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令人费解的“一切从实际出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令人费解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人教版2008年(第三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中,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教学内容编排在“把握思维的奥妙”一课中,笔者认为教材如此编排逻辑性不严,是欠妥当的。

一、教材的知识结构图与教材的具体内容不一致

教材第二单元前面附有如下一个知识结构图(见教材第26页):

从上图来看,“一切从实际出发”属于二级标题,“人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三级标题。然而,教材在具体内容编排上却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放在了“意识的作用”这一标题下,隶属于意识的作用,明显与知识结构图相悖。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讲,“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二级标题也不能涵盖“人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这个三级标题,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讲的是意识的作用,或者说是意识的能动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的基本观点,在体系上应置于“思维统一于存在”这个二级标题下才是。

附带说一句,教材在体系安排上的不当并不限于此。如“运动是有规律的”(见教材第33页)作为第四课第二节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在第26页的知识结构图中没有得到反映。笔者认为,“运动是有规律的”,讲的是事物运动的规律性,应该作为一个三级标题置于“世界是物质的”这个二级标题之下。

二、教材的编排容易使人误以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体现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有两节内容,第一节讲意识的本质,第二节讲意识的作用。教材在“意识的作用”这节中设置了三个分标题,分别是“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见教材第38~40页)从内容来看,前两个标题讲的都是意识的能动性,具体阐述了意识活动的三个作用:意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的能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却是从物质世界多样性统一原理中得出的方法论意义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既然宇宙万物归根到底都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人们思考、改造着的唯一现实世界,那么我们就要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来认识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重要结论。

虽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也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也不能据此就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列为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一个方面。因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作为方法论更侧重于尊重物质运动的规律性,要求按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世界。教材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放在了“意识的作用”这个标题之下,于是就出现了知识结构图不能统领内容的矛盾,使人误以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也是意识能动作用的体现,导致教学思路不清,知识逻辑混乱。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方法论,但是行文没能很好地体现这一思路

教材第二单元的知识结构图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编者的思路总体来说还算清晰,是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作为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所得出的方法论来处理的。但是,教材在具体行文时却没能很好地体现这一思路。从内容来看,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和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都属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这两课的最后介绍“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个方法论是合适的。从哲学原理到方法论意义,逻辑严密,顺序得当。问题是,教材在章节安排时,却没有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作为这两课的一个小结来处理,也缺少交代性的文字说明呼应前面的哲学原理,只是简单地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放在了第五课的最后一节“意识的作用”这个标题之下,不仅无法使人看出这是学习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所得出的方法论意义的结论,反而会使人误以为这是意识能动性的一个方面。

笔者建议,教材在此处应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作个总结,或者概括点明:既然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那么,就要求我们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另外,教材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概括是放在了第四课的第一节。该节的最后一段“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见教材第30页)在此处概括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逻辑上虽然没有在第五课的结尾处介绍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之后概括完整,但基本上也还算顺畅。可是,教材却没有在此处承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个方法论,而是把它放在了第五课的第二节“意识的作用”这个标题之下,并且未作任何衔接性说明,如此缺乏逻辑性,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总之,教材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个方法论的安排无论是在前面的知识结构图中还是在后面的具体内容上都存在一定问题,笔者不揣简陋,特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引起教材编写者的重视,在合适的时候予以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