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校大力推广“问题链・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即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用“链”将问题引向深入,用“导学”从问题走向超越。问题链方法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发现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再发现问题为全过程。问题的连接与递进具有逻辑性和发散性,能覆盖重要的知识点、基本的题型、常规的解题思路,能展现和揭示数学的思想方法,能引起学生不断探索发展规律、寻找新的联系,找到具有内在联系的若干问题的组合。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关键词] 问题链探究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是人们对数学发展史的高度概括,对数学本质的深刻认识。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就是通过自先秦到西汉中叶,众多学者的不断发现、修改、补充而成的一本问题集,全书共收录了246个数学问题。现代的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20世纪初在巴黎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所作演讲中提出了23个著名的数学问题,问题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数学科学的发展。“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让问题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用“链”将问题引向深入。通过问题链的创设,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激发起自身的探究意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利用问题链进行教学,要围绕着探究目标,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合理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激发学生思考,不断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问题,促进学生不断达成探究目标。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在“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中掌握数学。

一、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认知主体,知识只有在建构活动中与认知主体的行为冲突或者相顺应时才被建构起来。由于学生的认知系统是不完全相同的,在创设“问题链”时,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水平,因此教师需要就教学内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不同层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的问题。其中创设问题链的主链必须从基础知识出发,以此为基础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产生希望解决的问题;从学生知识可接受性实际出发,为问题链确定合理的难度和适当的思维强度,促进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一步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要太深,也不要太浅,应在“原有水平”与“最近发展区之间寻找结合点,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通过创设问题链,以问题为主线,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为探究过程,充分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并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意识.问题的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激发起学生探究意识,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用“链”将问题引向深入,有利于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发现过程

人们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和阶梯型,用“链”从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逐步展开.按照学生数学发现的思维活动的顺序,创设一个个好的问题,由此形成一个链,使学生拾阶而上。在这个过程中,前一问题能为后面的问题积累知识和经验,为后继问题指引解决的途径或方法;后一问题相对前一问题又能恰好的处于“可及”又“不可立及”的状态,层层深入推进,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逐步加强。通过创设“链”,使课堂教学形成有层次结构的开放性系统,学生在对问题探究中所容纳的信息量不断增加,逐渐产生“有阶可上,步步攀登”的愉悦感,能兴趣盎然地参与知识探究的过程,体验知识所带来的乐趣,从而体现出问题的“链”是使不同层次学生能有效参与探究学习的重要保证,从而激发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来。

三、用“导学”从问题走向超越,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习的目标是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要对知识形成深层理解,就意味着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必须是整合过的、结构化的,而不是零碎的、只言片语的。通过“导学”对问题加以引申和推广,能使学生结合自己原有经验体系来学习探索新知识,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在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明了通过引申和推广能覆盖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基本的题型、常规的解法和技巧,对教学中所展现和揭示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导学”,可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了解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了解数学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体会到把握住一个问题可以生成多个问题,有多个问题可以生成一个问题链,最终生成一个数学问题群,乃至一个数学问题网。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把教师所讲的知识结构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与掌握。

波利亚曾指出:“当我们成功地解决了一个好问题以后,我们应当去寻找更多的好问题。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他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找;很可能在附近就有几个”。通过创设问题链,使学生理解一个问题链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点,起到“举一反十、举十反一”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对问题表征形式的不同认识,不断探索知识的发展规律、寻找问题之间的联系、寻求它与横向或纵向知识有联系的若干问题,形成一条“问题链”,用“导学”找到解决问题的共性方法,促进学生对新知识形成有完整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发生、到主动建构的探究能力。

总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探究性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没有问题,探究性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只有有了问题意识,学生的探究才能主动,才能带着问题去思考。“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以问题为主线,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美)G.波利亚.怎样解题.北京:科学教学出版社,1982

[2]沈翔.高中数学开放性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涂荣豹,王光明.新编数学教学论.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管宏斌.数学探究教学的源泉.中学数学教学,2005(1)

[5]汪文贤.数学问题自生成性的概念、原由与应用模式.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7(8)

[6]张晓斌.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通报,2003(2)

[7]姚禾.关于”问题”和”问题链”.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