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养成教育背景下学生工作中“管”与“育”的整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养成教育背景下学生工作中“管”与“育”的整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当代社会对职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职教工作者开始重视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养成教育,而如何在学生工作中合理整合“管”与“育”将直接影响养成教育的效果。在职业学校养成教育背景下,从学生工作中“管”与“育”的区别与联系出发,分析“管”与“育”在传统观念下的特点,合理整合“管”与“育”,方能提高职业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养成教育;“管”;“育”;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9-0043-04

德育工作是职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只要是学生工作,都会涉及如何正确处理“管”与“育”的关系,教师经常无法正确定位学生工作中的“管”与“育”,常常在“管”与“育”角色中左右摇摆。当教师重“育”轻“管”时,结果往往是学生屡教不改,教师丧失信心;当教师重“管”轻“育”时,师生关系是“剑拔弩张”,由于在具体工作中无法把握“管”与“育”,从而在很多情况下只处于“管”的状态,没有达到“育”的效果。

笔者认为:由于职业学校缺乏对学生工作中“管”和“育”的准确定位,同时,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背景下,以刚性管理为主的“管”和显性思想道德教育为主的“育”构成的传统学生工作模式已很难满足现实需要,因此导致在具体工作中出现了“育”的功能弱化、“管”的权威削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的育人效果,严重阻碍了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

一、养成教育背景下的“管”与“育”的整合

职业学校实施养成教育关键是落实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实施养成教育过程中,“管”和“育”本身是交会融通的,是养成教育中常用的两种基本方法。没有“管”就没有“育”,不实施“育”就无法“管”。但是,职校养成教育中,“管”和“育”的地位是不对等的,“管”是“育”的实施手段,“育”是“管”的后勤保障和根本目的。“管”好学生不代表“育”好学生,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分清“管”和“育”的主次地位,不能将两者并列,更不能将它们倒置。同时,教师要关注“管”和“育”的互通性,整合“管”和“育”的积极效应,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实现养成教育的目的。

(一)在“管”中渗透“育”的理念,开展以“育”为目的的“管”

养成教育是一种长时间、循序渐进的道德教育。“管”和“育”相互作用、相互依靠,这无可非议,但养成教育是以“管”为起点、以“育”为目的,“管”是“育”实施的手段,对于教师而言,“管”是初级阶段,必须服从“育”的根本目的。

1.目的确定的“管”。

“管”不是目的,不能为了管而管,更不能简单地管,管好了不代表就是教育好了,把学生“管死了”就不是真正的管,“管”每时每刻都要服从“育”的目的。由于教育的导向性及受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和盲目性,我们才有了“管”,“管”是为“育”而存在的。实施有针对的管理,就是诱导学生把他们的工作做好,在整个养成教育过程中,这种指向目的的“管”必须一以贯之。

2.全面覆盖的“管”。

养成教育是一种“将生活化的要求化于生活”的教育,养成教育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管”在具体实施中讲究分工,一项管理经常是针对某一项具体内容展开的,这种分工往往会形成边缘地带,很难做到全面覆盖,而养成教育却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在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边缘地带,将“管”尽可能涉足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并且挖掘彼此间的内在联系,随时随地地“管”。

3.从严的“管”。

“管”一般讲究“赏罚分明”,执行时要求“奖惩有据,执行有度”。按照制定的规定,什么样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为各自的行为负责即可。这是“管”的优点,也是弱点,因为在具体执行上很难公平一致,只要有一个例外,将会严重影响“管”的信度,久而久之就会失去“管”的执行力。与此同时,我们的学生会反复讨论、研究管理制度,反复推敲制度的漏洞,反复试探、挑战制度执行的底线。因此,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初次管理”十分重要,我们不如直接就从严定基调,从严执行,当学生稍有逾越制度时,可用严格一些的规定去要求,逐渐形成从严“管”的氛围。

4.主观驱动的“管”。

“管”依据相对固定的规章制度和执行模式,要求学生不要有主观意识,“管”通常不带有主观驱动。养成教育追求通过对学生理性启发,实现最终的“管”的效果,重视将外力化为内能,“管”应当符合在最大限度的自由范围内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应当尊重学生“自持有才”的自尊心。养成教育下的“管”要在引导学生自发的自我管理上下工夫,突破单纯外力管理的模式。

5.前瞻性的“管”。

“管”本身的重点在反馈和更新上,“管”从处理问题的方式来分,可分为“预防管理”和“问题管理”,又称“事前管理”和“事后管理”。在养成教育的实施中,“管”要渗透“育”的内容,要求教师多把眼光放到事前,尽量开展“预防管理”,把问题处理在未发生状态,真正体现“育”的指导作用。

