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戈壁奇石收藏家薛世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戈壁奇石收藏家薛世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3年9月,受阿拉善原文联主席、宏魁苁蓉集团文化总监张继炼先生邀请,杂志社及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朱忠元教授等一行五人前往内蒙古阿拉善,就玉石文化及企业文化等问题进行考察、调研。

展示众宝

9月14日下午,在张继炼先生的引荐下,我们采访了阿拉善盟奇石收藏家薛世君先生。

薛世君生于1965年,身材高大,方脸,为人豪爽。祖籍甘肃民勤,出生、成长在阿拉善右旗笋布尔苏木,自小受蒙古族舅妈影响,说蒙语,喝奶茶,唱长调,形成了热情、实在的蒙古性格。

说起石头,薛世君神采飞扬。

他先从阿拉善当地石头的形成说起。在戈壁基岩的荒漠区,戈壁滩上的石头因干旱环境影响,十分干燥。戈壁滩的地下水分蒸发时,停留于地面上的砾石将水分吸收,使地下水中丰富的矿物质渗入到石头内部。石头的质地因此变得更为细腻,表面像涂抹了一层油漆。再经过亿万年的风吹日晒,漆层加厚,原本粗糙的戈壁石像上等的瓷器样,拥有了厚重、温润、光亮的釉面。这种戈壁石被称为“老皮”。而阿拉善就是这种老皮石的最大产地。在阿拉善最常见的老皮石是玛瑙,色彩丰富。玛瑙质地的红、黄、黑色的老皮,俗称“沙漠漆”。

介绍到这里,薛世君扬起手,指着满屋子的藏品说:“这些都是‘沙漠漆’。”各种造型奇特的原石,颜色均以红、黄、黑为主,虽然古朴大气,却少了彩石的绚丽夺目。问及他为什么钟爱收藏“沙漠漆”,薛世君认真地回答我们:“因为‘沙漠漆’代表的精神。”

在薛世君看来,每一块戈壁石的形成都历经千辛万苦,它们忍受风暴的侵袭,忍受烈日的暴晒才拥有其他石头难以比拟的价值。而阿拉善人也同戈壁石一样,在艰苦的荒漠环境中,放牧、种田、挖矿,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生活。更为重要的是,阿拉善人像“沙漠漆”一样保持着朴实和真诚。他们如此相像,虽然经历痛苦的磨难,却仍保持自然天性。这种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采访时,薛世君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得意藏品。他侃侃而谈,每一块石头的来历他都烂熟于心。这些石头除了石质一样,形状皆为山形,有的线条凌厉,颇像阿拉善东南边的贺兰山,带着肃杀之气;有的敦实丰厚,有孕育万物的灵秀之气;有的独峰傲立,透着绝世傲然之意;还有一块较为独特,形似海中的岛屿,薛世君将它命名为“”。

薛世君又将他刚收集来的宝贝从储物柜里拿出来。它是一块山形的“沙漠漆”,暗红色的石体,如果添加上黑色的背景,看起来就像是夜幕中平地拔起的一座秀丽山峰。圆润的山尖儿,亮滑的平原,整块石头的色泽像是被人传承、供养了多年的上等玉器。说到这块石头,薛世君指着山尖道:“这是山包包上长包包。”

原来这种山形石的形成过程,像是我们居住的这颗蔚蓝星球的成长史。亿万年前,地心的活跃让薄薄的地壳随之震动,来自地心的热度冲出地表,岩浆从大地的缝隙中喷涌而出,场景壮阔。当地心重归平静,岩浆逐渐冷却,那些热量流出的通道口被堵塞,岩浆变为岩石,山尖上又长了一个山尖。斗转星移,千万年过去了,这块来自星球内部的石头脱离了高山,而高山变为戈壁。没有人了解它神奇的、充满际遇的经历。羊儿和骆驼经过、战马和穿着盔甲的男人经过、僧侣和载满丝绸的商队经过,从没有人关注它。直到一个知道它过去的人,慎之又慎地将它珍藏起来。这个人,就是薛世君。

薛世君表示这块石头他会永久收藏。他说,这块石头的形成是自然造就的奇迹,他想让更多的人认识戈壁石、了解戈壁石,进而认识阿拉善、了解阿拉善。他说这些的时候,眼神坚定。

