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交往 15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交往 15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孤独的狂欢》说的是媒介的文化,是独立的个人在网络时代的“狂欢”,因为人既可以和电脑闲聊扯淡,也可以将之引为“知音”。吴伯凡对于“交往”的论述很精辟,闲聊与知音,灌输与传播,散见于书中各处的描述,让我对“交往”(Communication)的含义有了一些新鲜的体验。

平日的生活里当然充满着交往。然而,我和几个朋友都甚少在闲暇时间聊起除生活之外更有些意味的问题。我们似乎不自觉地秉持着在学习的时间自己学习、在娱乐时间便聊娱乐的行为规律。

娱乐时间的交往被称为闲聊,而闲聊是一种非常省力的交流方式。它既不会让人无话可说,又不至于给参与交流的人造成什么压力。闲聊的内容,所遵循的是媒体领域所称的“最低公倍数原则”,在最低的水平上寻求知识、信息、志趣上的共同点。它通过对高级信息的自动过滤与屏蔽,让我们感到了无比的轻松与安全。在这本书中的比喻是:旅游业划出的大海无所谓合格与不合格,老练与不老练,只要你到了这里,你就可以是一个游客。而同样的,在闲聊之中,无所谓你的思想深浅,能力高下,只要你开口,就可以找到一个聊天的对象。

然而闲聊是永远不够的,为了能消除心灵深处真正的孤独,我们偶尔会希望寻求一个“知音”或者“知己”。可是,如吴伯凡所说,两个心智浅陋的人之间无所谓真正的交往。当一个人说“今天天气不错”时,我对他的意见表示同意,但我无所谓是不是他的知音或者知己。一个人要成为另一个人的知音或者知己,必然是这两个人在独特的领域或境界中的不期而遇,一定不会是在除了最低公分母之外别无选择的东西上达成了共识。

一个人如何才能和另一个人相契?真正的可能性却存在于自我。当两个人相遇之时,他们并不能立刻向对方展示自己深处的内涵,而是需要对方的激发与揭示。正如“镜中我”的理论,双方所获知的都是对方对于自己的反馈,双方使对方潜在的深度和广度成为现实。而当两个人都发觉对方身上闪烁着同自己一致的灵魂之光时,便一定会得到一种巨大的狂喜。

而要想实现这种“发觉”,得到这种“狂喜”,前提条件便是人能够在独处之时先与自我相遇,便是在孤身一人之时,分别预先奠定两者共同的知识基础。若没有发现自己的“自我”,何以发觉别人的“自我”与我一致?日常生活中那种凑热闹式的交往只是在搁置、延误真正的交往,只不过是两个躯壳之间的交往,是一种虚假的、浮皮潦草的、同床异梦式的交往而已。

发觉自我的过程,无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之所以当知己相遇之时,往往会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是因为相见之前,双方都不自觉地为这次相见做了长时间的准备,等待着这一刻的到来。所以说,一切有价值的相遇必定都是晚的。

Communication,这个被误翻译为功利性质的、单向的“传播”的词,本意是指双向、共享的互动交流。而交流不能只是知情者向不知情者、内行对外行的信息传播与灌输,或者是无所谓胜任不胜任的最低限度的闲聊,而应该是两个深得其旨且都做了漫长准备的人在目光相遇之时发出的会心的微笑。

所以,你若觉得和我有缘,或许不是因为你我情感的相容,而是因为智慧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