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苏清河成就于泥与火的磨合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苏清河成就于泥与火的磨合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创作经验,使苏清河完全不同于科班出身的新生代陶瓷艺人。他的成就不是在稿纸上勾勒出来的,而是在泥与火中摔打出来的。

2007年,对于苏清河来说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年份。

这位德化瓷界唯一的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不仅顺利地成为了文化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烧制技艺传承人。还发行了办清河从艺50周年个性化邮票,这实在不是每一位大师都可以获得的荣誉。

因此,既然我们要介绍德化瓷,第一位要拜访的自然就是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了。

实践出真知

在德化这个千年瓷都,与泥火打交道的人何止数万,但以此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却只有苏清河大师一位,这就足以说明了他在德化瓷界的地位。

在北京、上海、香港、台北等许多城市,您都可以见到苏大师的作品。

他的《立莲观音》,头发盘髻,戴风帽披肩长巾,面庞丰腴,眼微阖,巧鼻樱嘴。圆肩修身,胸佩璎珞,身着宽袖长衣,胸部正中衣带交结,手持经书,呈交合状。衣纹简综丰满,折迭密集流畅,长袖尾部微微翻起。仿若迎风飘拂。长裙曳足,踏立于浮动的莲花之上,周下波涛汹涌浪花激荡。既深得德化传统瓷雕艺术真传,又融会了现代文化、艺术、科技于其中,可谓形神兼备、优美传神。

面对着这样的大家之作,您肯定想不到其作者仅仅小学文化程度。

“实践出真知”,凡是有点年纪的人对这句话都应该很熟悉。将其用在苏清河身上,那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1956年,由于家境的原因,年仅15岁的苏清河就不得不像当时的很多孩子一样,被迫离开学校,到工厂去做学徒工。

生在瓷都,又长在一个陶瓷世家里,苏清河学的自然也是陶瓷。

刚进工厂的时候,他很想去学彩绘,因为,不管怎样,即使同是工人,彩绘工也是“拿笔的”,雕刻却像是拿“锄头的”。可事与愿违,“拿笔的”不收学徒,就只能去“扛锄头”了。

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不理解,可在50年代,对于每个人来说,几乎都是干一行爱一行,不管当初心里是怎样的不愿。苏清河自也不例外。

和泥、粘珠、捏花……

学徒工的工作自是要从最简单的做起,烦琐而又枯燥,但苏清河幸运的是,遇到了两位好师傅。小小的他就可跟着当时著名的瓷雕名师苏勤明、许光益学手艺,且一学就是7年,练就了一套扎扎实实的陶瓷雕刻和烧制基本功。

1962年,苏清河所在的德化瓷厂瓷塑车间被解散停产,他就与几个伙伴一起,踏着明代德化瓷塑宗师何朝宗的脚步,到德化、永安、三明一带的民间庙宇做泥塑、木雕佛像。

这一段的经历回想起来虽然很艰辛,却使他有机会揣摩、学习泥塑、木雕佛像的风格技法,为日后的瓷塑造型能力的快速提高做了一个厚厚的铺垫。

两年后,苏清河虽然又回到了自己热爱的陶瓷业,但却又被迫辗转于建阳瓷厂、永春苏坑瓷厂等多家瓷厂,从事雕塑造型设计、瓷土配方、色釉调配等工作。

换来换去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由于每家工厂都有它的特点和特长,对于一个勤学的人来讲,倒是益处良多。

不断的、多岗位的实践加上适时汲取的书本知识,使苏清河很快就全面掌握了陶瓷雕塑技能,通晓瓷泥配方、釉水研制、稀土、化工原料在陶瓷工艺上的应用等,以灵活、多元化的创作手法,先后创作出瓷观音、弥勒、天女散花、花木兰等诸多人物作品和香炉、花瓶、文具等艺术实用陈设瓷,得到了德化陶瓷界的一致认可。

重现“孩儿红”

“银泥烧出象牙白,冻玉凝脂总不如”。

在德化窑瓷中,独树一帜的白釉瓷曾代表了德化窑烧制技术的最高成就。德化窑所烧制出来的象牙白,瓷质如脂似玉,釉面晶莹光亮,乳白似象牙,如凝脂冻玉,被誉为国际瓷坛的明珠,并作为中国白瓷的代表,称之为“中国白”。

以象牙白塑造的人物,色泽滋润,衣带飘拂,栩栩如生。然而,明代的德化白瓷,在烧制的过程中,由于条件所限,未能完全掌握原料的化学成分和完全控制烧成氛围。在烧成氛围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烧成产品的瓷质相同,瓷色略有不同,除象牙白外,还有猪油白、葱根白、孩儿红等。