外出闯荡

薛世君是阿拉善戈壁石收藏界的领军人物,我们对他如何走上藏石这条路的原因很感兴趣,当即问了出来。

“哎呀,怎么就收藏石头了……”薛世君重复了一遍问题,点起一根烟,他的眼睛在烟雾的后边,垂下眼的时候,看起来似乎沉浸在过去。朋友张继炼催促他快说,他歪了歪身,挠下头,回道:“这咋说。”说到自己的事,薛世君显然没有刚才那么健谈。

冯主编建议:“我们从小时候说起好了。”薛世君停顿了会儿,才将他的故事娓娓道来。

薛世君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阿拉善右旗笋布尔苏木长大。年少的时候,他和舅妈很亲近,同她学蒙语、学唱歌。七八岁时,就在牧区放羊、放骆驼。在薛世君不用上学的时候,他都是每天早上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羊奶,带上点干粮,赶上集体的几十峰骆驼,朝着沙漠走去。人迹鲜少的荒漠十分危险,也许远处的沙丘后面就有狼群活动,也许在骆驼的蹄下就有沙漠蛇类蜿蜒爬过。他和骆驼在沙漠里一呆就是一整天,陪伴他的只有骆驼和歌声,寂寞在折磨着他那颗年轻的心。

18岁的时候,薛世君决定离开牧区,到镇上去。他这样说自己当时的想法:“年轻人嘛,想到人多的地方去。”作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他离开的决定必然遭到家人的反对,但是,薛世君还是离开了。辽阔的沙漠已经装不下他的心,他要飞出去,看看外面的大世界。

他先到当地的百灵煤矿做工人,在煤矿烧焦炭,每月工资仅80块钱。他在煤矿工作了一年零两个月,除了掌心纹路里、指甲缝里洗不去的煤灰,几乎什么东西都没得到。

1989年,苏木和旗里的供销社合办了一个企业,名字叫“阿拉善右旗绒毛梳纺厂”,是加工羊毛、驼毛的厂子,招工的时候为了带动牧区发展,分配给牧区一个名额。薛世君幸运地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进了厂子。他长得人高马大,有打工的经验,又踏实肯干,于是被被分配到厂里的销售部门。

当时的薛世君,要天南海北地寻找销售市场,将绒毛厂生产的绒毛制品推销出去。冯主编问他走过的哪个地方让他印象最深,他笑了笑,有点羞涩又有点自豪地说:“是北京。我放骆驼的时候,就梦想着有一天可以到天安门广场上去看一看。”

薛世君第一次出差的目的地就是北京。找到地方住下后,他就放下行李,一个人跑到天安门广场坐了一天,“我到了那一看,觉得天安门广场那么大,可我那么小。”

天安门广场再大,大不过牧区的荒漠。但是在那一刻,来自阿拉善牧区的小伙子,完成了对于年少时的他来说最大的梦想。

成家立业

薛世君为人十分朴实、憨厚,当时的商家对来自边远牧区的产品又十分信任,所以推销的工作比较顺利,薛世君给厂子创造了巨大收益。他多次被评为厂里的销售先进工作者,那时候,他已经结了婚,还有个3岁大的儿子。

妻子张玉玲比他小4岁,两人在工厂里相识。那时的张玉玲是城镇户口,先在供销社工作,后调入绒毛厂里做绒毛检验员。张玉玲家境好,工作好,人长得漂亮,性格还爽朗大方。来自牧区的穷小子薛世君对她心仪已久。

陪坐在一旁的张玉玲想起甜蜜的往事,眉眼弯弯,一脸幸福地向我们透露两人恋爱时候的趣事:两人交往时频繁地通往书信;因为家人反对,不让她赴约和薛世君看电影,结果让他在寒风中等了半场电影,得了重感冒;最终,两人得到家人的祝福,喜结连理。她毫不扭捏地向我们展示当年两个年轻人的美好感情。

后来又讲到在丈夫外出跑业务,她一个人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儿子和两个侄子时,她的言辞间没有埋怨,只有对过去的感慨。我们让她评价一下自己的丈夫,她先说了一个“傻”字,接着又说:“执着、踏实、肯干、有担当。”然后有些害羞地笑出声,赶忙再次张罗我们吃水果。

