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语中偏义复词的鉴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语中偏义复词的鉴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偏义复词作为汉语中一种独特而有趣的语言现象,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古代汉语偏义复词还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词汇现象, 只是一种临时性修辞现象, 而现代汉语偏义复词以古代汉语偏义复词为基础, 已发展凝结成一种较为稳固的词汇现象。

关键词:偏义复词;鉴别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13-01

王力先生曾说:“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复音词值得注意,这种复音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有人把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这段话非常明确地给偏义复词下了定义,并突出了偏义复词的鲜明特点――词义的偏向性。因此,王力先生的这段话为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偏义复词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指导。由此可见,所谓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对、相反或是相类相近的词素构成的复合词,其意义偏指其中一个词素,另一个词素作为陪衬而不在复合词中表意。

有关汉语偏义复词现象最早在三国时期的注释家王肃的《左传・昭公十三年》中就有记载:“郑,伯男也,而从公侯之供。”王肃注日:“郑,伯爵,而连男言之,犹言曰公侯,足句辞也。”所谓“足句辞”,按照今天的语言学观点来看,就是说“男”在句中并不表意,只市起音节陪衬作用,所以“伯男”是偏义复词。随后唐朝的孔颖达又提出了“连言”(即“连类而及’)之说。《礼记・杂记》:“为妻,父母在,不杖不稽颗。”在这里“父母”为偏义复词。孔颖达疏:“按《丧服》云:‘大夫为适妇,为丧主。’父为己妇之主,故父在不敢为妇杖;若父没母在,不为适妇之主。所以母在不杖者,以父母尊同,因父而连言母。”此“连言”之说,给后世的“连及”和“因此及彼”说的问世提供了理论根据。直至清代学者余褪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因此及彼”的训话条例,这一理论为后人训释古书中的偏义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可见在我国传统语言学中,偏义复词现象的研究源远流长。到了现当代,词的性质、结构、选择应用等汉语词汇学研究得到了发展,偏义复词现象的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然而,有一些古今偏义复词,虽然其词形相同,而词义有变化,这些偏义复词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古代是偏义复词,现代却不是偏义复词;第二种为古代不是偏义复词,现代却是偏义复词。那么,我们在日常阅读中应该如何鉴别偏义复词呢?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一、古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

在古代汉语里, 我们判断某个词是否偏义复词需要依据上下文, 即语境。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来, 一旦脱离了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 其临时性便随即消失, 同时即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例如:

①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后汉书・何进传》)

②骂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 《史记・文帝纪》)

③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管子・权修》)

④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战国策・燕策》)

⑤复令人庶之野而观其圣,逢烈风疾雨,终不迷惑。(《王充・论衡正说》)

例①中的“成败”是偏义复词,词义偏指“败”,无“成”义。例②中的“缓急”是偏义复词,词义偏指“急”,无“缓”义。例③的“人君”是偏义复词,词义偏指“君”,无“人”义。例④的“君人”是偏义复词,词义偏指“君”,无“人”义。例⑤中的“庶人”是偏义复词,词义偏指“庶”,无“人”义。

二、现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

现代汉语中也有少数情况需要借助具体的语境才能判断某个词是否是偏义复词。

①今天,厂子里外都没有一点动静。(《四世同堂》)

②功效缓急止痛。适用于胃院隐痛不适者。(《中药药方》)

③你不懂!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茶馆》)

④他独自出海,家人提心吊胆,惟恐他有个长短。(《现代汉语词典》)

⑤这批木材长短不一。《现代汉语词典》

例①中的“动静”为偏义复词,词义偏指“动”,无“静”义。例②中的“缓急”亦为偏义复词,词义偏指“急”,无“缓”义。例③中的“国家”亦为偏义复词,词义偏指“国”,无“家”义。例④的“长短”词义偏指“短”,指意外的变故,“长”只是作为陪衬,无义可言。例⑤的“长短”不是偏义复词。

但多数情况下, 现代汉语中对偏义复词的判定一般是不需要借助于语境的,如:“国家”、“窗户”、“忘记”和“干净”等词的词义是在用这个词造句之前就固定存在的,其词义是在长期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固定下来的,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这些词构词语素的内部语义关系决定了它们是偏义复词。其词义分别偏在“国”、“窗”、“忘”和“净”。此外,现代汉语里还可以依靠语素的发音轻重来判定偏义复词,如:“兄弟”,当语素“兄”和“弟”都重读时,它们在构词过程中就同时承担词义。此时“兄弟”不是偏义复词。当后一个语素“弟”读轻声的时候,“兄弟”则是偏义复词, 词义偏在“弟”上。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90.

[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3]辞源.(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