门和国家执法部门还应当增加检查频率和深度,提高违法者被发现、被查处的概率,让欲违法者“不敢、不想、不能”,真正降低金融案件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广明群.金融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上海质量,2004,(2).
[2]刘光溪.入世后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评析[J].新金融,2004,(3).
[3]刘凤军.我国银行营销流程的整合与再造[J].中国金融,2004,(5).
[4]李鹰.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几个认识问题[J].中国金融,2004,(6).
[5]彭江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系统[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6]孙建平.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7]司徒珑瑜.产品经理的发展与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新金融,2004,(3).
[8]徐京龙.质量管理体系中最高管理者的作用及其审核[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2,(4).
[9]周战强,等.银行业的世贸规则及国际惯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周路.谁将出局――来自银行业的思考[M].文汇出版社,2002.
[11]赵武材.商业银行的质量文化建设[J]. 中国质量认证.2003,(3).
(作者单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