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白酒触底待修复乳制品仍上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白酒触底待修复乳制品仍上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 辑 | 吕雅琼

相比过去几年的上行周期,食品饮料行业如今的处境好似寒冬。以茅台为代表的高档白酒在遏制三公消费的背景下,股价一蹶不振。而乳制品行业的龙头大哥伊利股份,前不久更是被光大证券出具了长达62页的看空报告,股价遭遇机构群体踩踏。

“食品饮料行业这两年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处于短期的休整调整期,目前的价格仍然有很好的长期稳定的投资机会。”2014年“第一财经最佳分析师”评选食品饮料行业第一名国泰君安证券胡春霞称。

白酒正在修复

“我刚入行时认为白酒是一个夕阳行业,但是2004~2012年白酒业轰轰烈烈的增长,与经济的相关度是最高的。”胡春霞称,白酒行业曾经是食品饮料业的主力,2012年限制三公消费以后有所下降,目前已经进入到底部区域。

“今年春节开始,白酒的私人消费在大幅度上升。随着人均收入上升,高档酒价格的下调,我们建议再关注一下高档酒类。”胡春霞称。

从茅台来看,零售端降价也对股价起到了一定的提振作用。春节过后,茅台迎来一波涨势,最高触到179.6元的高点。

胡春霞分析称,剔除三公消费,高档白酒现在处于“裸泳”。但是从一季度的消费来看,茅台创出历史新高,这意味着在价格下行后,私人消费量明显高于预期。

胡春霞预测,未来白酒股价可能很难出现上一轮的大幅度上涨,但是从大方向来看,未来完全有可能跑赢CPI,并且在品牌方面可能给出一定的溢价。

此外,对于啤酒行业,胡春霞表示行业长期净利润上升会出现拐点,对于该行业的龙头公司可以长期关注。啤酒总的消费量不会有太大的上升空间,从国内来看,增长率是个位数,全球来看基本是2%~3%。但是国内啤酒集中度在大幅度上升,集中以后会有净利润的上涨空间。

乳制品仍有上行空间

不久前,光大证券长达62页针对伊利股份的看空报告,认为伊利股份“未来五年将遭遇低温奶、常温奶和进口奶实质性冲击”。将这一老牌乳制品龙头企业推上风口浪尖,也让市场再度审视乳制品行业。

“我们认为这个行业未来在国内的成长空间仍然非常大。现在来看,北上广深这类一线城市,人均消费已经有2~3年没有出现大的增长,但是在二三线城市或者是更多的三四线城市的增长速度都是非常快的。人均收入上升以后,以三线城市为主力,整个渠道的下沉和收入增长以后的行业增长都是看得见的。”胡春霞称。

胡春霞称,伊利、蒙牛和光明几个乳制品业的巨头公司前期的增速竞争比较激烈,目前处于缓和状态,行业盈利能力持续上行。在其净利润率达到或接近全球平均水平时,仍然还有空间。

“现在乳制品行业在所有国内大宗消费品中占比是比较大的,未来这些公司会不会进入横向收购兼并阶段?从海外的历史来看,是完全有可能的。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出现中国的雀巢或者是达能这样的大型食品公司。这对国内消费者也是利好,至少可以保证食品安全。”胡春霞称。

有外媒报道,截至6月初,中国今年对饮食业的并购已经占到其海外并购总量的17%,几乎与能源和电力行业的20%相当,后者向来是中国对外并购交易中的老大。胡春霞亦称,伊利已经进入全球前10强乳制品企业,蒙牛进入前20强,包括国内第三大的光明,从去年开始迈出海外收购的步伐,包括与海外牧场的合作和企业的收购。

“在这么大规模的并购支持下,伊利完全可以做到自己完成部分进口奶,作为本身产品的补充。”胡春霞回应伊利遭遇的进口奶冲击。

胡春霞进一步补充道,国外奶源进来是对国内奶源和奶产品的有利补充,未来其占比会被限制在一定幅度之内。尽管去年进口奶的增长速度是翻倍的,也只占国内总体消费量的1%。进口奶运费在整体成本中占比非常高,低温奶距离运输半径最多只有500公里。

为什么这两年进口奶快速发展?胡春霞认为是电商渠道在某种程度影响了以前超市为主的模式。“进口奶现在40%的销量是来自于1号店,以价格的补充来获得流量,我们认为这样的模式是不可长期持续的。”

美经济是反弹还是全面复苏

编 辑 | 邵 勇

受寒冬影响的美国一季度经济增长不断被下修,美林美林预期美国一季度的GDP终值将被进一步下修至-1.9%。然而,美银仍重申“虽然经济势头疲软,但基本面强劲。我们下调了下半年的经济增长预测,从3.4%下调至3.0%”。

对于一季度美国经济的表现,美银美林经济学家分析道:

