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学中的探究过程是学生经历探索、研究知识或问题的体验过程。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在教学中为了坚持主导和主体的最佳结合,灵活运用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我将“探究”的过程构建在“设疑――阅读――讨论――归纳――自检”五个步骤,取得了一定效果。

关键词:探究过程;体验过程;过程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235-01

教学中的探究过程是学生经历探索、研究知识或问题的体验过程。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在教学中为了坚持主导和主体的最佳结合,灵活运用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我将“探究”的过程构建在“设疑――阅读――讨论――归纳――自检”五个步骤,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设疑――探究的前提

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真正地动起来,最好的办法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寻找正确的答案。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的设疑是学生进入角色的、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环节。“学贵有疑”,学生有了疑问,就一定会有解决疑问的要求,就会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当中去。教师的设疑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设疑的旨意要明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内容,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进行设计。只有旨意明确,思考才能集中,才能不出偏差,才能把课堂上宝贵的时间真正用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学效益。第二、设疑要能激发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设置悬念则是激发学生探求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内容巧设疑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展开思维。第三,设疑要面向全体,要有利于多数学生积极参加,力求使多数学生有探索的机会,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受到训练,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做到整体优化。第四,设疑要适时、适度。课堂中教师应灵活地把握最佳时机,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适度”指难易适度。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式各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知识中,置学生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才能引起学生好奇和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忘。

二、阅读――探究的起步

阅读就是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看书思考,通过自己的认识过程来达到解疑的目的。独立阅读训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课堂阅读训练可以使学生真正以学习主人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语文课要让教师走下讲台,放手让学生读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课堂阅读应加以指导。首先要让学生感知教材,指导学生分三个层次阅读教材 ,即抓好三读,粗读、细读、精读。初读――读通:让学生通过认真的自读,读懂一些内容,找出了一些不懂的地方,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细读――读懂:学生在读懂全文时,引导学生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从词语中你感受到什么?精读――读美;课文中有很多精妙的语句,如何让学生将其积累呢?只有精读才领略其美景。其次指导学生在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师在第一步骤中设计的问题进行分析,在书本上加以简要批改。由于课堂阅读是有老师组织全班进行的,因此每一个同学都必须很快很快进入自我认识状态开始带着问题从课本中寻找答案。这就改变了教师满堂灌时,学生虽有问题却来不及思考就不了了之的弊端。总之,学生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从“读”到“悟”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探究的过程。

三、讨论――探究的关键

讨论是通过各抒己见,激烈竞争,使学生在自学阶段获得的正确认识,能够得到巩固和深化,使原来理解不够清楚,掌握不够准确的认识得以及时的纠正、补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思维、合作交流、团队协作的效应。那么组织好课堂讨论要做到一下几点:(1)讨论的主题要突出教材的难点、重点。把问题铺得太开,蜻蜓点水,学生必然感受不认识上的提高和收获,就会失去讨论的积极性,课堂讨论就失去意义。如教《我爱故乡的杨梅》组织学生讨论时可让学生说说:家乡的杨梅颜色怎么样?味道怎么样?为什么这样惹人喜爱呢?尽可能避免一下就出现:杨梅的特点是什么?(2)讨论时要注意广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尽可能多的同学动脑、动口,成为直接参与讨论的主体。讨论时可同桌、同组、前后桌等,是同学之间既要相互竞争,又要相互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学生讨论时,教师应予以引导。

四、归纳――探究的升华

归纳是在学生自己阅读并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有师生共同小结的一个重要环节。归纳时应注意到:一是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得出结论。二是针对学生在前面讨论中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加以引导,如学生在争论《落花生》中做哪种人辨别不清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去想:如果我们社会上都是苹果、石榴一样的人,社会将是什么样子?你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吗?相反?如果都是花生一样的人,我们社会又是什么样的?你喜欢吗?三是要讲清分析字、词、句、段的方法,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自检――探究的反馈

自检就是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实际提出一些有思考性、典型性的问题交给学生思考,来检测本堂课的效果。这可根据课上时间灵活掌握。如时间允许则可以让学生回答,如时间有限,则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去思考,下次课上再进行检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坚持“设疑――阅读――讨论――归纳――自检”的探究过程,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由于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因此其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得到展示和发挥,保持着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共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