6.宽松评价的“管”。

“管”讲究公平的评价,换言之就是公平奖励和惩罚。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养成教育实施时要利用好学生拥有的“人之好奖不好罚”的心态。要知道,对制度服从的人才能有“管”的效果,“只有出自衷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奖励和惩罚的效果是一样的,惩罚一个人和奖励其他人是一样公平的。职校学生所在的年龄段,心理波动大,心理问题突出,这更要求养成教育中的“管”必须在评价上保持相当的弹性,避免对学生心理造成硬性的伤害。

(二)在“育”上体现“管”的影子,落实以“管”为手段的“育”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我们对学生说理并不少,学生往往不能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这里的“育”脱离了“管”的支撑。“育”离开了“管”,往往会导致学生表面服从,造成面上一套背后一套、屡教屡犯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教师会丧失教育信心。“育”有天生的优势,就是带有启发性、学生容易接近、教育的阻力小、副作用小等。但是,“育”也有致命的弱点,“育”缺乏强制性,学生可以接受,可以不接受,而且现场很难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接受。因此,在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实施“育”时要结合“管”,在过程中体现“管”的具体要求。

1.先期的“育”。

教师不能以管理者的身份来开展养成教育。因为“育”是没有利己的目的的,“管”才是带有利己目的的。在养成教育实施中教师如果带有明显的主观目的,学生会觉得他们是在为教师而改变,他们会反感教师的教育行为。《易经·序卦传》:“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意思说,苟且相合的执行是不可靠的,不能长久遵循,一定要讲出一定的道理,受教育者才会一直照着做。

养成教育实施的初期可以称为“洗脑教育”,教师要开展充足的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教师要先让学生懂得他们自己的所学、所改都是在为自己,不是为别人,更不是为教师。其次,教师要解决学生的态度问题。态度决定一切,观念决定态度,观念的转变在于灌输。最后,是养成“知书达理”的习惯,“通情达理者”才会更有力地推动管理的实施。

2.明确内容的“育”。

基于职校学生是初中毕业后入校的,价值观、人生观等还不够成熟,养成教育实施中要摆脱“育”在内容上的“假”“大”“空”,“育”应有明确的指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可从长计议,细水长流,积少成多。注重谆谆善导的过程,切忌长期、过多地用空空而谈的大道理来开展“育”。

3.同一准则的“育”。

“因材施教”要求我们要实施“个体教育”,在养成教育中,要充分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引导学生追求平等的心理要求,尽可能制订统一的教育方案,推行统一的教育要求,至少程序上达到一致。

4.长期实施的“育”。

养成教育讲究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高效的教育要求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因势利导。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经常性实施,对学生随时随地地进行教育,让学生生活在充满教育的环境中,让教师育人于生活中。

5.严肃执行的“育”。

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育”注重引导,强调先启而后动,最终学生产生自动自发的行为,“育”的强制性弱。同时,养成教育对教育者本身也提出了很多的要求。无论从教师的“言传”还是“身教”,在养成教育具体实施时,教师要对自己实施教育的有效性坚信不疑,要突出教师和教育的严肃性,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个人品质,发挥导之以行的作用。

6.依托载体的“育”。

养成教育实施时,不能为了教育而空洞地“育”,要依托在强抓学生的学习上,建立在系(部)的学风建设上。成功的“育人”过程很少提“管”的要求,而是注重依托载体进行引导。养成教育的实施要为学生配套设立一些依托平台,学风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一方面有助于使学生“有事可做”;另一方面,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才好对其实施教育,也就是说“有追求就会遵守要求”。

(三)“管”与“育”有机整合,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养成教育是一种通过“管”与“育”有机整合,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最终实现学生“三自”目的的教育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要相信学生能够“管”好、“育”好自己,教师要充分抓住时机,结合有利条件,大胆创新、尝试、实践学生主导的养成教育。

1.探索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要转变观念,大胆地尝试,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学生在经过若干年的养成教育行为训练后能够实现“三自”目标。学生自我管理的“管”,教师付出的精力可能会更多。学生自我教育的“育”,教师要注重充当坚实后盾,精心培养,发挥学生教育学生的引导作用。很多时候,学生对学生的“育”要比教师对学生的“育”有效得多。

2.重视民主,扩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渠道。

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可见,在养成教育中只有让学生“当家作主”,努力提高他们的自主性,才能实现学生真正的养成行为。发扬民主,克服以教师为中心,是养成教育实施的重要原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要建立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辅助、社会为依托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互促的“教育生态系统”,把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统一的教育合力。

