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阅读教学中的切入\深入与融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解决传统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里直接、高效地进行教学。笔者以为阅读教学以快捷的方式切入、涵咏品悟地深入与文本对话地融入来进行,应当是务实高效课堂的必然追求。
课堂切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很多教师在上课开讲之时喜欢绕弯子、兜圈子,往往七八分钟过去,不能够切入教学的正题,一节课的黄金时间被浪费了许多不说,学生的听课热情和学习兴趣也被消磨殆尽,课堂教学的效果得不到保证。课堂教学的切入必须遵循便捷、明晰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课文文本钻研时要从内容上、思想上、表现形式上去审视它。只要认真研读,找出一篇文章中的窗口段或中心句。牢牢抓好这些窗口句段,巧妙切入文本展开我们的教学,直奔文章的中心内容或重点内容,然后上挂下联全面开花,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整节课的教学环节都会显得紧凑而有张力,必将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就是是十分典型的窗口段。“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这段话既点明了詹天佑具有杰出的才能和崇高的爱国思想,同时也指出了他的突出贡献。詹天佑修筑紧张铁路的过程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这是文章所要突出表现的中心。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个中心,扣点巧问:文章哪些部分内容能让你感觉到詹天佑的爱国和杰出呢?学生很自然地进一步去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内容,如接受任务和勘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集中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品质。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突出了他的杰出才能。让学生总览全篇,就能够很快地对全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还有利于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遵循文章的内在思路,走一条明晰的学习文本之路。
深入,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何为深入?我们不妨从文章语言形式、语言内容两个方面来思考。入选到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但是文章的语言究竟美在哪里,为什么能给人以美的感觉,这都需要认真品读才能有所感悟;文章的内容写的是什么,这些内容的背后究竟还包含着什么,这也需要通过教师的努力,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学生遵文路,循学路,认真阅读理解,才能逐步实现对文本的深度感悟。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文章的中心句是“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课文的第12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具体描写了父亲挖掘的艰辛过程,充分体现了父亲执着的信念和救子时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我们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这段文字: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里没有直接写挖了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品读中感受到,这样写使人感觉到时间过得很慢,36小时不是简单的36小时的挖掘,而是36小时的煎熬。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着的信念和救儿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接下来,我们深入到文字的背后,8小时,一个正常人的一天标准工作量,父亲是连续不间断地完成的,满脸灰尘的背后那是一张劳累面孔的;12小时,常人一天中加班加点工作的最大限度,布满血丝的眼里浮现的该是怎样的辛苦;24小时,废寝忘食地挖掘,衣服破烂不堪,他已经全然不顾了,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内心焦急程度也在不断地加深;36小时,两天两夜的不停歇的挖掘,这已经不是一个正常人所能坚持的了的,算得上是打破极限了,眼是睁不开的眼,腰是直不起的腰,腿是难以挪动的腿,手是麻木肿胀的手,不仅仅是这样啊!你看他已经到处都是血迹!那该是怎样的疼,那该是怎样的痛!在这种感悟基础上,我们不妨将文本结合学生的感悟板书成小诗的形式:
然后教师打破这段文字原有的顺序进行深情地引读:
师:他挖了8小时――
生:满脸灰尘。
师:12小时――
生:双眼布满血丝。
师:24小时――
生:衣服破烂不堪。
师:36小时――
生:到处都是血迹。
师:劳累的父亲、辛苦的父亲、焦急的父亲、浑身疼痛的父亲,放弃了吗?
生:没有!
师:他依然是――
生:永不放弃!
通过层层剥笋,含英咀华,在重点句段上响鼓重擂,在关键词处停一停、站一站、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反复地品读涵咏,把文字背后的内容读出来,文章的感悟自然就有了深度。
融入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阅读教学的最后落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教师、学生共同走进教材中的精神圣殿,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上的生命对话,才能真正培育和涵养学生的情感,课堂才会增值。融入,教师教得会非常的轻松,学生学得才会愉快。融入,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才能与文本中的人物相知相惜,同呼吸共命运,才能被打动,才能情动辞发。
教学苏教版第三册《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三自然段时,不少教师很自然地想到了仿句练习:歌声会领您 看到
。歌声会把您 想起
。语文教学固然离不开语言训练,但语言训练究竟如何进行值得思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不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融入自己心中的童话世界里,再进行情不自禁的表达训练。我们可以把此处的语言训练后置到第四段教学完毕进行。我们可以启发谈话:“孩子们,如果你也是一只漂亮的蝈蝈,你愿意陪伴盲婆婆吗?”这个问题的抛出应当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孩子们刚刚懂得课文中男孩有一颗关心盲婆婆的美丽心灵,每个孩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情感熏陶和精神引领,这可爱的种子正播撒于每个孩子的心田,如何让这颗种子进一步萌生出叶芽,这需要教师的阳光雨露。我们直接把孩子拉入文本,进入角色,融入他们刚刚建立的非常喜欢的物象――蝈蝈。我们进一步引导:“啊,你们都是一只愿意陪伴盲婆婆的那只美丽的小蝈蝈,”老师随便走向一个孩子,“告诉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小蝈蝈。”自然会引出来自:稻田边、花园里、树林中、菜地里――等等不同地方的小蝈蝈。再问:“说说你想怎样让盲婆婆开心幸福呢?”鼓励每个孩子先介绍自己再说心愿:我是来自 的一只小蝈蝈,我想领着盲婆婆 。在几个不同“蝈蝈”表达完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固化,即把瞬间的精彩课堂,瞬间的思维火花,固化为一种知识常态恒久存附着于每一个个体,即所谓教学的面向整体观。出示:
歌声会领您( ),看到( )。
歌声会把您( ),想起( )。
此时学生完成填空练习,应当难度不大,也不会仅仅是几个优生在作为。正是语言训练环节的有效性得到落实。
融入后,教师的操作可以采用引读,设计小练笔,指导感情朗读,引导即兴表演,或者是现场争辩等形式,使课堂变得更灵动,更鲜活,更加妙趣横生。
作为语文教师能够处理好一篇文章教学中的切入、深入和融入,课堂教学应该能够步入一个极其理想的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双语实验小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