这些事情发生在1995年之前,孩子健康可爱,两人的负担虽重些,但日子正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薛世君的思维逐渐活络起来。大城市人的说话方式、理念,都在冲击他的观念,改变他的思想。1995年,薛世君决定在甘肃金昌成立羊绒代销公司,开始他的事业。他在金昌开办展销会,推销绒毛厂的产品。第一年公司收益很好。可是接下来,公司经营便出现问题。问到原因,薛世君没有多说,只说当时的自己太年轻,看问题不全面。薛世君努力维持公司运行,却不见成效,当时公司已背负50多万元。

1998年,薛世君贷款到新疆石河子的农八师121团承包了100多亩地用来种植棉花,计划用棉花的收益偿还欠款。那年棉花收成很好,但是收购价格却比往年低许多,反而又增加了一笔债务。无奈之下,薛世君只好回到阿拉善右旗,撤掉在金昌的公司,以一人之力承担起公司经营不善的后果,他将家中的房子抵押给绒毛厂,开始了艰难的还债生活。辞掉工作的他从阿拉善右旗辗转到左旗,因为没有正式工作,就四处打工。张玉玲也辞掉厂里检验员的工作,收拾包裹,带上孩子,坚定地追随丈夫来到左旗,照顾父子俩的生活。

1999年春天,薛世君靠挖苁蓉赚了1500块钱,其中的大部分用来还债。没工作的薛世君跑到牧区里收瓶子、种玉米、收羊绒,只要是可以尝试的,他都尝试着干过。1999年秋天,薛世君的儿子没有上学,因为他们连孩子的学费都掏不起了。张玉玲回忆起之前的不容易,一直面带微笑,豁达地面对。只有说到让孩子受了苦,才露出一位母亲的难言愧疚出来。

在困难中,一家人相互扶持,终于在2003年还上全部欠款,生活渐渐步入正轨。

与石结缘

如果说,薛世君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是走出牧区,那他的第二个转折点就是收购了一块石头。从此他走上了收藏阿拉善奇石,让更多人了解阿拉善的石头、了解阿拉善人的道路。

2005年,在牧区收羊毛的时候,薛世君在一个牧民家里看到了一块石头。薛世君现在已经忘了那块石头的具体模样,只记得那块石头有半个排球那么大,十分漂亮。薛世君以5500元的价格将它从原主人手里购得。后来他到了呼和浩特市,另一个买家又花了1万元将它从薛世君手中买走。

这场交易给薛世君打开了戈壁石赏玩的大门。

2006~2007年,薛世君开始涉足戈壁石买卖行业。但是,当时戈壁石作为新兴的观赏石,人们普遍对它的了解不多,所以戈壁石的售价也要比现在低廉。薛世君本人对石头的了解也不深,只凭着直觉和少许的技巧在这个行业里闯荡。逐渐地,他在收购戈壁石的过程中、在赏石人才很多的北京、在戈壁石的市场——呼和浩特市,学到了越来越多的有关戈壁石的知识。

薛世君经过之前的历练,和“沙漠漆”有了共鸣。出于对“沙漠漆”的钟爱,他决定只收藏“沙漠漆”。2010年,薛世君在阿拉善左旗开了一家奇石馆,店面只有30多平方米,店里摆卖从各地收购来的“沙漠漆”。一家人挤在楼上,薛世君在外地收购石头,张玉玲就在家里照看孩子,看守店面。

随着戈壁石在观赏石界的呼声渐高,奇石馆的生意逐渐好了起来。2012年,薛世君在阿拉善举办了“百山奇石展”,阿拉善的戈壁石文化产业随之壮大。

现在阿拉善的赏石馆比比皆是。对于同行增多,薛世君认为这是个好现象,他因戈壁石而受益,现在到了他回馈家乡的时候。薛世君曾多次举办戈壁石展览,在中国观赏石界引起重大反响,使阿拉善的戈壁石受到更多人的认识和喜爱,间接地推动了阿拉善文化产业的发展,为阿拉善戈壁石的开发,为当代石文化的发展和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