二、从有效的“管”

走向高效的“育”,变管理者为教育者

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基地,很少有能像学校一样以单纯“育”人为目的的实体。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中,“育”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有效,“管”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有用,养成教育追求从有效的“管”走向高效的“育”。有效的“管”应是一种“预防管理”,所以一个好的教师不在于“管”了多少事,而是在于“管”得没事做,达到“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为”,“无为”先要“有为”,而且是“大有作为”。高效的“育”是一种触及学生心理的感化教育,我们教师试图改变的不是学生的身体,而是学生的心灵,所以教师要从有效的“管”走向高效的“育”,变管理者为教育者。

1.从研究群体“管”到分析个体“育”。

“管”是一对多的模式,“育”是多对一的过程。有效的“管”可以是一个人通过规章制度对一群人的约束,高效的“育”应该是一群人通过综合因素对一个人的影响。

常规的班级管理重视从班级的宏观方面把握学生,了解学生的共性问题,注重整体氛围的营造。养成教育的实施中,除了对学生集体行为方式的研究,更要注重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常规的“管”对特殊的学生常常是无效的,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只有对他们有了充分的了解,才可能使养成教育得以真正有效地落实。

2.从制造形势促“管”到抓住时机施“育”。

“管”的是事,会越管越少;“管”的是人,会越管事越多。管理经常“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有效的“管”实施前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即造势,“管”时极力避免与人对立,让学生在班级大形势面前不得不服从,“火候”不到就不要急于“管”。养成教育除了从制造形势抓“管”,更要将“管”的要求“化于生活”。养成教育的核心是习惯的养成教育,“育”要做到就人论事,抓住不同人的有利时机开展个性化的“育”,以达到高效地“育”。

3.从贯穿安全的“管”到注重心理的“育”。

“管”的落脚点是安全管理,没有了安全就谈不上有效。对学生安全的“管”仅仅从管理上来预防是被动、远远不够的。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主动的“管”,要从对事的“管”转向对人的“育”,做好学生的“心育”工程。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没有教师对心理知识的了解,没有教师对学生心理的理解,很难想象教师能做好“育”的工作。职校的“心育”不仅是教授学生心理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教会学生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养成教育是一种行为习惯的纠偏教育,教师势必会“管”得很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烦躁和有抵触情绪,“管”得多了,抵触就多,教师在养成教育实施的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诉说、发泄的习惯。

4.从“留白”的“管”到“留白”的“育”。

“留白”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特有的技法,这种手法以无胜有,有无相生,实在是一种智慧。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与体验的时间与空间。“管”和“育”都要“留白”,“管”的“留白”就是给学生适应、调整的时间,就是不要逼得太紧,给学生一些台阶,以时间换空间;“育”的“留白”就是给学生思考、消化的时间。将“留白”智慧运用到养成教育中,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因势利导,寻找“管”和“育”的结合点。

“管”和“育”本就无法明确分割,“育”的高效推进需要有“管”作保障,不“管”的“育”根本是无效的。“育”失去了“管”的衡量,就像你要一个人走直线,可是地上却没有直线作参照,那就无法断定这段路是直的还是弯的;“管”的有效发挥同样离不开“育”的参与,没了“育”的“管”是生拉硬套,失去了起点和目标,同样也无法实现育人目的。在养成教育具体实施中,有时能用“育”,有时要用“管”;有的地方能用“育”,有的地方则要用“管”;有些地方“育”的效果好,而有些地方“管”的效果好,所以“管”和“育”要有侧重,以学生在校时间长短看,可灵活遵循以下原则:(1)入学阶段侧重“育”,低年级侧重“管”,高年级侧重“育”;(2)在问题事态上,小事、个案侧重“管”,大事、侧重“育”;(3)在问题形态上,实践过程侧重“管”,理论内容侧重“育”;(4)在问题性质上,行为问题侧重“管”,思想、心理问题侧重“育”。

6.随机应变,娴熟变换“管”和“育”的角色。

学生长期面对同一个教师会厌烦,学生会慢慢熟悉教师的秉性和方式,无形中降低“管”和“育”的效果。在具体教育中,应变化“管”和“育”的实施者,对学生要有人“放火”,更要有人“救火”;要有唱“黑脸”的,也要有唱“白脸”的。同时,当教师无法“管”时,变换为“育”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养成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根据学生各阶段特点,发挥各方的教育合力。职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敢于担当,与时俱进,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养成教育实践之路,为职业教育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