一般来说,当经济数据存在干扰性因素的时候,经济学家会“剔除(x out)”造成干扰的部分,归纳出“核心”的问题。然而,一季度GDP存在太多未知的干扰因素,几乎没有核心的问题。分析大量的变量:奥巴马医改的实施,受寒冬影响公用服务花费的增加,在经历政府关门以后政府支出恢复到正常水平(+0.5个百分点),库存增长的大幅下滑,国际贸易数据的大幅波动。天气对很多经济部门都造成了负面影响,导致了一些“需求损失”(不可恢复的过去的经济活动),和一些“需求延迟”(将会恢复经济活动)。考虑全部因素,一季度经济看起来仍然疲软。

那么,最近几个月美国经济数据的反弹,究竟更多是“死猫式反弹”,还是寒冬导致姗姗来迟的经济全面复苏呢?美银认为“如果12月、1月、2月存在下滑的外部压力,那么3月、4月、5月出现一些短暂反弹是理所当然的。总的来说,5月的数据一直积极。大部分指标处于或接近经济预期的共识。一个月的数据不是一个趋势,但的确给夏天开了个好头。”

对于美国经济的整体问题,美银美林分析道:

房地产:

从去年6月开始,房屋销售就一直处于下滑的轨道,但最近的数据出现了小幅的反弹。新屋开工一直窄幅波动,多户住房(较廉价的住房)开工数的增长抵消了单户住房(较贵的住房)开工数的走软。今年5月初,我们下调了今年的新屋开工数,从110万下调至103万。我们还下调了存屋销售的预期,当前预期销售将比去年下滑4%。

我们仍然认为,今年下半年的市场形势会好于上半年,明年的新屋开工数平均会有125万。基于我们的最新预期,我们认为住宅投资今年会增长约2%,这只会增加GDP增长0.1个百分比。

资本支出:需要的还是信心

在经历强势的初段复苏以后,资本支出在过去两年暂时停滞了。我们认为,这种疲软的表现反映了对经济(经历了反复的疲软走势)和华盛顿政策(经历了多次的财政悬崖)的信心不足。展望未来,我们预期这些阻力将有所减弱。最近的财政协议已经令财政悬崖至少在一年内不会再次出现,甚至直到下一次总统选举前。看起来,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信心也增强了,所以经济几个季度的良好表现应该会刺激企业的生气。

贸易:难以预测的风暴

贸易数据一直难以预判,包括最近几个月的数据。然而,我们预期未来两年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将主要是个中性的因素。国内能源生产持续的增长,应该会继续约束进口,但其余的贸易余额将很可能温和恶化。美国仍然有较高的进口依赖,虽然贸易伙伴国增长快于我们,但增长的差距其实并非很大。比如说,我们预期未来一年半美国的GDP增长约为3.1%,而世界其它地区的增长则约为3.7%。

多长时间?

退一步说,我们的大部分讨论一直集中在需求端的驱动因素,但经济的供应端将决定,这种假定的增长小幅反弹会持续多久时间。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已经逐步下调了美国GDP增长潜力的评估。它们现在估计,美国的GDP增长潜力为1.7%,而产出缺口约为4.5%。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在完全填补产出缺口前,经济将需要在未来10个季度实现3.5%的增长。

美联储

上述的一切讨论对美联储的要求是一致的。我们对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接近FOMC的中间预期。我们已经下调了我们的增长预期同时上调了通胀预期零点几个百分点。展望未来,我们预期美联储将继续呼吁保持耐心,就算增长和通胀都上涨了。我们预期,美联储将在明年春天开始认真地考虑加息,但实际上的首次加息将出现在明年四季度。我们继续预期,开始加息会非常缓慢,但联邦基金利率最高会上调至超过4%。

购物中心的十字路口

编 辑 | 张沙莎

据世邦魏理仕地产咨询服务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去年全球新建完工购物中心面积排名前10的城市中,中国占了9个,其中,成都、天津、上海、重庆、深圳、杭州、北京位列前七。排位第八的为来自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其去年竣工的购物中心面积为36.1万平方米,与以106.6万平方米排名首位的成都相差了70余万平方米,却仅领先紧随其后的武汉、沈阳1.1万平方米和2.6万平方米。

事情的一面是,去年全球新建成购物中心面积排名前10的城市中,中国占了9个;与此同时,全球在建购物中心面积也有超过一半来自中国。事情的另一面则是,超市卖场、百货商家、地产巨头一如既往地高调加码该业态,品牌商家也纷纷表态将把在华跑马圈地的落脚点首选在此。

于是,购物中心过剩与否的争论,成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不过,无论如何,太多的迹象表明,这个业态,已经走在了十字路口上。

