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金融危机对我国区域格局调整的影响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下滑机理的分析,阐释了国家刺激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举措将对区域格局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导致区域格局向更为协调、均衡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 区域格局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不均衡区域发展战略指引下,区域差距持续扩大。东部地区的率先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更深入地参与全球分工合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要素配置。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使得中西部地区的生产要素也向东部地区流动和集聚,进一步强化了地区差距。参与全球分工程度不同的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持续扩大,已成为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现阶段经济不景气的机理阐释
现阶段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导致:一是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外生冲击;二是我国经济恰处于经济运行周期的下行阶段。二者相互叠加使得经济形势显得更加艰难。但也对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可能。
金融危机的外生冲击和经济处于运行周期下行阶段相互叠加的影响促成了现阶段我国经济的不景气。但在中央政府强有力的刺激举措下,经济运行已逐步走出低谷。从表1可以看出,自2008年7月份以来,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一直在低位徘徊,但到了2009年3月份后开始持续上升。
经济增长是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者合力的体现。从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方面比较,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存在明显区别。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参与全球分工合作程度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无论是吸引的FDI,还是外贸依存度,东部当前和中西部地区都存在着显著差别。如果把参与全球分工合作程度较深的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看作“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话,则中西部地区由于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程度低,其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内市场的驱动,可看作由“内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引致。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属于外生冲击,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等途径传导。因此参与全球分工合作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受到的冲击显著地高于中西部地区。“外向型”的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能否迅速回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需能否及时回升,而外需取决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但目前国际经济环境前景尚不确定,外需再次大幅下滑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中西部地区“内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依赖性较低,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和投资驱动。当前的经济下滑主要源自恰处于经济运行周期的下行阶段,以及受到金融危机的间接影响。国内需求不足是导致其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扩大内需是刺激中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显然,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下滑的机理存在差异。
政府应对措施对区域格局的影响
扩内需、保民生的政策措施对“内向型经济增长”的中西部地区来说,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的更快增长。
(一)扩大投资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当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直接,也最容易见效。投资的地域分布变化将促使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随之改变。由表2和表3可以看出,在固定资产投资额和新开工计划的总投资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东部地区,这将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持久效应。促使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发生变化的几率加大。当然,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期。
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将大大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并借此加强自己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和水平,为产业“北移西进”的依次梯度转移夯实基础。东部地区“低成本增长模式”增长空间日趋缩小,和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逐渐改善的相互结合,降低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交易成本,有力地保证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强劲增长和持续发展。正因为如此,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湖南、江西、广西等中西部地区省份的经济表现一枝独秀。
(二)启动消费
通过扩大投资刺激经济增长最为便捷有效。但如果不能够有效地促进最终消费需求的增长,通过投资刺激的经济增长很难持续。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消费率和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持续、大幅度地下降。消费率从1991年的62.5%下降到2007年的49%,同期的投资率从34.9%上升到42.5%。从贡献率看,投资贡献率迅速回升,消费贡献率则持续下降。这一时期投资贡献率平均为50.5%,其中固定资本形成贡献率为49.0%,消费贡献率为36.9%。但是,通常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难以解释我国消费率持续下降的情况。就我国而言,消费率的下降取决于储蓄率不得已的提高。沉重的住房、医疗、教育负担和脆弱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消费者普遍的心理预期是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和支出的确定性,这种预期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尤以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承受能力偏弱的中西部地区为甚。居民很难有意愿提高消费支出。
“保民生”目标的提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启动消费,促进消费增加必须解决支撑消费需求的根本问题: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诸多学者在研究我国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问题时,都认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扩大内需的必须途径。相对于发达的东部地区而言,中西部地区在医疗、养老和就业等方面面临着更大的压力,需求程度也更为迫切。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扩大内需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内需。为“保民生”采取的一系列调节收入分配和加强社会保障的措施,强化了居民对未来收入的确定性预期,减少了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尽管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都面临着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但低收入居民往往有着更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其增加收入中会有更多的份额用于消费。从边际的角度看,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改革措施将会促进中西部地区内需的更快扩大,刺激其经济增长,有利于地区差距的缩小。
结论
总之,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外生冲击,以及处于经济运行周期下行阶段的叠加影响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将对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进一步协调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某些临时性的应急机制也将对区域格局的调整产生持久性效应。金融危机对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区域间协调、可持续发展实质上起到了促进作用。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并迎接挑战,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朝着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同时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建立在内需和外需并重的坚实基础上。
从长期来看,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集聚经济、技术创新以及空间交易效率的差距难以在短期内快速缩小,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成功升级和转型将会再次拉大区域差距。从这个意义上看,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缩小地区差距的确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课题组.宏观经济管理,2009,5
2.李政.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向消费主导型转型的研究.商业时代,2009.9