猪油白略带黄色,犹如凝固的猪油;葱根白纯白洁净,宛如葱根。而孩儿红则是一种窑变瓷,是明代德化窑白瓷中的极品。它是器物在高温烧成时,由于窑内位置或温度不同,偶尔创造的一种特殊气氛下产生的窑变。

孩儿红釉面莹润光亮,器物白中蕴红,在光线下肉眼望去,犹如婴儿肌肤般粉嫩透红。其成者甚少,传世更少。

遗憾的是,自清朝世人重“青花瓷”而轻白瓷,白瓷渐渐弱势,原本就难以掌握的“孩儿红”绝技更是失传。

1986年,苏清河离开瓷厂,创办了全省首个民营科技研究所――德化莹玉艺术陶瓷研究所,首个课题就是重现失传400多年的“孩儿红”。

为了重现“孩儿红”,苏清河潜心于陶瓷原料配方、造型设计、烧成技术、加工生产与新材料开发、新产品试制等全套制瓷技术的研究,亲自上山采集瓷土矿,打磨瓷土。

经过不知多少次的试验,历经6年的不断奋斗,1992年,苏清河终于采用本地一种含有稀有元素的优质高岭土再配合其他原料,研制出了与明代“孩儿红”媲美的新瓷种。

这瓷种,瓷质温润、似脂如玉,釉色乳白。迎光透视,釉层中还隐现出温润的红色调,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诸多专家仔细研究鉴定后,为它下了结论:“再现中国传统名瓷孩儿红,恢复失传陶瓷瑰宝,极至珍贵。”

为区别于明代的“孩儿红”,苏清河以研究所的名字将之命名为“莹玉红”。

“莹玉红”研制出的当年,就获得了全国新技术新产品展览评比银杯奖,此后还获得中国星火科技精品展示会金奖、第五届亚太地区国际贸易博览会银奖等。

自“莹玉瓷”后,莹玉艺术陶瓷研究所又研制成功了银丝、开片等多种艺术釉,为千年瓷都陶艺创作注入了新鲜活力。传承中发展

今天,苏清河已经67岁了,与陶瓷打了52年的交道。

这50多年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陶瓷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涌现出了许多色彩缤纷的新瓷、新釉。但苏清河总是认为,传统的德化“中国白”瓷雕,千百年来,经历了无数瓷雕艺术家的锤炼,已形成了浓厚民族文化积淀,铸就了雄厚的生命力,即使再过几百年、几千年,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因此,他虽不反对并支持着一切陶瓷业的科技进步。但却固守着白瓷雕塑阵地,并以全新的视角和现代的审美观念,将何朝宗等前辈瓷雕艺人们所开拓的传统技艺加以弘扬和光大。

原因种种,与何朝宗等先代艺术家们一样。苏清河亦对佛教人物造像情有独钟。走进他的莹玉艺术陶瓷研究所,就仿佛到了佛国。这里有各种各样的佛像、观音、弥勒等瓷塑像,仁慈、宽厚、宁静、洒脱、飘逸、智慧,件件脂凝玉琢,技艺精湛,栩栩如生,颇有“瓷圣”何朝宗之艺术风范。

他创作的《泰国佛》,独树一帜。极具有泰国艺术风味,堪称当代瓷坛难得的艺术瑰宝,被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品馆收藏。

“神形兼备,表现刻画出佛祖仁慈宽厚、宁静、洒脱、飘逸和充满智慧的神态,集中地寄托了人们的美好希望和期望。人物造型端庄肃穆,线条简洁明快流畅。服饰具有早期宗教艺术风格,凝练概括,古朴大方,以莹玉红瓷质映衬,人物形象更加光彩照人,使佛祖在人们眼中,不但坚毅威严持重,而且温和亲近慈祥,高出人间而又接近人间的典型物证。”

这是国家博物馆就《泰国佛》所给予的中肯评价。

凝练概括、古朴大方的佛教人物造像,衬以白中蕴红的莹玉瓷,不仅坚毅威严持重,而且温和亲近慈祥,既脱俗又不远离人间。

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创作经验,使苏清河完全不同于科班出生的新生代陶瓷艺人。他的成就不是在稿纸上勾勒出来的,而是在泥与火中摔打出来的。

在其长达50余载的瓷雕艺术生涯中,成长起来的不仅是艺术造诣,还有那对人生理念之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