泡沫

中国各大城市在购物中心上的规模战,即使放到国际舞台上较量,也一定不落下风。

从数据上来看,去年对购物中心最为热情的城市当数成都。在去年猛增100多万平方米购物中心后,成都已建成的城市综合体面积超过了1500万平方米。对于拥有约1500万人口的四川省省会来说,平均每人都可拥有1平方米城市综合体商业面积。

而这样的势头仍在延续。目前全球在建购物中心面积达3900万平方米,相比2013年增加了300万平方米。其中中国在建购物中心面积占到了全球面积的一半以上。而若从整个多功能综合地产规模来看,数据更为惊人。据英国地产咨询公司莱坊表示,目前在中国全国范围内,正在建设的多功能综合地产项目有800多个,总面积达3亿平方米。这相当于1000多个美国最大购物中心、地处明尼苏达州的美国商城的规模。

在在建购物中心面积最大的10个城市中,成都以320万平方米的规模位列全球第二。这样的规模,是购物之都巴黎在建购物中心面积的20多倍。而在比成都更激进的上海,则有着330万平方米的在建面积,这一数字已经高于除俄罗斯和土耳其之外的所有86个欧洲城市在建面积总和。

而类似的情况,同样发生在国内的其他城市。不论是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还是杭州之类的二线市场。

以天津市场为例,仅今年第一季度,就有远洋未来广场和永旺梦乐城两个项目开业,为天津市增加了22万平方米的零售面积;在下半年,还将有包括位于南京路核心地段的和记黄埔世纪都会项目、位于和平路黄金区域的恒隆广场等在内的总计31万平方米的商业项目问世开张。数据显示,天津的在建购物中心面积,达到了250万平方米,位居全球第四。

在外媒的报道视角中,中国购物中心的泡沫甚至更甚于住宅地产――虽然住宅地产的总体投资额仍远远高于商业地产,但对于开发商而言,商业地产项目的财务负担也更重,因为商业地产的开发模式是买入并持有,而不是在房子盖好之前就开始预售。

鉴于商业地产的参与者更少,如个人投资者的鲜少参与,这导致商业地产套现难度更大。

“我基本认同这种看法,中国目前的购物中心的确存在泡沫。以沈阳为例,这个国内零售地产库存量第二大的城市,有着4家LV门店,其中2家的路程甚至只相隔几分钟,不管这4家门店是不是都顾客盈门,这都是泡沫。”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林岳对新金融记者表示,当一个政府机构、一个开发商、一个奢侈品牌不理智地去应对同样不理智的消费者时,这个泡沫是十分可怕的,“目前大家都没看到这个泡沫的潜在危险,也没有理性地去分析整个消费市场。”

难挨

众多购物中心正在拔地而起或即将拔地而起背后的风险是,空置风险并不算小。而一旦这些购物中心开业后没有足够的客流,那么它们将变成业主巨大的负担。每月的损失,或将以百万美元计。

“虽然有很多购物中心门庭若市,但是有些购物中心已经出现人气不足的现象。”林岳指出,对不少业主而言,眼下的日子,已经不太好过了。

对此,正荣集团副总裁王锐也深有同感:“前些年招商,商户会请你吃饭,甚至做某方面的交易才能在购物中心拿到铺位。从2013年开始,基本上是我们请他们吃饭,才能把优质商铺招到商业项目中来,这就是‘深秋来临’的标志。”

在上海,购物中心的“深秋时节”已至,甚至有数据支撑。不久前,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从其监测的上海400多家购物中心中挑选出100家大中型购物中心进行研究,在比较了年营业额、客流、客单价、租金、坪效、财务回报等指标后,得出的结论是:经营状况上佳的优质项目仅占30%;表现平平、尚处于培育期的项目占40%;而人气惨淡的萧条项目比例不但达到了30%,这其中还有10%的项目已濒临停业。

在北京,处境难熬的项目中,有地处中关村、曾经熙熙攘攘的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这样的典型。尽管经历了“卖身”,寻得了新的东家,但其依旧没能焕发生机。据周边商户向新金融记者介绍,目前该购物中心内已出现大面积空铺,经营几乎停滞。

在天津,与预期有着出入的项目中,有以“全球单体商业面积最大购物中心”自居的SM滨海第一城这样的代表。按照计划,滨海第一城拟于今年年底正式开业。但据新金融记者了解,截至目前,该项目仍未交付,延期开业的可能性已非常之大。对于前期宣传中提到的大型超市、影院、科技馆等一干商铺的招商情况,据接近滨海第一城招商部的相关人士向新金融记者透露,官方只是表态“现在正在对超市、影院、全国连锁品牌等‘大店’进行招商,该有的业态基本都有”,至于具体招商了多少,招来了哪些企业,目前仍是雾里看花。

