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论重塑“陇人品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论重塑“陇人品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道德观念逐步多元化,各种思想相互交织、碰撞。社会主义荣辱观给我们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形势下,发扬老区精神,努力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重塑“陇人品德”。

关键词: 陇人品德; 塑造; 定位

中图分类号: I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2-0074-01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我们发扬老区精神,再树“陇人品德”指明了方向。

一、“陇人品德”如何定位

品德的含义可分两层理解。就个体而言,指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它是一个人行为、作风、道德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质等的本质,是人的修养、本质一贯的、经常性的流露和表现。就群体而言,指群体中具有共性、代表性和倾向性的品质道德表现的抽象和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讲,再树“陇人品德”既包括个人品德的养成和塑造,还包括陇人共性品德。

定位“陇人品德”,必须参照“两个大背景”,突出“一个主体色”。两个大背景就是象征和代表人类发展进步的世界道德文明和为人类发展进步做出独特贡献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一个主体色就是有着光荣传统的陇东老区精神。陇人品德的内涵里面,既要全面吸纳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还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要弘扬广大具有地方特色的、代表陇人独特精神风貌的庆阳老区精神。

塑造“陇人品德”,要把基点放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上,重点是继承中华民族的“耻感文化”,培养“耻感”和荣辱意识,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耻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无论是在个人修身养德方面,还是在统治者治国理世方面,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耻感文化的核心是强化、保持人的羞耻心。羞耻心是基于一定的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的一种自觉的求荣避辱的心理倾向性,使人们珍惜、维护自身尊严而产生的情感意识。它是人性开放的一朵美丽动人的奇花异葩,它的凋零即意味着人性的泯灭。孟子说:“人不可以”,“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欧阳修说:“廉耻,立人之大节。”康有为也曾说:“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中国古代许多有影响的思想家更把耻与德治相联系,《管子》将耻与礼、义、廉并列称为“国之四维”。纵观中国历史,从首阳山伯夷、叔齐拒食周粟而亡,封建王朝忠臣义士的殉节到、、杨靖宇、吉鸿昌等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正义和理想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无不是耻于背叛投降、耻于退缩失败、耻于腐败堕落的大无畏精神的真实写照。是否具有羞耻心,,知耻与不知耻,是是非观念强弱、思想觉悟高低、道德情操优劣的判断标准,是做人的道德底线。

荣和辱是建立在羞耻心基础上的一对道德范畴,它是指社会对个人行为的褒扬、肯定或贬抑、否定,及其在个人内心激起的情感体验和强烈感受。荣辱问题千百年来,为历代思想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关注、讨论,形成了形形的荣辱观。这些荣辱观成为人类道德文明的宝贵遗产。荣辱观通过对一定社会道德规范和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评价,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以何为荣,以何为耻,从而起着引领社会风尚、提高道德素质、引导人们行为的重要作用。

“八荣八耻”是在广泛吸收人类道德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科学的精辟概括,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生动阐述,既继承了传统,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精神,为我们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明荣知耻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其中的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应该作为新时期再树陇人品德的基本准则。

二、重塑“陇人品德”的几点思考

重塑“陇人品德”是公民道德建设中一项任务艰巨的道德重建工程,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灵魂塑造工程。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必须尊重事实,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教育、示范、引导原则。古人云“德教为先。”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不是自然形成的,首先要靠教育,还要靠道德示范和舆论引导。二是坚持德育与法制结合的原则。法制是德育的保障和后盾,完善的法制是德育的环境条件之一。要把加强品德教育与健全法制统一起来。三是尊重个体原则。品德塑造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但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个人。个人的自觉、修养、努力始终起决定作用。四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品德养成是一个春风化雨、长期孕育的过程,切忌急躁冒进、拔苗助长及“一阵风”、搞运动等。

(二)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个人与政府的关系。品德的养成与个人的主观努力分不开,但环境因素在优良品德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公平有序的社会环境、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客观公正的道德评价机制、健全完善的法制条件等,对优良品德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一切都需要政府提供。二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权利与义务具有质的对应性、量的对等性、功能的互补性、实现的统一性关系。要特别强调享有权利必须以不损害、妨碍他人合法权益为前提条件。三是利他与利己的关系。人具有避害和利己的本能。在品德培养中忽视利己,或者排斥自利,不仅无益,反而有害。相反,我们大力提倡合法的“利己”,不损人的“利己”,无疑会对“利他”品德的养成很有益处。四是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在宣传、倡导先进的道德规范、思想和行为的同时,要注意体现道德建设的广泛性,吸引广大群众参与。任何一项社会活动,离开了群众的参与、推动和实施,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品德建设,人民群众是客体,更是主体,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一定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保护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他们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

(三)做到四个结合。一是要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以理论教育为先导,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注重在实践中养成和提高。要在经常性的学习和修养中认知道德规范,在树立和追求远大理想中升华道德感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培养道德意志和行为习惯,在文明创建和志愿活动中陶冶道德情操。二是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人的许多思想问题都是社会现实矛盾和问题的反应和折射。所以思想问题的解决要与社会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比如诚信缺失就与社会上的许多不公平、假冒伪劣、消极腐败现象和政府信誉度下降有关。三是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品德教育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以及各级政府、机关单位、学校、团体、社区的作用。四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的品德作为一定道德形态作用的结果,也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体。既有对传统道德中优秀成果的继承,又有富于时代特征的内容。

(四)做好几项工作。要把“陇人品德”的塑造贯穿到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新一代陇原儿女去成就,同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会造就一代新“陇原人”。当前,要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契机,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重塑“陇人品德”。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辛勤劳动;科学发展观要求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需要人们崇尚学习、崇尚科学,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创新的良好氛围;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有助于确立为最广大人民服务、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内在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主要内容。社会和谐与否、和谐的程度,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作为社会诸多关系的主体和单元的“个体”的综合素质,“品德”无疑是个体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就和谐的本质而言,它更多的表现为一种道德秩序状态,因而它对人的品德的要求高于其他素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