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辨治阴虚胁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辨治阴虚胁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治胁痛者,着眼于肝胆为之常。胁痛一证,有气滞、阴虚之别。病变不局限于肝胆。在治疗中也应考虑到其他脏腑,像胃与肾。阴虚胁痛一证,叶天士养胃养阴的“叶氏养胃汤”朱丹溪滋补肾阴的“六味地黄汤”治疗胁痛都较为理想。

【关键词】 阴虚胁痛;滋阴养肝;通络止痛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60-01

大凡治胁痛者,着眼于肝胆为之常。然肝胆居于胁下,其脉布于两胁,病胁痛治肝胆,可谓蹈矩循规,机理不言而喻。

“疏肝理气”常为治肝大法之一,而肝又多以气滞而病成。除外感胁痛、邪停胁下以外,治肝通用行气止痛为主,虽有成效,弊端甚多。尤其现代医学“肝炎”病,胁痛往往伴随整个病程,更有甚者,余病以消失多日,但仍见胁痛,病人为之苦恼,在临床往往成为顽疾不易痊愈。治阴虚胁痛,一般多以魏柳洲的“一贯煎”为养阴柔肝的主方。其机理仍治肝。

胁痛一证,有气滞、阴虚之别。病变乃不局限于肝胆。所以在治疗中也应考虑到其他脏腑,像胃和肾。尤其是久病胁痛者。叶天士养胃养阴的“叶氏养胃汤”朱丹溪滋补肾阴的“六味地黄汤”治疗胁痛都较为理想。

例1:李患,男。35岁,工人。患胁痛1年余。自诉两胁呈续隐作痛,痛甚时于傍晚之际。曾服中西药若干,多方求治,苦愿不遂。寻其既往身体健康,嗜好烟酒,情绪易怒。查:脉弦数,舌红苔薄少津,伴有症状:口渴咽干,晨起咽干更甚,大便秘结,4至5日1行。时有手振颤,两胁无触痛。

投药:沙参20g,石斛15g,玉竹20g,白扁豆15g,天花粉20g,麦门冬20g,当归20g,桑白皮5g,川楝子15g。水煎服,每日1剂。1周后,胁痛明显减轻,仅在午后疼痛,性质同前。原方共服20余剂,胁痛消失,半年后未见复发。

胁痛治胃,何以为由?胃称阳明,即两阳合明。阳气隆盛,其功能有腐熟水谷的作用。胃阳虽盛而不亢,赖有津液之阳济其刚。若胃阴不足,盛阳无制,胃失和降,以致肝阴不足,阴不敛阳,肝胃同病。像叶天土所说:“胃之竭,肝风动。”肝阴、胃津不足,脉络失去濡养,故发胁痛。正常时,肝气条达,上受肺气清肃,中受胃液滋灌,下受肾阴潜涵。

其病因之一,久食辛辣,或过服燥剂,助阳劫阴。病因之二,五志之火内发,胃阴被灼,情绪暴躁,从生。

诊断要点:口渴咽干,大便秘结,舌苔少津,而胁隐隐作痛,脉弦细数。一派阴虚内躁之象。

方中用沙参、麦门冬、石斛、玉竹、天花粉养胃生津,桑白皮、川楝子理气通络止痛。

例2:王某,男56岁,工人。半年前患“急性黄疸性肝炎”治愈后(各项肝功能辅助检查均正常),但仍有胁痛,以右侧尤甚。患病期间服中药百余剂,西药“保肝药”若干。现症:两胁隐隐作痛,时作时休,遇劳则甚。伴有口苦、咽干,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盗汗。

检查:舌红少苔,脉沉细,肝脾不大。

投药:熟地30g,山药15g,山萸肉15g,札果15g,牛膝15g,泽泻15g,牡丹皮20g,茯苓20g,川楝子15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中曾加减药物,鳖甲、龟板、玄参、陈皮。共计1月余,胁痛完全消失,正常参加体力工作。

肝脏内寄相火,体阴用阳,赖肾水以滋之。肝肾同源,肾水不足,肝失所养,络脉宽虚,故发胁痛。张景岳讲:“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理虚元鉴·治虚三本》:“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肾为生命之根。”

其病因之一,大病、热病之后,肾阴耗伤,阴液未复。

其病因之二,大量药物攻伐大过,耗散其阴,百余剂辛散之品,不为不多。因此,治则以“滋阴养肝、通络止痛”,方能收效。

但见阴虚胁痛者,伴有肾虚,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着眼于肾,伴有口干咽燥,大便秘结,应着眼于胃。

综上所述,阴虚胁痛一证,只治肝是不足的,还须探索其规律,脏腑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应该反映在临床诊治的整个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