在成都,大部分新卖场无论开业时有多高调,通常在短短一个月后便无人问津;在合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众多商业项目出现关闭潮,甚至有商业项目建成之后长达五六年时间还不能开业;在东莞,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界最大购物中心的华南MALL,开业8年内因商铺长期处于空置、商家不断撤出以及股权转让重组等问题备受关注与争议……不难看出,这份寒意,其实早已席卷了各地。差异的,只不过是程度的或深或浅而已。

但一个怪圈则是,就算每天都有老的项目因发展不好而挣扎甚至倒下,每天也都会有新的项目在不断开发。

比如,老牌百货企业的加入。在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运营成本不断高企等压力下,购物中心无疑成为了传统百货企业转型的重要出口。银泰早在六、七年前就确定了重点发展体验式购物中心、不开单体百货店的思路。今年起,银泰每年新增大型购物中心的数字将维持在10家,预计今后会有100个银泰购物中心在全国范围内面市。

在开发购物中心的行列中,不乏在华以超市业态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如在华业务至今仍处于亏损状态的永旺,未来在华将以梦乐城购物中心为主要模式,预计至2020年达到100家;如今年开出在华首家购物中心的伊藤洋华堂,计划很快将开出在华的第二家购物中心,也是相当于日本购物中心3-4倍、伊藤洋华堂史上最大的购物中心;又如本土零售品牌步步高,其在全国已有约10个大型购物广场在建,董事长王填的预期是,希望到2016年,每年可以有10个新的大型购物中心开业。

与此同时,传统房企也在积极分羹。随着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趋严,商业地产受到众多传统房企的追捧。万科、远洋等一批地产商开始重视这块蛋糕,纷纷加码商业地产、自营购物中心项目。

众多玩家的杀入,无疑让这个本就潜藏着过剩风险的细分领域危机重重。

出路

“对于开发商来讲,第一炮如果没打响,那么后面则很难力挽狂澜。”在林岳看来,摆在新晋选手面前的,首先是客流的争夺,“Shopping Mall在上世纪风靡欧美国家的原因是它的多业态环境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而且不同的mall有不同的定位和档次,不同消费群体有不同的选择;但是在中国,消费者来购物中心不一定是来消费的,很多是来凑热闹的,甚至是来享受空调或暖气的。因而,中国的购物中心,不热闹就等着关门大吉,几年前的伊都锦、连卡佛等退出上海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随着购物中心的集中上马,同质化成为了越发突出的一个难题。无论在定位、服务、业态组合、还是品牌选择上,大多数购物中心都已越来越没有特色,越来越难以形成竞争力,这意味着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就越来越弱。

“现在说过剩,要看是在什么状态下,相对谁来说。单纯的说购物中心过剩,到底是楼过剩、里边的店过剩,还是购物行为过剩,或者购物体验过剩,这个是值得讨论的。”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罗清启向新金融记者表示,如果过剩的只是其中某一个非致命性环节,那么并不是没有改造的空间。

比如,体验式消费。

据中国购物中心联盟的调研数据显示,大城市商业场所的客流中,有高达65%以上比例的人群追求的是娱乐旅游和休闲需求,集中体现在茶座、冷饮店、酒吧、快餐店的消费,以及网吧、影院、游乐园甚至主题乐园等的消费;而为传统购物需求而进入购物中心的人群仅占到三成。

于是,越来越多的娱乐休闲设施涌入购物中心。艺术展览、教育讲座等文化范儿活动搬入购物中心,海洋馆、科技馆等“高大上”项目进驻购物中心,儿童游乐设施几乎成了“标配”,甚至连婚姻登记处、社保机构、车管所等公共设施也开始出现在这些昔日的零售场所之中。

这值得鼓励,但也同样需要警醒。毕竟,吸引客流、增收增利哪个也不容忽视。无论是一味追求差异,难以接到“地气”,落得个叫好不叫座的尴尬,还是重新陷入新一轮同质化,终究都是得不偿失。

除此之外,不少购物中心眼下相中的另一个出路,是在智能上做文章。银泰与阿里巴巴展开合作,万达、凯德开发和利用数据化工具,百度、万科合作智能Mall项目……

不过,现阶段的购物中心智能化表现,还仅是体现在Wi-Fi上网、收银台改造要有交易数据及为用户提供各种互联网服务等,仍处初级探索阶段。

“了解周围交通状况、找个餐馆、做查询,这些智能应用还比较简单,不能叫智能体系。说白了,这是整合购物地点周围的物品,将其纳入一个通讯体系,这还不是真正的智能购物中心。”罗清启强调,真正的智能购物一定是建立在需求数据之上的,是消费者可以利用的大数据,而不仅是商家把数据拢起来,来做一些他想干的事情,“未来的智能购物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不仅是卖家清楚消费者在想什么,也要让消费者清楚商家的意图。”

总之,留给购物中心提升的空间,还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